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电视剧艺术的真正魅力和娱乐的快感均来自有别于日常生活状态的疏离感,陌生化的叙事视角和叙事方式的陌生化是中国历史电视剧经常采用的艺术手法,叙事视角的多元化使历史题材电视剧充满了陌生化的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2.
从文化的符号三元动力机制角度观察,当下中国电视剧剧情人物正呈现大规模异项翻转局面,即:文化三元的中项向异项偏移,电视剧剧情人物正、异项地位置换。本文尝试运用符号学相关理论,以军人剧、家庭剧以及历史剧三大最具典范意义的中国电视剧类为分析样本,力图揭示中国电视剧人物的标出性历史翻转样态,并一探其背后文化的深层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热播的东北题材电视剧中,比较有影响的是农村题材电视剧和历史题材电视剧。相对于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来说,东北历史题材电视剧有着更为丰富、更为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在对题材和人物群像的把握上,更具有历史的质感和文化穿透力。文章从地域孕育的东北人的性格、东北的绿林文化、电视剧的题材三个方面,论述了东北历史题材电视剧所蕴含的地域文化和成因。  相似文献   

4.
历史剧对真实的历史人物的再创造应该把握一个适当的尺度。长期以来,由于清宫戏的热行,"戏说"历史已成风气,对历史人物的随意虚构和编造现象日趋严重。失实的翻案,漫画式、符号化的人物塑造,导致观众对历史人物和历史的误读。历史剧创作在坚持艺术个性的同时,应该建立与历史文本相适应的史剧理念。  相似文献   

5.
陈旸 《北方论丛》2010,(2):47-49
新时期中国电视剧的迅猛发展是一件令人瞩目的现代性事件.对于中国电视剧艺术来说,新时期的时代生活不仅为电视剧创作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素材和更为鲜活的人物传奇,而且使中国成为了电视剧的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电视剧不可避免地成为普通百姓最喜爱的虚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新历史主义思潮与大众文化的影响下,历史剧创作出现了非历史化的艺术取向:或将复杂人性作为关注历史人物的切入视角,或以新历史主义态度重构、戏说历史。这种取向为剧作家借助历史评议现实提供了更大自由,但也因过分的主观与随意消解了历史剧本应具有的内在严肃性。  相似文献   

7.
古装历史电视剧是传承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传播特征对大众的文化认同和价值建构产生重大影响。古装历史电视剧若想获得观众的深刻认同,必须把文本的意义层次敞开,满足观众心灵慰藉和精神建设的需求。古装历史电视剧应采用及物化叙事方式增强古代故事的当下性,建构当代文化价值观,以正确的历史观、进步的文化观为指导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8.
吴卫华 《云梦学刊》2006,27(5):40-43
历史意识对历史叙事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正是由于历史意识的匮乏而使得当下不少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走向了误区。长篇电视连续剧《屈原》的审美追求负载着强烈的历史意识,这既表现在电视剧的主题内涵与人们的生命状态、生命体验的高等契合,也反映在历史叙事的艺术形式追求和当代审美理想的一致性上。文本的话语精神彰显出了当代的价值判断、历史思维和审美意识,为历史剧创作留下了诸多的艺术启示。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身体社会学、身体文化学、身体美学等与身体有关的各种学说不断涌现,这些新兴学科及其理论反过来又影响了当今社会。以此理论为基础,论述了电视剧作品中的人物总是通过自己的独特容貌和体形传递思想、感染观众,总会折射出特定年代的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没有对演员身体的喜爱就不可能观赏电视剧,受众的主动言说和评判体现了曾经出现的观看演员身体的各种欲望;各种媒体充分发挥演员的巨大号召力,吸引大家观赏电视剧。以上三个方面基本上阐释了身体学说、受众、电视剧传播、电视剧人物之间的特殊关系。  相似文献   

10.
关连莹 《理论界》2006,(2):188-189
历史题材电视剧在一段时间内的持续受宠彰显了大众社会心理和观众的审美心理,同时它还表现出历史虚无主义价值观取向,对于这种具有深厚受众基础的艺术样式进行冷静分析,加以认真引导是极其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郭雪霞 《北方论丛》2002,4(4):58-61
莎士比亚以睿智深邃的眼光洞察历史的面貌,从丰富的历史事件中吸取艺术素材,创作出一系列的历史剧,借古喻今,寄托自己的政治思想;他的历史剧构思巧妙,情节生动、丰富,艺术感染力强,因此对欧洲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赵朝霞 《河北学刊》2012,32(1):248-250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交流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对象。目前,由于中国的文化竞争力较弱,文化贸易依然存在比较大的逆差,在影视文化方面尤为严重,它极大地影响着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及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在国际文化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影视文化交流如何改变逆差现象,由单向交往向双向交流发展,已成为中国跨文化影视交流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姚丹 《河北学刊》2007,27(3):140-144
本文凭借第一手档案,以个案研究的方式,考察将近半个世纪以来,新中国红色经典小说影视化的过程,由此探讨共和国文艺体制的某些基本特点及其变化。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电影是受众超过话剧与电视的“大众传媒”,其生产过程最重要的艺术与技术把关来自于电影厂领导部门的“自我审查”,电影剧本依赖于文人改编者的力量,而电影观众的反映则多有歧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视成为受众最广的大众传媒,而由红色经典改编的电视剧的失败,主要原因在于观众定位不准,不能满足老观众从老电影带来的期待视野,又不能对新观众构成足够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4.
对当代历史题材影视剧的文化观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的历史题材 ,影视剧在观众中产生了较大影响 ,繁荣了当前的文艺创作。但是 ,历史影视剧乐道于宫廷斗争和皇权至上并有意无意地张扬权谋文化 ,同样带来了一些社会的负面效应 ,造成当代影视文化的价值迷失。这种表现于历史影视剧中的权谋文化观 ,有具体的呈现样态和产生的背景。“剧以载道”是“历史剧”应肩负的使命 ,历史题材影视剧必须正确解读历史 ,弘扬先进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15.
莎士比亚既是英国文学史上忧郁主题的集大成者,亦是不可超越的丰碑。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忧郁主题并不像浪漫主义诗人将个人精神生活作为创作的源泉,而是对时代思潮、自然灾难和历史记忆等社会生活的深层思考。忧郁,就像英国阴霾而又冷淡的空气一样,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无处不在,无论高低贵贱男女老幼无一豁免。莎士比亚融会了费奇诺天才忧郁论中的人文主义思想,塑造了文学史上最典型的忧郁王子哈姆雷特的文学形象,并以小冰期、瘟疫、旷野、海难等作为内心沉思的工具,用独白和对话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最为重要的是将战争、政教矛盾和世俗忧患交织在一起,在气势恢宏、史诗般的历史剧中,铺开了忧郁时代的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16.
需要感悟、体验、升华才能获得的隐性文化特征来源于民族隐性文化资源,主要包括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心理特征、思想观念、道德判断、审美趣味、宗教信仰等。它们跟显性文化一样,都是随着草原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而不断形成的,属于意识形态文化资源。意识形态方面的文化差异造成民族的根本差异,这才是草原文化的根。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和对比分析等方法,围绕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活动方式、距离、时间以及比赛中血乳酸的生成等方面,从能量的生成和供给方面对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的主要供能形式进行深入的分析,阐明了足球专项体能供能特点,以期为足球专项体能的科学化训练提供建设性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8.
星空卫视和华娱卫视等境外电视中的“新势力”落地广州4年之后,境外电视已经成为观众收看娱乐节目时的首选,“另类娱乐信息”是境外电视频道吸引受众的主要卖点。国内本土电视传媒机构要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迅速提高创新能力和节目制作水平以应对竞争。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步入了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期。社会的转型必将带动电视文化的转型 ,电视文化的转型有赖于电视文化重构。电视文化重构具体表现为电视媒体在不断地进行节目的结构性调整 :它既包括国家在宏观上对电视媒体的引导和调控 ,还包括微观上各级电视媒体对自身节目系统不断进行的改造和组合。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主动精神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法宝,必须继续坚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具有内在的逻辑结构,理论、历史、实践和价值共同构成其逻辑体系的四个维度,体现为遵循唯物史观的内在原则,赓续党领导人民创造历史的光荣传统,反映总结经验教训的历史理性,彰显为人民谋幸福的目标指向。在历史主动精神的逻辑结构中,理论逻辑为行动先导、历史逻辑为精神基因、实践逻辑为思想武器、价值逻辑为精神旨归,建构了内涵丰富、层次分明、系统完整的精神体系,彰显于党的历史性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