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学术界分别研究“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的思路不利对问题深入分析的情况,本文在考察这两个概念的涵义及流变以后,认为这是两个相通的概念,只是立论的角度不同。并且从“苏格拉底对话”的角度分析了“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的艺术生成。  相似文献   

2.
“隐含”浅议竹钧所谓“隐含”,指句子的一种语义解释。①“在‘他要求参加’和‘他要求放他走’里边,可以说‘参加,前边隐含着‘他’,‘放’前边隐含着‘别人’,但是不能说省略了‘他’和‘别人’,因为实际上这两个词不可能出现。”②这是吕叔湘先生对“隐含”这个...  相似文献   

3.
甲骨文“唯宾动”式及其蜕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是运用变换方法来考察甲骨文句型的一次尝试。一、确认了甲骨文宾语前置的方式是“唯宾动”式;二、否定了“甲骨文的宾语可以自由前置”的流行看法;三、揭示了“唯宾动”式蜕变的途径:“唯宾动”+“宾是动”→“唯宾是动”。  相似文献   

4.
何为“隐含作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隐含作者"是韦恩·布思在《小说修辞学》(1961)中提出来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四十多年来,这一概念在国际叙事研究界被广为阐发应用,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一貌似简单的概念,实际上既涉及作者的编码又涉及读者的解码,涵盖了作者与读者的交流,然而西方学界却对之加以"单向"的理解,这引起了不少争论和混乱。西方学界的误解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布思本人在近作中对这一概念自相矛盾的论述。本文追根溯源,阐明这一概念的实质内涵,探讨其在历史上不同走向的变义,旨在纠正误解,梳理混乱,以便更清晰地看到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并更准确地把握作者、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动·之·名”是一种一向有争议的句式,至今尚无定论。或以为含述双宾及述宾补二式,或以为含述双宾及述单宾二式。以上二说均失之偏颇,不甚全面。其实这种句式内部语法结构关系相当复杂,它包括连动、定中、兼语、述宾补、述单宾、述双宾六式。对这种形同而实异的语法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否则便往往会曲解古人原意。  相似文献   

6.
“动·之·名”式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之·名”式新探杨合鸣,周秀霞“动·之·名”是一种一向有争议的句式,至今尚无定论。或以为含述双宾及述宾补二式,或以为含述双宾及述单宾二式。以上二说均失之偏颇,不甚全面。其实这种句式内部语法结构关系相当复杂,它包括连动、定中、兼语、述宾补、述单宾、...  相似文献   

7.
汉语中名+动式组合一般表示主谓关系。一般来说,表示偏正关系的名+动式组合,都具有与之相对的动+名动宾式结构形式。名+动偏正式组合有其独特的表达功用与构成方式,它产生于汉语自身,古已有之,并非为现代汉语所特有,受外语的影响而得以大量涌现。在构成新的句法结构中,其组合功能也呈现出不同于动+名动宾式结构的特性,体现出语序在汉语语法中的地位之重要。  相似文献   

8.
在“动·补十宾”结构中动语·补语、宾语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但在一定的条件下 ,若省略其中某一部分 ,句子在语法上仍然通顺 ,只是语义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中出现了大量“动形”组合的新语词,它们意义丰富,使用广泛。这类词具有独特的语义关系、句法功能、意义特点。其中,动宾式与动补式的界定依据主要是“动”、“形”之间的语义关系。“动形”式动词不常作补语。同时,这类词在表义上具有形象性、丰富性和新颖性。此外,“动形”式新语词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语言自身规律、语言与社会的关系、语言与人的关系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正>人类生活千变万化,大千世界复杂多变,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如何正确认识事物,区别异同是一个重要问题。孰优孰劣,谁是谁非,都要通过比较才能做出判断。我们说,比较方法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个重要途径,而所有的判断和比较都无一例外地要通过语言形式表现出来。“表达比较的语法形式在任何语言中都是一个重要问题”。隶属于不同文化又反映不同文化的语言的比较形式之间差异很大,如“英语语法的比较格式就比汉语发达得多。”英语比较形式的变异——即用不同的语法结构和不同的词汇手段表达相同概念的方法可谓之令人眼花缭  相似文献   

11.
在高校大学生合理地利用图书馆是促进自我成就和图书馆未来良性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动”式培养理念从主动拓展培养、互动内涵培养以及结合相应的技术手段来改善大学生利用高校图书馆的水平和能力。主要举措包括:新生导员引导与体验式自习相结合;检索课分组互动与自主网络问答相结合;印刷读者指南与向读者需求累积相结合。最后提出运用“动”式培养理念深化图书馆利用效能的进一步举措。  相似文献   

12.
借鉴原型批评理论,通过论证《鲁滨逊漂流记》"星期五"与《圣经》中耶稣受难情节的一致性,指出《圣经》中耶稣受难的形象就是"星期五"的原型。从而得出结论,鲁滨逊对"星期五"的同化实质上是一种文化殖民现象。  相似文献   

13.
“隐含作者”是与接受美学中“隐含读者”对举的概念,由美国的韦恩·布斯的《小说修辞学》中提出,然布斯并未对此概念作出具体界定与规范;本文将此概念与“伪作者”、“说话者”并举分析,认为“隐含作者”是作者的变形,是带着面具的说话者。同时,本文分别从游戏角度、社会心理学角度及艺术摹拟角度探讨了“隐含作者”的产生。“隐含作者”与艺术接受和艺术创造密切相关,尤其对艺术接受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由于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特点,其弊端显而易见,严重阻碍了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实践证明:动情、动脑、动口、动手是小学语文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造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英美概况》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课程。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知识更新加快,课程改革的压力不断加大。为此,笔者偿试以动式教学理念为依据,对《英美概况》课程的教学方法、课堂设计和课外活动进行了改革,并以东北某地方院校英语专业学生为受试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方式研究了英美概况课程动式改革后的效果,为大家进一步改革《英美概况》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间奏式”描述,原来是文学作品中,特别是诗词作品中比较常见的手法。后来,一些外国新闻界逐渐把他们移植于新闻写作,不久也就被普遍运用于新闻作品中,且流行起来,经久不衰。在我国,一些记者也开始使用了这种手法,也取得了相当良好的效果。这种描述手法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原因就在于它适应了读者的接受心理.所谓“间奏式”描述,指的是用简洁的语言,把纷繁复杂的现场人物、情景,首先分解成若干部分。加以描述,然后,又把性质相同、形神近似的部分,重新组合,使它们在读者的心理造成连续感。这种描述的优点是:容量大,节奏快,概括力强,能用极俭省的笔墨,把纷繁复杂的事物迅速地再现出来,把现场人物、情景写“动”写“活”。  相似文献   

17.
“中动结构”这一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国内外学者对之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Kratzer的VoiceP理论和Collins的Smuggling Approach论证汉语中以“一锅饭吃十个人”为代表的表示“容纳量——容纳方式——被容纳量”语义配置的构式也是中动结构。  相似文献   

18.
<正>"除了工资不涨什么都在涨",这已经成为时下很多人的口头禅。但现实情况似乎并不如此。透过《2007年快速消费品行业薪酬福利调研报告》,我们发现,虽不与证券金融行业的牛市效益相敌,但2007年快速消费品行业的薪酬状况可以说也是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2007年快速消  相似文献   

19.
《成才与就业》2011,(3):26-27
以下是在校园内安全活动的小常识,供大家参考。教室内活动--在教室内活动,有许多看起来细微的事十分值得同学们注意,否则,同样容易发生危险。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防磕碰。目前大多数教室空间比较狭小,又置放了许多桌椅、饮水机等用品,所以不应在教室中追逐、打闹,做剧烈的运动和游戏,防止磕碰受伤。  相似文献   

20.
“坐动”、“散动”说是马氏动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很有价值的部分。本文辨析马氏关于“坐动”、“散动”的定义,清理其矛盾,揭示这一学说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