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杨昌济是近代湘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留学日本的经历和回国之后对日本学术思想界的关注及其对日文著作的翻译,都对他的思想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特别是日本当时的人格主义的教育思想和伦理思想,以及以日本为中介所接触到的西方同类思想,是他的以人格主义为基础的民主改良主义形成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
刘岳兵 《东岳论丛》2004,25(5):91-95
梁漱溟的思想和著作是现代中日儒学知识共同体中的一个亮点 ,梁漱溟研究已经成为日本的中国现代思想史研究领域中的一门“显学”。这不仅由于他特立独行的个性和人格 ,更因为他的思想与日本当代儒学具有相当程度的亲合性。在现代中日关系的具体历史环境中 ,日本人对梁漱溟著作和思想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分析这个过程 ,旨在为建构一个健康的关于现代中日儒学的知识平台而努力 ,这对思考儒学的地域性和国际性、传统性和现代性等问题也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成中英是不是现代新儒家 成中英是不是现代新儒家?学术界存在较大分歧。黄克剑等人把他看作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而港台相当一部分学者却认为他不是新儒家。产生分歧的原因显然在于对现代新儒家概念的不同理解上。目前,要给出现代新儒家一个一般性的概念,看来很难。但我们可以揭示其基本特征,从而给这个概念一个大致的界定。 简单地说,同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其它思潮相比,现代新儒学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坚持儒学本位立场,力图复兴儒学。这是梁漱溟、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杜维明、刘述先等三代新儒家学者极为坚定的立场,是他们的共同思想取向,也是现代新儒学之所以为新儒学之处。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另两大思潮的马列主义、自由主义同现代新儒学的根本分歧也在此处。马列主义主张对儒学批判地继承,自由主义的西化派则对儒学基本持批判和否定的态度,这和现代新儒学“为往圣继绝学”的心态和感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现代新儒学的第二个特征是吸纳佛学和西学,并对儒学进行了理论上的创新和发展。近代儒学的颓废没落和中外文化的剧烈碰撞,这使现代新儒家必须也可能借助其它思想来更新发展儒学。早期,梁漱溟、熊十力由佛归儒。梁吸收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形成了独特的东西文化比较思想;熊则建构了  相似文献   

4.
刘绪贻 《学术界》2002,(6):109-119
上世纪 4 0年代 ,我用了大约 5年的时间 ,研究中国的儒学统治 ,发现它是阻碍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非常重要的原因。近 1 0余年来 ,正当中国向现代化迈进的时候 ,儒学又以现代新儒学的名义卷土重来 ,常使我不安。今年我抽出时间 ,陆陆续续读完了方克立教授的《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一书和一些相关著作 ,禁不住根据这些著作对现代新儒学作一简要评介 ,让一些没机会读这些著作的人们、特别是青年人 ,认识现代新儒学的庐山真面目。现代新儒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处境  什么是现代新儒学 ?鸦片战争以后 ,按照儒家思想组建的中国社会经济制度 ,抵…  相似文献   

5.
李小娟 《江海学刊》2013,(1):59-66,238
杜维明是第三代现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多年来致力于儒学的现代发展。他的儒学言说是建立在对启蒙进行反思的基础之上的。为了给儒学的现代发展开辟道路,他试图纠正人们对儒学的一些传统看法,其中最核心的是儒学与专制政体的关系。他站在世界性问题的角度挖掘了当代思潮与儒学的相关性,从做人以及人格塑造方面肯定了儒学的价值。他对儒学现代发展路径的探讨内容丰富,主要有继承和超越启蒙心态、儒学内部的深度挖掘、走向世界、广泛参与等。他对儒学的弘扬并非是情绪化的,而是冷静的、理智的,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儒学负面价值的反思上。探讨杜维明的儒学言说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思想资源的现代价值,也对我们把握现代新儒家的思想特点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日本儒学的近代命运赵建平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儒学是作为与近代思想相对的传统思想,同时又作为与西方文化相对的东方文化开始其近代历程的。儒学思想与伴随文明开化而来的西方思想之间的相互交织,贯穿于整个日本近代史。可以说,日本儒学近代历程本身就是一个东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7.
许宁 《天府新论》2008,(4):31-34
冯友兰是现代新儒学的代表性学者,他一生致力于儒学的世界化与现代化,有力地促进了儒学研究范式的现代转型.他对于哲学使命、哲学方法、哲学命题以及哲学方向的可贵思考,在很大程度上使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学研究获得了典范意义的符合现代学术体系要求的学科范式.  相似文献   

8.
董仲舒是汉代著名的儒家学者,长期被历史学家称为“醇儒”,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一直受到儒家学者之推崇。但细检董仲舒之思想,虽有对孔孟儒学之继承,但更有对齐文化中各种思想之吸收,董仲舒的思想绝非对孔孟儒学的简单继承,而是将鲁文化之儒学与齐文化之公羊学、阴阳家思想融合为一的结果,也可以说,董仲舒完成了对儒学的齐学化工作。  相似文献   

9.
龚振学 《船山学刊》1987,(1):132-133
李沛诚同志撰写的《杨昌济教育思想简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出版),是一本有一定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的好书。作者对全书的逻辑结构,作了精心设计: 第一作者联系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条件,对杨昌济的教育思想的内核,作了较深刻的分析。杨昌济,字华生,留学日本时改名怀中。  相似文献   

10.
当代儒学的发展问题备受学者的关注。笔者认为,新世纪的发展机遇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即文化交流与思想互鉴和人类生存困境中的人文价值凸显。儒学在当代发展主要受到两方面的限制,一是儒学体系本身的悖论,一是儒学与现代化关系的异质取向。学者们应该坚信儒学的恒常价值和普遍意义,深入挖掘儒学的价值资源,吸收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实现儒学的创造性转换,赋予儒学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