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践 《中国藏学》2013,(S1):3-44
文章探讨的是两件收藏于海外的敦煌古藏文羊胛骨卜文书。其中P.T.1047号系增订,参阅了纳西族东巴骨卜和僳傈、羌族骨卜,破解了文书中象雄语的"占卜方位名称"和"占卜裂纹名称",增译了过去阙译的卦象部分。该文书反映了诸多吐蕃时期的习俗,如:官方占卜,发动战争前要多次占卜;牦牛时常伤入;投毒风习;严禁近亲通婚;以及炭疽发作频繁,连国王也难幸免;羊圈生等,其他占卜文书中少见的内容。IOL Tib J763号系新译。  相似文献   

2.
占卜对西夏社会的影响深远,党项人在做事之前都会做一个占卜来卜凶卦吉,乞求得到神灵的指点,星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项民族的政治走向和军事决策。中原占卜学对党项占卜学影响颇深,党项的占卜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习俗等方面。此外,虽然俄藏黑水城的占卜文献包含内容少,却是研究占卜学文化的重要资料,其内容全部被翻译成汉文,一些专门术语是西夏人通过对中原八卦的理解进行的解释和翻译,其中"术数"占卜在西夏更是流行了很久,它是把天干地支作为依据;与此同时"术数"还超过了"易经"占卜,它是以八卦为依据的,事实上天干地支和八卦之间的区分并不明显,它们之间互相存在某种联系,而这种联系对当时西夏占卜生活产生了诸多指导。  相似文献   

3.
李方 《中国民族博览》2016,(16):110-112
占卜曾经是一种广为流传的文化现象,主要源于神灵崇拜,对于人类而言,主要出于对天灾人祸的恐惧心理和趋吉避凶的急切期盼,因此人类采用多种迷信的手段,推断吉凶祸福.在宋代,商品经济发达,东京拥有百万人口以上,由于北宋时期社会生活的需要,算命师即卜算者所占比例之高实属惊人,从事卜算职业的人形成一支庞大的队伍,遍布东京城,到处都有他们的活动踪迹.而且宋代占卜被社会各阶层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生活各领域,其中具体原因很多,本文拟将宋代占卜术的繁荣景象以及它的人群普遍性的原因做出一一论述.  相似文献   

4.
论汉族民间信仰的功利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族民间信仰中的祖先崇拜、神灵崇拜、占卜风水、禁忌习俗等各个方面都展现出功利性的特点.造成这个特点的原因有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农民文化素质偏低,民众心理的失衡,汉族地区宗教的宽容性等.  相似文献   

5.
<山海经>的特殊方位展开模型与现代地图学相左,却吻合远古的占卜咒术传统."轩辕"作为司南,是凭借方位知识获得统治权的象征.黄帝战蚩尤神话中轩辕司南起了决定性作用.占卜思维以南方为基准,按照南西北东的顺序展开.<山海经>中大量出现的轩辕丘、方山与方台皆可理解为巫术性辨识方位的基准物.  相似文献   

6.
陈践践 《中国藏学》2012,(1):99-106
本文探讨的是一件收藏于英国伦敦国家图书馆敦煌古藏文骰子占卜文书。该文书的特点是:以龙、狮、马、牛四种动物名称来代表骰点4、3、2、1的圆圈符号。其次,J749号每卦没有诗歌体的繇辞,只有解释性的散文,加上卦名多为当地胡语音译,有可能是掌握藏文的胡人遗裔记录下的骰子占卜文书。  相似文献   

7.
唐九宫算、藏族九宫历以及纳西族巴格图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林 《中国藏学》2007,19(2):95-109
本文主要结合古代文献、人类学与民族学的田野调查以及相关考古资料,对于在历史上长期流传并在民间历日和占卜中非常有影响的九宫算的演变以及九宫算与藏族、纳西族文化的关系进行相关的比较,认为汉地的九宫算是藏族与纳西族九官算的源头,但九宫算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播过程中也出现本地化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在田野调查基础上,对老挝佬族人关于"厄"的解释、传说、祭拜仪式和禁忌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剖析其文化内涵,认为该信仰源于老挝佬族人最古老的灵魂观念,属于本土的水神信仰范畴,因而有别于佛教带来并广泛影响老挝佬族人的"那珈"信仰。  相似文献   

9.
土家族梯玛还愿仪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还愿仪式是土家族传统文化事象之一,也是土家语区土家族民间信仰的核心内容.还愿仪式的神系、法具系统体现出神圣与世俗的二元对立特征;仪式语言的变化不仅是社区语言生活的变迁所致,还是土家族民间信仰变迁的重要表现.随着土家族民间信仰的变迁,还愿仪式的功能已经淡化,人们更关注仪式中各种符号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殷商时期的信仰体系处于多神崇拜阶段,神灵世界分散化、多样化,具体体现在繁复的祭祀对象和祭祀方式,以及频繁的占卜和广阔的占卜范围之中.殷商时期的宗教信仰从非理性化逐渐向理性化转变,已经不是纯粹的自然崇拜.殷商时期信仰体系的认识与研究,对于我们研究古代宗教与伦理,以及诸子百家的思想根源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克木族主要居住在老挝北部,是现今仍在"使用铜鼓的民族"。国内外学术界对老挝铜鼓情况了解甚少,通过对老挝馆藏铜鼓和克木族铜鼓文化的考察发现,老挝博物馆收藏有较多数量的铜鼓,这些铜鼓大多数为黑格尔Ⅲ型鼓,即中国学者所称的"西盟鼓"。老挝克木族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村社文化保持着封闭性、凝固性、稳定性的特征,尽管老挝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但铜鼓文化在克木族聚居区仍保存较好。目前,铜鼓仍被广泛地用于求雨、占卜星象、祈求丰收、祈福等各种仪式。  相似文献   

12.
殷商时期的信仰体系处于多神崇拜阶段,神灵世界分散化、多样化,具体体现在繁复的祭祀对象和祭祀方式,以及频繁的占卜和广阔的占卜范围之中。殷商时期的宗教信仰从非理性化逐渐向理性化转变,已经不是纯粹的自然崇拜。殷商时期信仰体系的认识与研究,对于我们研究古代宗教与伦理,以及诸子百家的思想根源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占卜     
《中国民族博览》2015,(3):30-31
占卜,指占筮之法。通常所指占卜,是假藉托宣、前兆、占星术等方法,与一种超越常人所可感知之事物接触而获得所欲预知的事情。藏族的占卜术与施咒术一样,具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西藏的苯教,二是来自内地的周易,三是印度的古老占术。特别是中原内地的占卜术对西藏占卜术的影响很大,也是占卜类匝嘎利主要的表现内容。以九宫八卦与五行相配合,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自然崇拜、始祖崇拜、师公教、娅汪女神四个研究专题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壮族民间信仰研究的已有成果,探讨了壮族民间信仰研究的独特价值,对比了壮族民间信仰研究与全国民间信仰研究在研究动态和研究取向上的差异,并将其视为今后研究的突破口,认为壮族民间信仰研究有以下发展趋向:继续深化对民间信仰"壮族模式"的研究、加强对壮族民间信仰复兴和再造的研究力度、注重对民间信仰仪式实践的考察;并认为多学科、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将会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15.
高椅村民间信仰有祖先神信仰、土地神信仰、五通神信仰、净行神信仰等。这些信仰大多数都是在万物有灵观念的基础之上产生的。其中,五通神信仰曾经长期作为高椅村居民的主要信仰之一。高椅村的巫术活动也比较多,有小巫事、一般巫事、大巫事和傩戏四种形式。高椅村居民对信仰非常重视,信仰是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高椅村民间信仰的功利性很强。从高椅村民间信仰可以看出湘西地区民间信仰的一般情况。  相似文献   

16.
民间信仰与鄂温克民族造型艺术是相辅相生的。一方面,造型艺术为鄂温克民间信仰服务,它的图案、装饰纹样和立体造型提为民间信仰供了一系列可视化的视觉形象;另一方面,信仰文化是鄂温克民族的精神内核,为鄂温克民间造型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载体。鄂温克民间造型艺术的精华集中体现于神衣及神偶的造型和装饰,从整体上反映了鄂温克民族的审美意识。鄂温克民间造型艺术与民间信仰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民俗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7.
当代民间信仰研究的现状和走向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一个无可回避的事实,就是如何看待现实社会中广泛存在的民间信仰.近几年,学界对什么是民间信仰,展开热烈的讨论,有关"民间信仰"的定义也众说纷纭,但是,大多论者对民间信仰往往只注意其信仰的层面,并以宗教学的知识、理论进行解说,缺乏该信仰与现实社会关系的研究.新的研究走向,拟从当代社会流行的民间信仰和民众生活的关系,从一种不脱离信仰的生活切入,以点带面,实践调查,理性分析,科学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国家对民间信仰的管理提供政策的依据,为中国现当代思想文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史前考古发现的萨满遗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中国史前考古发现的宗教遗迹屈出不穷,其中多数与萨满信仰有关,主要灵魂信仰、祖先偶像、生殖信仰、龙的信仰等四种类型的遗迹。原始社会祭祀、占卜是有专门人员进行的,他们就是巫觋。原始社会末期在巫觋中分离出来一批大巫一祭司,他们在文明起源过程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闽南民间信仰研究的发展历程与整个大陆民间信仰研究的前进步伐基本一致,但又有自身的历史内涵与发展特性。回顾闽南民间信仰研究的历史,不仅可以审视研究成果的得与失,亦有助于海峡两岸民间信仰的进一步研究与交流。  相似文献   

20.
民间信仰是指存在于非官方社会层面里的、有一定历史传承的、具有地方特征的崇拜各种神灵的信仰体系,主要表现为以主题而非偶像神为由的祭祀仪式.原始社会没有民间信仰,民间信仰晚于原始宗教的形成.民间信仰不是宗教,也不是民闻宗教,它属于宗教之外的信仰体系.民间信仰人群是信教者与不信教者之间的第三类人群,即信神不信教人群,并且是现代社会里不断增长的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