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西游记》百回本描写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具有体现象其物宜精神的立象功效。由此显示对以前写取经故事诸种文本寓言特征增强的文脉轨迹,可以看作对火眼金睛作为角色审美能力和眼光特征的体悟史。理解孙悟空形象涉及通俗又通雅的情节是领悟这部小说艺术特色的重要视角。在这些情节中蕴含着当时文化思潮和社会生活变化对写定者、校订者的曲折影响。孙悟空形象体现象征人心而且重在心行的立象追求。他参加取经团队前后变化中体现时位相因的文脉也显示了追求成人历程中立象境界的变化。这为人们提供了耐思量、耐体悟的审美文化层次。  相似文献   

2.
《西游记》百回本突出象征方法兼融其他立象方法构成寓言的特征。其审美功效在孙悟空形象中体现得最为充分。孙悟空形象为象征这一基本立象方法的生命力做了证明,也对中国审美立象学说对诸种基本立象方法关系理解的合理性做了证明。由寓言呈现的孙悟空形象对人情思具有多重感染力和审美效应。百回本寓言题旨是围绕人才问题写人的修持提升的必要性和准备经历的艰难进程。孙悟空象征人心,作为主角,要由原本题旨意向去解读。心与棒结合的象征作用提供了孙悟空形象的主要艺术格局,观察这方面变化可以了解其心行程度,并且可以帮助激发对历史韵味的领略和对寓言相关哲理的体悟。  相似文献   

3.
西游的味道     
<正>中国的僧侣,最有名的当然是"唐僧",他的成名并不因了《大唐西域记》这本书,倒是因明代的吴承恩为他作了一部神魔小说《西游记》。一个孙悟空把唐僧的形象提升起来,乃至于街衢巷闾,老叟黄童,都能随口来一段"七十二变"、"筋斗云"之类的神魔故事。人人都晓得唐僧肉好吃,"吃一口"便能长生不老,诚实善性,固执,昏昧……这些词凑起来似乎便是"唐僧"。我最早读《西游记》是小学四五年级。读时对唐僧没有感受;对孙悟空是极端的崇拜和景仰;对猪八戒则是"太有趣了";沙和尚,"老  相似文献   

4.
小说<悟空传>的主题是"本性比所有的神明都高贵".人们总是生活在某种既定的社会价值规范中.这种既存的社会价值规范设定了一种神妖二元对立的价值体系--凡是在其秩序之内的都是"神",被排除在其秩序之外的则是"妖",被认定为"妖"者往往失去对自我的判断能力,一心向往成为"神",孙悟空就是如此.为了成为"神",他自觉地去除"妖精",积功德,当所有的"妖"都被除尽时,他也就最终除掉了自己,成就了如来的阴谋.因而,认识自我,认同自我,逃离既存价值体系,才是解放自我之路.这是<悟空传>的深刻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西游记>各篇章结构的分析,发现百回本<西游记>的神魔故事中隐含着一个完整、系统的"名实论"思维体系.书中屡屡出现的山名"花果山"中的"花"字、人名"陈萼"中的"萼"字、地名"里社祠"中的"里社"二字,实际都有其暗旨.由此认为,不能将百回本<西游记>仅仅视为一般意义上的小说,而应该理解为是以小说为表现形式,其实际内容是完整、系统地讨论以中国人为"主体"的"名、实"问题的理论文章.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西游记>各篇章结构的分析,发现百回本<西游记>的神魔故事中隐含着一个完整、系统的"名实论"思维体系.书中屡屡出现的山名"花果山"中的"花"字、人名"陈萼"中的"萼"字、地名"里社祠"中的"里社"二字,实际都有其暗旨.由此认为,不能将百回本<西游记>仅仅视为一般意义上的小说,而应该理解为是以小说为表现形式,其实际内容是完整、系统地讨论以中国人为"主体"的"名、实"问题的理论文章.  相似文献   

7.
本文虽然认同学术界关于<诗经>情歌中的"风雨"是象征性爱的隐语的观点,但对"风雨"之景的理解却较其他学者的见解更为具体1、明确指出<诗经>中只有<郑风·风雨>、<邶风·谷风>和<小雅·谷风>等四首情歌既写了"风",又写了"雨";2、通过对这四首情歌中既写"风",又写"雨"和只写阴云风天而不出现"雨"字之诗句的对比分析以及对其中几个关键词的解释,进一步指出其中的"风雨"是象征男女两性交合行为的隐语,而不是笼统认为"风雨"、"风"、"云"、"雷"、"电"都是象征"男女欢合"或者说都是"象征男性"、"象征女主人公爱情幻想中的配偶现象"的隐语;3、就审美角度和艺术手法而言,其中的"风雨"之景是象征诗歌女主人公在生理、心理和感情的经验层面所达到的阴阳合和的审美境界,而不是用来渲染凄清孤苦的气氛,以衬托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  相似文献   

8.
似曾相识同归来——吴承恩与陶渊明文风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百回本<西游记>集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之大成,其作者定是具有高深文化素养、热爱山水自然、崇尚陶渊明田园诗之人.吴承恩继承和发扬了陶渊明田园诗的平淡自然,并以多类型的诗词曲赋,展现了自然流丽、清新淡雅的"笔清而不薄,淡而能隽"之诗风.对此,百回本<西游记>中诸多诗赋词曲均能见到,无疑吴承恩乃百回本<西游记>的最后完成者.  相似文献   

9.
文章阐述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唐僧形象的意识活动因子和心灵的幻影,孙悟空的性格发展过程也就是唐僧苦心修炼取经成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历史小说《西游记》人物塑造得与失两个方面的论述 ,充分肯定了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典型人物的光彩夺目 ,也指出了唐僧、沙僧这两个人物形象的黯然失色。并从历史的角度找出其失误原因  相似文献   

11.
在小说《西游记》[1]中,贪食是猪八戒最显眼的毛病之一,他有着浓浓的食物情结。猪八戒离不开食物,食物也影响了其命运。八戒的食物情结不仅出自于他的天性,也是他强烈的性饥渴的隐性显现,更表现了他对红尘生活的极端眷念。  相似文献   

12.
被阉割的英雄——对孙悟空与哪吒故事的一种新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悟空和哪吒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两个十分受人喜爱的形象,他们的故事存在着惊人的相似。这两个以反叛精神著称的人物上演了一出出人格被异化的悲剧,体现了一种文化中的"阉割情结"。他们实质上是被中国古代父权文明所阉割。在当今社会,阉割恐惧仍然广泛存在,传统理性文明遗留的桎梏仍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以来的朱熹文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文道观、《诗经》学和《楚辞》的研究方面,从总体的研究趋势来看,人们渐渐改变了对朱熹的文学思想的偏见,注意到他对文学的重视,并对朱熹关于文学的艺术性的论述有所揭示,间又涉及到朱熹的艺术理论的探讨,但在朱熹的文学思想的研究方面也存在某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4.
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美的意境,用质朴的语言塑造鲜明人物,孙犁以一种饱含诗情画意的笔调为我们构筑了一个卓然自立、诗意盎然的"荷花淀"世界,形成了诗、画、文三位一体的崭新的个性化审美风格,犹如自然天籁,浑然天成.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拥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家.  相似文献   

15.
论证了《西游记》过部小说里的向个主要人物的设计都是为了完成作的意图和意志,每个人物都有佛学寓意,都承担着实现小说主旨的使命。唐僧师徒五人被作用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构成五位一体,取其相生相胜之理;同时又把唐僧喻为“元神”,孙悟空喻为“心猿”,猪八戒喻为“情”,沙僧喻为“性”,白龙马喻为“意马”,主要原因是取佛学修炼的五个法门,意在通过心猿意马,性和情的改造,使得一心向佛的元神完成成佛大道。小说这种五位一体的人物形象设计,寄托着作企图改造社会,改造国民的理想。所以说《西游记》是一部主观性非常强,佛学倾向性非常明显的小说。  相似文献   

16.
海明威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以其塑造的"迷惘的一代"的典型人物而成为该流派的代表性作品,同时,作者富有个性的海明威式的叙述策略也有具体体现。从叙述视角和叙述话语入手,对这一作品的叙述策略进行研究,为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艺术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野。  相似文献   

17.
从紧箍儿看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起孙悟空,人们想到的常常是一个乐观的战斗英雄形象.他的幽默、机智、自信、勇往直前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因此成为最深入人心的一个喜剧形象.但同时,我们不应该忽视的是,在这个喜剧形象背后却蕴涵着浓厚的悲剧性.从紧箍儿,从作者对孙悟空的矛盾态度,联系明中叶社会文化背景和作者思想来考察,可以看出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内涵及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傲慢与偏见》中的两场求婚片段为例,通过对比分析王科一和孙致礼的两个中译本,指出后者在措辞、句式、篇章结构处理上更加精确得当,成功地再现了原作反讽的语言特色和幽默的风格,尤其是译作中人物对话的语言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们的鲜明个性和迥然不同的爱情和婚姻观念。孙致礼通过结合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使其译本更加贴切于原文,由此得出结论孙致礼的译本是成功的,他精湛的翻译技巧带领读者更好地领略了原文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祝尧<古赋辩体>将风、赋、比、兴、雅、颂等六艺手法引入辞赋批评中,认为古赋艺术手法的特点是比赋合用,情、理、辞三者兼顾.祝尧的古赋艺术论与其古赋本体论、古赋流变论一起构成了他的古赋理论体系.祝尧以情为本、情在理先、理由辞出的文论思想,是对六朝情采论、宋朝情理论、辞理论的总结,开明代以来文论之风气,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朱熹在品评文艺的过程中秉承的一贯宗旨即是以人格定艺格。他评诗文如此,评字画亦毫无例外。他论书法虽在一定程度上也涉及工拙、技法层面的问题,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主体之人格。人格过人则不复论其工拙,人格不佳则文艺作品再精工其格亦属低下。朱熹在论及书法与主体关系时大抵涉及两个向度,即以人论书和以书观人。而书格与人格的统一性又影响着朱熹对主体修养与创作心态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