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美丽  杭勇 《学术交流》2003,(9):144-146
韦庄诗的审美特征是清丽。王国维曾用"弦上黄莺语"来形容和评价韦庄的词风及其审美特色。其实将它用以评价韦庄的诗风也未尝不可。这可从韦诗自然真挚的情感、凄丽浑然的意境及清新流畅的语言等特点看出,同样恰当。  相似文献   

2.
杭勇  张美丽 《学术交流》2012,(7):178-180
唐末诗人韦庄在对情与景关系的处理中,仍走的是盛唐诗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路子。韦庄诗中情与景的关系大致有三种:第一是通篇以景写情,景中含情,移情入境。第二是先景后情。第三是先情后景,因情而景,景中含情。但不论哪种方式都能做到情景交融。韦庄诗中的情与景不仅是交融的,而且是和谐的,具有和谐的美学意蕴。韦庄诗以这种情景交融的方式来抒情的特征,不同于唐末的许多诗人,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3.
韦庄是唐末、五代文坛上一位诗、词兼擅的重要作家.他的诗的创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是唐末诗坛上最杰出的诗人.韦庄诗具有和谐之美,具体表现在情感内容上的和谐,即以衰调写衰代;艺术形式上的和谐主要包括意象运用、情景处理和典故运用以及情感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和谐,即以清词丽句来写感伤之情,并形成清丽的风格.韦庄诗的这种和谐之美具有重要的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杨简  李清文 《学术交流》2005,(12):185-188
"大雅"讽谏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继承、发扬了原始氏族社会民主政治文化的优良传统,体现了贵族士大夫的文化人格,反映出贵族士大夫理想中的君王形象.深入挖掘其思想文化价值,从中吸取有益的营养,对于继承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曹丽芳 《唐都学刊》2002,18(3):29-31
20世纪的百年间 ,学界对唐末诗人韦庄的研究 ,在作品整理、生平事迹及思想、诗、词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也存在着显著的不足。韦庄研究还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6.
傅兴林 《唐都学刊》2001,17(3):29-31
当白居易以文学家的审美眼光观照《长恨歌》时,言辞中潜溢着欣赏之情,而当他以政治家的功利眼光审视《长恨歌》时,往往又流露出轻视之意。封建文人所肩负的双重角色、所固有的矛盾人格,造成了白居易矛盾心态的出现。白居易以归类的方式重申了他对《长恨歌》主题归属的定位,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把解开这一矛盾心态的钥匙。  相似文献   

7.
吴振华 《唐都学刊》2009,25(5):35-41
王维的诗序具有一代文宗的特色,其中赠别序与宴会序最有成就,用典使事,典雅凝重,文采焕发.虽然形式上多用骈文,但仍然具有盛世文章的特点,可以作为盛唐气象的一种代表,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8.
论感伤     
感伤绝不仅是个人的多愁善感,无病呻吟,而是主体对宇宙、对生命意义最生动的触摸和共振,是人类心灵的诗意之源.感伤也不仅仅指涉一种风格类型,或者一种文学思潮,它是一个独立的诗学范畴.  相似文献   

9.
邓红学 《社科纵横》2009,24(1):94-96
以南唐、西蜀为中心的五代词当中,与温庭筠并称“温韦”的韦庄是西蜀成就最高的词人。作为一种审美文本,韦词不但以疏淡、秀雅的笔调,传达出词人内心真挚、热烈的情感,一扫温词绮丽浓艳的气息,从而在《花间集》中独树一帜;而且以其独特的审美表象世界与象征世界,为审美超越的实现提供文化底土和契机,从而完成文学接受者审美活动的超越层次。  相似文献   

10.
张美丽 《学术交流》2004,(3):147-149
韦庄是唐末五代一位诗词皆擅的大家,他一生的创作以入蜀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入蜀后主要从事词的创作。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首先它是在唐末五代"词代诗兴"这个大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其次,可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即词人所处的历史背景、创作环境和作家的创作心理、文化心态来说明。  相似文献   

11.
周俊玲 《社科纵横》2007,22(1):79-81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菊花以其特有的品性风姿,成为诗人描绘歌咏的对象,通过对咏菊诗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其背后深藏的物质的、行为的、精神的等不同层面的深厚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秦妇吟》的失传原因作了新的探讨,得出新的结论。认为韦庄热心政治、关心时局,创作《秦妇吟》的初衷在于提示唐末战乱胜败内在原因。诗中通过对双方力量的艺术对比,得出了“官不如匪”、官兵自毁长城的结论。因此奠及了统治阶级的隐痛,遭到了“公卿多谤”、群起而讳之的待遇,在外部压力下,韦庄为全身远祸,采取妥协态度——起而自讳,致使该诗湮没千年而不传。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30年代,面对新诗在诗歌观念、审美态度、诗思方式、诗歌意象等方面的现代变革,一些诗评家注重新诗内在的艺术价值和规律,寻求新诗的自律性和独立的艺术地位,以纯诗现念来评价现代派诗人的创作,以批评主体意识的强化积极适应着新诗审美变革的现代探求,在审美探寻动向、审美内质、审美价值尺度、审美对话模式等方面构建了具有现代意义的纯诗批评体系,其丰富的审美意蕴对现代诗学的发展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向荣 《学术交流》2003,(1):119-122
平儿作为《红楼梦》中的非重要人物 ,并不是平面的呆板的艺术附加品 ,她不只依附于琏凤而存在 ,平儿实际还承载了儒家文化对女子的观照。平儿具有“真善美”的特质。这种特质为人物的真实生动增添了色彩 ,也为平儿的生存价值和文化意蕴增添了跌宕起伏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形成的诸多生存方式,它的整体性特点体现了动态与静态的统一,绝对与相对的统一,时间性与空间性的统一,单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科学发展观从时代性、实践性出发,把文化的核心要素嵌入当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实现了经济与文化的有机融合,科技与人文的视界统一,它是对人本文化的积极扬弃以及和谐文化的崇高追求。  相似文献   

16.
空白无时不参与和影响着杂文创作,并在其中发挥着无以替代的独特作用.我们只要细细考察杂文的结构系统,研究杂文创作的技巧,体味其中的审美情趣,就不难看出,杂文创作大量地应用语义的多元、模糊、悖谬;"借用语"的运用;积极修辞;联想和类比;借用典故、成语、笑话及传说;形象的塑造与寓意;标点符号的暗示等多种空白手法来表现杂文的潜在信息和意蕴,寄寓实实在在的思想、情感和旨趣.  相似文献   

17.
刘士林 《浙江学刊》2002,(5):121-127
在 2 0世纪中国现代学人之中 ,马一浮先生其学其诗是融通得最好的。如果说 ,其哲学表征是在破除了儒道释乃至理学、六艺之学的门户之见基础上所产生的“道通为一” ,那么也可以说 ,它的诗学表征即为一种超越了“思”与“诗”、“物”与“我”、“偶然”与“必然”等一系列二元对立之后而呈现出的“理事无碍 ,正音正义”之审美精神。从诗学源流上讲 ,马氏之诗在“理趣”和“意境”上远接于宋代的理学家诗人邵雍 ,但由于其学也深、其感也广以及“其情也深” ,而这三方面则无疑是马氏其学、其诗可以超越前贤的根本原因。由于从现代学术进程中获得了更加深厚的精神定力 ,因而使马氏之诗真正具有了一种“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的通儒之境界  相似文献   

18.
目前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普遍要求应用文应文简而意丰。为使文章的内容不给读者的思绪带来混乱,需把握好文章各内容的意蕴指向性,即:政策导向的指向、情感隐露的指向、预期目的的指向、叙事的指向,从而使文章的主题趋向单一性。  相似文献   

19.
《社科纵横》2019,(1):59-65
马克思生产力理论是有着鲜明绿色意蕴的科学理论。自然物质条件是劳动合成生产力的基本前提,而且在其构成要素和物化形态上,一切生产力都归结为自然界。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自然基础,它本质上是作为要素被劳动引入生产过程的自然力,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表现为通过提高社会生产力来扩大自然生产力。资本主义生产中存在为发展生产力而滥用和破坏自然力的倾向,合理的农业与资本主义制度不相容,这是由资本的逻辑决定的。资本主义生产不仅中断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而且使土地肥力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而递减。深刻领会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绿色意蕴,有利于在实践中正确处理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白居易诗歌在日本流传的盛况,认为日本人之所以对白诗特别喜爱,原因是白诗契合了他们的审美心理,日本人欣赏并不是白居易的讽谕诗,而是感伤诗和闲适诗;白居易晚年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深为日本知识阶层所佩服;白居易深刻地影响了日本古代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