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视剧女性形象的塑造以其深刻的文化功能制约着社会秩序的建设,她们不但会规范社会人的行为,而且会具有更隐含的操纵和控制的作用,使受众根据传媒所构建的性别意义、模式和特征进行自我塑造和性别意识的定位.以王海鸰最具代表性的电视剧作品《中国式离婚》为个案,分析这些女性角色及其婚姻家庭观念的变化,从观众观赏心理角度,探析电视剧形象是否会成为现实观念建构的来源.  相似文献   

2.
3.
1930年到1934年,沈从文进入其创作的成熟期,他开始用理性的眼光来审视原来自己所不屑的都市女性,探寻她们对于生命本我的追求,这种理性不免使这些女性形象笼罩了一层淡淡的悲哀.同时他也把自己对真实生命的膜拜寄托在了这些女性身上,因此小说的结尾同样升腾着希望.  相似文献   

4.
小说《平凡的世界》从孙氏四兄弟姐妹对待感情的不同态度中,展现了改革开放前后时期农村青年的婚恋观随着时代的演变,从传统"依附型"和屈服传统的婚恋观到叛逆传统,向往理想爱情和现代独立自主的婚恋观不断演变的过程,寄托了路遥的美好爱情理想。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财经院校女大学生的爱情观、婚姻观、婚姻与爱情的关系及婚姻道德观进行问卷调查研究,数据分析表明女大学生婚恋观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并呈多元化的趋势,其中也不乏一些新潮观念,但同时也存在着功利化和拜金主义的倾向。本研究有助于高校德育工作者了解女大学生的婚恋心理动态,积极开展大学生婚恋观教育。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配置性资源,职业是都市女性白领身份建构的行动起点。个人奋斗、代际传承或婚姻庇护,是都市女性白领职业获得的可能方式;职场竞争与工作投入、职业晋升与业余充电,是她们身份正当化中的职业坚守和职业维持;而她们始终存在基于身份比较的职业流动,则使她们的身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职业流动的方向与可能,职业流动的风险与约束,形塑了都市女性白领的身份流动和再生产机制。  相似文献   

7.
婚恋观的嬗变是社会道德伦理价值观发生裂变的一个观察窗口,变化的形态及原因折射出商品时代下现代人生活状态与文化心理的变迁,涉及道德困境与法律难题.女作家婚恋题材小说以女性视角与女性生命经验为叙事基点,深切感受到商品经济时代不仅消费女性身体,还消费婚姻的社会现象,通过文学叙事想象的方式,传达出现代女性意识对物化婚姻的忧思与批判.女作家对商品时代婚恋观衍变轨迹的描述,不仅使我们观察到当今社会婚恋观呈现出的复杂的社会文化景观,还通过文学叙事来理解作家基于个人化立场的对物化社会的现代性批判.  相似文献   

8.
《在诗经》的婚恋观中,男性对女性诸多方面的要求,如高大健壮、性格温婉和顺并把生孩子作为女性最高的使命、把婚期定在仲春时节举行。这种婚恋观在今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以社会存在论分析这种婚恋观能更好看待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因为社会存在决定人的审美观念,社会的现实要求女性作为生育工具,婚嫁日期的确定是为了满足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经济制约和家庭制约对女性品德做出了严格规定。对《诗经》中男性婚恋观做出社会存在论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看到这种婚恋观对于当时社会延续和发展的意义,并且有着现实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无奈与挣脱是当前贫困农村地区青年在婚恋问题上的现实写照.传统与现代的双重束缚,在婚恋道路上的屡次碰壁,使贫困农村地区青年婚恋观发生了扭曲,表现在婚恋物质化、恋爱娱乐化、择偶被动化、性爱随意化等方面.走出婚恋困境,回归婚恋自由与本真必须要基于马克思主义婚恋观的理论分析视角,把精准扶贫与解决贫困地区青年婚恋问题相结合,消除导致婚恋观扭曲的贫困问题;把净化社会舆论环境与推进移风易俗相结合,营造积极健康的婚恋风气;把完善婚姻法律法规和法制教育相结合,为婚恋打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把马克思主义婚恋观教育与社会诚信建设相结合,全面提升全社会婚恋道德水准.  相似文献   

10.
薛文彦 《阴山学刊》2008,21(5):25-28
1921年《申报》的女性广告塑造了健康、美丽、年轻、时尚的现代都市女性形象,在成为都市消费主体的同时,中国女性开始逐步构建精神层面的现代性。广告对女性形象的运用体现了女性在商业中的工具性价值和消费客体的地位。女性广告同时体现出都市女性构建与现代化相连的家庭生活模式的趋向。但是,女性的社会价值定位单一,仍然延续传统的贤妻良母角色,辛亥革命时期妇女解放运动的成果十分有限。中国女性的最终解放仍然需要社会的整体演进和自身坚持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女性主义视野出发,通过分析<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这两部世界文学巨著所体现出来的女性的处境和地位、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以及主人公在爱情婚姻中所表现出来的女性主义,帮助人们了解18、19世纪中西方的社会婚恋观,对女性主义的形成及其在婚恋观中的体现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2.
雅斯贝斯的生存哲学具有浓郁的理性精神。在他看来,理性是与生存并立共生的重要范畴。理性的本性是寻求无限统一的意志,是大全各样式、真理和交往的联结。理性与生存相互作用,相互激发,促成生存的自我实现,理性对生存具有形式的优先性。  相似文献   

13.
以“理智”自许的陈西滢,在《参战》中却情绪化地对“这样的中国人”以“呸”相向,引来一片责骂。但综观《西滢闲话》,他的“呸”以及不赞成向列强“宣战”的态度,又是理性的观察与判断。陈的理性精神使其对民众的弱点及“宣战”问题有清醒的认识,但单向度的理性思考、与民众情感的“隔”,又导致他社会文化视野不宽,对民众认识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14.
从实证的角度,研究从经济理性到生态经济理性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个案社区村民从破坏环境来寻求生存、发展经济,到经济飞跃之后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成功地实现了由单纯经济理性向生态经济理性的转变.这种转变时解决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与环境危机的矛盾问题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悲剧产生于寻求归属的失败之中,这是奥尼尔一生都在探寻的主题,纵观其作品,灵魂的归属贯穿始终。当代剧作家必须挖掘时代的病根——旧的上帝已死,而科学和物质又不能提供令人满意的新上帝,借以为残存的原始宗教本能寻找生命的意义,并安慰它对死亡的恐惧,结果人们丧失了灵魂。本文以《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为蓝本,深刻分析女主人公玛丽在寻求归属的旅程中从希望(人生第一角色)——失望(人生第二角色)——绝望(人生第三角色)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16.
桂起权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1):64-68,107
(1)形式逻辑(分析理性)的渊源:它从古代论辩术中分离出来,其核心是推理的法则。(2)黑格尔辩证逻辑(辩证理性)的渊源:(a)它直接源于康德的先验逻辑与二律背反(Antinomy)。(b)可进一步追溯到古希腊辩证法的两支:赫拉克利特的生成辩证法与苏格拉底的对话辩证法。(3)辩证逻辑绝无反形式逻辑的特性!那只是假象。(4)分析理性与辩证理性的联手,是化解社会矛盾和科学上悖论的强有力的思想工具。  相似文献   

17.
本文着重关注制度生发中的经验分析方法,试图探寻制度分析未来可能的发展路径。首先探讨制度生发经验分析的哲学根源,而后分析诺思和哈耶克制度分析的思想路径,以期发现制度经验分析的理论脉络和发展进路。由于制度问题牵涉因素众多复杂,在对有关公理假设扬弃的基础上,制度生发应采取经验分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与五六十年代,在中国哲学界发生了两场围绕形式逻辑与辩证法之关系的论战。两场论战持续时间之久、涉及面之广,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都是少见的,对我国现当代哲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最近河北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分析性理性与辩证理性的裂变——二十世纪中国逻辑思想论争的历史反思》一书(由我国逻辑学界前辈学者沙青先生与青年学者张小燕、张燕京合著,以下简称“《裂变》”),对这两场论战及其相关背景进行了系统而简明的梳理与深刻独到的剖析,值得所有关心当代中国逻辑与哲学的发展走向与历史使命的学人阅读与研究…  相似文献   

19.
投票机制是民主政治的制度性保障,但它却存在着一个悖论。这一悖论可被简单地表述为:在投票参与者意识到自己的选票对结果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时候,他们往往不会牺牲闲暇以及交通成本等方面的付出到投票站投出手中的选票。美国大选仅仅具有半数左右的参与率似乎也在事实上为以上"洞见"提供了心理学依据和社会学依据。在试图解决投票悖论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具体分析理性选择理论是如何从一个过分武断化了的前提出发,而走向一条循环论证的死胡同的;进而希望通过为投票动机添加新的变量的方式来缓解理性选择理论的这种弊病。  相似文献   

20.
崔平 《社会科学战线》2006,143(5):35-41
伦理学史上道德判断原则学说之间的持续冲突已经造成对伦理学信誉的深度伤害。本文意在为那种能够消除这种冲突的伦理学先行提供一组范导性的伦理学元命题,以便理性地造就它对自己的反思方向和建构方式的前理解。实践理性具有多元构成内容和复杂的内在结构,因而不能幻想发现一个单质性的简单道德判断原则。片面观照实践理性是导致伦理学陷入不可裁判性对立的认识论根源。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采用的恰是分析式前提批判,缺乏对事物本质的完备规定能力。打破伦理学历史僵局的方法在于,用具有逻辑完备性的综合式前提批判方法重新描述实践理性,从而提供有效地论断道德本质的充分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