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国林同志在《江汉论坛》1982年第1期发表的《曹魏“亩收租四升”辨误》一文,对曹魏租调令的田租额提出了疑问,认为“亩收租四升乃为亩收租四斗之误”。我们认为周国林同志的意见很难成立。首先,我们来谈曹魏田租剥削的轻重以及与之相关的问题。由于缺乏两汉时期亩收田租的具体数字,所以曹魏的亩收租粟四升,较两汉时期的田租剥削量是轻是重,还是相等,无法断定。学术界在这方面发表过一些意见,也多属于推测之辞。但曹魏收田租亩4升,如一家按耕种70亩土地来计  相似文献   

2.
周国林同志《曹魏“亩收租四升”辨误》一文,认为曹魏建安九年租调令中“亩收租四升”应为“亩收租四斗”之误。笔者对此不敢苟同,特提出两个问题,以就教于周同志及大方。第一个问题,曹魏田税与汉代田税是何关系? 我以为,曹魏“亩收租四升”与汉代“三十税一”制是因袭关系。汉“三十税一”制产生于西汉景帝时期,当时的税额,按西汉前期“百亩之收不过百石”计,每亩收3升强(《汉书·食货志》)。过去史家多看作是个变量,  相似文献   

3.
中国赋税史上关于汉文帝连续免田租(税)十三年的传说,很少有人提出异议,真是“汉文皇帝有高台”,其高不可及矣。我们觉得这个高台可能是一座空中楼阁,因为,作为一代封建王朝,连续十三年不征田赋是绝不可能的。下面从史书记载说起。汉初的田租征课,据《汉书·食货志》记载:高帝初期“轻田租,什五税一”,嗣因开支需要,有所增加,至惠帝即位,“减田租,复十五税一”。至文帝即位二年(前178年),“召赐今年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十二年,文帝采纳晁错的建议,募民入粟受爵,随后减免了全国民田的租税。《汉书·食货志》是这样说的:  相似文献   

4.
秦自商鞅变法后的租赋徭役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租秦征收租赋的标准是什么?杜佑、马端临皆言“舍地而税人”。有的同志认为秦“田租的征收办法,是以一户(五口之家)有田百亩的假设,而按人户征收的”。其实,秦的赋税制度是既“税人”而又未尝“舍地”。一部分按人户征收,若户赋之类。而田租刍稿则是按四亩征收的。这可从如下事实看出。第一、出土秦律《法律答问》指出:已经向农民收了租,不报,叫做“匿田”:“弗徭使,弗令出户赋”,叫做“匿  相似文献   

5.
《卷一·高帝纪上》二年正月 ,沈攸之攻郢城不克 ,众溃 ,自经死 ,传首京邑。 (中华书局 1972年 1月版点校本 ,第 13页 ,下同。)按 :上文出元徽五年 ,且于元徽五年七月杀苍梧王后 ,但云“备法驾诣东城 ,迎立顺帝” ,而不记改元升明之事 ,遂使此“二年”竟无年号。考元徽五年七月 ,萧道成弑后废帝而迎立顺帝 ,改元升明。本卷不记改元 ,故升明元年事乃可记入元徽五年 ,而此“二年”无年号则非是。是此 ,“二年”前应益“升明”二字 ,乃得其实。《卷二·高帝纪下》南康县公华容县公可为侯 ,萍乡县侯可伯 ,减户有差 ,以继刘穆之、王弘、何无忌后…  相似文献   

6.
<正> “岳也闻有国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这段话是孔子因弟子冉求、子路的谒见,得知季氏将伐颛臾的消息时说的。他批评了冉求,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这是探讨孔子政治观的重要文献。然而,其中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二句,历来多有歧义。自董仲舒《春秋繁露》始,将此二句中的“寡”与“贫”二字互易,改作“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  相似文献   

7.
郭店简中有《唐虞之道》一篇 ,学界对其学派的归属 ,有不同的看法。有学者根据荀子批评思孟“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 ,认为子思想信擅让制 ,而《唐虞之道》讲擅让 ,故应属《子思子》① 。另有一些学者则认为 ,擅让说在先秦非儒家一家之言 ,所以 ,《唐虞之道》讲擅让 ,不能据此定其为儒家书 ② 。仅据是否讲擅让 ,固不足以说明《唐虞之道》属于何派著作。但我们理解《唐虞之道》 ,应注重在其擅让说的理论内涵。从这一点上看 ,我们以为 ,《唐虞之道》的思想 ,与思孟是完全一致的。《唐虞之道》的擅让说 ,集中表达了儒家的德治思想。我们先来看…  相似文献   

8.
《卷一·高帝纪上》二年正月 ,沈攸之攻郢城不克 ,众溃 ,自经死 ,传首京邑。 (第 13页 ,中华书局 1972年 1月版点校本 ,下同。)按 :上出元徽五年 ,且于元徽五年七月杀苍梧王后但云“备法驾诣东城 ,迎立顺帝” ,而不记改元升明之事 ,遂使此“二年”竟无年号。考元徽五年七月 ,萧道成弑后废帝而迎立顺帝 ,改元升明。本卷不记改元 ,故升明元年事乃可记入元徽五年 ,而此“二年”无年号则非是。是此“二年”前应益“升明”二字。《卷一·高帝纪上》自轩黄以降 ,坟素所纪 ,略可言者 ,莫崇乎尧舜。 (第2 0页 )按 :“坟素” ,《南史·齐本纪上》作“…  相似文献   

9.
<正> 由魏晋迄唐代两税法的颁布、租和调一直是封建政权对农民进行剥削的两个主要项目。但各个阶段的租调制度,从剥削数量到剥削方式,又都不尽相同。宋、齐的田租征收多少,史书里没有记载。我们知道,东晋孝武帝在太元八年(383)对田租进行过一次调整:“又增税米,口五石”。“口五石”可理解为一丁纳米五石,半丁纳米二百五斗。在梁武帝进行赋税改革时,所规定的田租数量也是这些。这说明,东晋太元八年以后的田租数量和梁的田租数量是相同的。据此,我们有理由推测,介于东晋、萧梁之间的宋齐二代,它们的田租制度应与晋、梁相同。而梁的田租制度,不过是继承东晋、宋、齐的成规罢了。  相似文献   

10.
根据走马楼汉简《都乡七年垦田租簿》,张家山汉简中的《田命籍》或许应定名为《田命令籍》。之所以被称为《田命籍》,很可能是《户律》的抄本漏抄了"令"字。《田命籍》是登记对某些特殊人群豁免田租的籍簿。综合文献记载,汉初被免征田租的,有卿以上高爵、中高级官吏、"乐人""邮人"和优秀工匠等。《田租籍》的主要功能,是记录纳税民户耕种了多少舆田(垦田)和必须按舆田(垦田)缴纳多少田租,也具有分户统计耕种田亩总数和缴纳田租总数的作用。它的券书格式,就是北大秦简《算书》记载的舆田亩数、税田亩数、产量租率和应交多少田租的文书格式。之所以会出现误券和更改券书的现象,是因为算术知识的普遍缺失和县、乡有简、详两个券书版本。  相似文献   

11.
“先王法志”“晋春秋”,《国语》原来出左丘。“礼乐诗书”轻擅易,儒家从此更抬头。《国语》除《鲁语》外,多法家记载;《左传》出刘歆手,在董仲舒崇儒尊孔之后,是儒家著作。僖公二十九年,“说礼乐而敦诗书”原本《晋语四》“先王之法志。”先王法志即《晋语七》之“晋春秋”。歆以儒家经典“礼乐诗书”暗地偷换代替法家著作;从此儒家更抬头了。  相似文献   

12.
“分田劫假”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解释“分田劫假”,这是涉及到正确分析汉代剥削方式和阶级关系的一个关键问题。 “分田劫假”,出自王莽说的一段话,有载于《汉书·食货志》和《汉书·王莽传》,原文是这样的 汉氏减轻田租,三十而税 一,常有更赋,罢(疲)癃咸出,  相似文献   

13.
(一) 《宋史》卷398《倪思传》:“史弥远拟除两从官,参政钱象祖不与闻。”应为“史弥远拟除两从官、参政,钱象祖不与闻。” 史弥远实际控制朝廷大权是在“诛韩”政变之后,这时钱象祖已经是宰相而不是参政了,故“参政”断后,于史实不符。(参见《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七《开禧去凶和敌日记》;《宋史》卷213《宰辅表(四)》) (二)《宋史》卷436《李道传传》:“时薛拯、胡榘等皆以新进用事……”。“薛拯”,应为“薛极”。史弥远时期,薛极,胡榘、聂子述、赵汝述四人号称“四木”,是史弥远集团的主要成员。“拯”当是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六义”说辨析——与马白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篇中,总结写文章宗法儒家典经的六大效益,名之曰“六义”。他说: 若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 对于这“六义”,无论是关于它的总的命题,还是各部分的具体含义,研究者们都有不同的理解。对其总的命题,有的认为系指文章风格而言,有的认为是评价文学作品的艺术标准。马白同志在《评刘勰的“六义”说》(《学术月刊》一九八○年第八期)一文中,否定了这两种说法。他认为,这“六义”是一套完整的“文艺批评标准”,前四义是“政治标准”,后二义是  相似文献   

15.
《楚辞·天问》有句云:“日安不到?烛龙何照?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一、二句叶韵(宵部),三、四句叶韵(阳部),而二、四句不韵。游国恩《屈原作品介绍·天问》云:“(《天问》)亦有两句为一韵者,其例绝少。”(载《楚辞论文集》)盖即指此。然此绝少之处,实有乖于《天问》叶韵的通例,疑有错简。  相似文献   

16.
《三国志·蜀书·姜维传》注引《世语》:“维死时见剖,胆如斗大”。这种说法近似小说家言。姜维是否真的被解剖,他的胆的体积到底多大,原是不必深究的。关于“胆如斗大”,《资治通鉴·魏元帝咸熙元年》胡三省注说:“如斗,非身所容,恐当作升”。三国时的升到底多大,不很清楚。新莽嘉量的升是199·6875毫升(见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543页),根据历代度量衡的数量标准不断加大的一般规模,三国时的升当不会小于新莽嘉量的升。如果姜维的胆真有如许之大,那他必定是患了胆肿大的严症。然而,姜维却总是跃马扬威纵横驰骋的,并没有捂着肚子唤痛的记载。胡三省拘泥于胆的实际大小,没有认识到语言的形容和夸张,固属短见;而中华书局点校本《三国志》竟然根据胡注的疑问之词,将“胆如斗大”改为“胆如升大”(见《三国志》1975年4月第六次印刷本,第1068页),则不免焚琴煮鹤之嫌了。  相似文献   

17.
中南财经大学毛磊教授等人经过八年研究撰写的《中国的平均主义》(以下简称《平均》),最近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为我国学术界今后研究平均主义提供了有价值的成果。一中国的平均主义思想,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平均思想和平等思想就已出现。孔子在《论语·季氏》中曾认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墨子在悄贤篇》中也谈道:“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而古代农民起义,从陈胜最先喊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钟相、杨文的“等贵贱,均贫富”,到近代太?天国的“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天朝田亩制度》,…  相似文献   

18.
周密《癸辛杂识续集》记有叶李事共四条,计有“叶李遭黥”、“叶李纪梦诗”、“叶李姓名二士”、“避讳去姓”等。其中“叶李姓名二士”云:“叶亦愚名李”。按此叶李即《元史·叶李传》之叶李。然《元史》却不载其“亦愚”之名号,传云:“叶李字太白,一字舜玉,杭州人。”然二叶李实为同一人是没有疑问  相似文献   

19.
《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中未脱“不”字,通过对《论语》中出现的所有“患”字用法的分析可知,此处的“患得之”意为“以能否得到为患”。  相似文献   

20.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此诗为李绅撰《悯农二首·其二》 ,几无异议。近读《全唐诗》 ,发现编者对此诗的注释 ,似有画蛇添足之嫌。《全唐诗》把“锄田日当午”四句作为“绝句”分别放在李绅、聂夷中名下 ,又在聂的《田家二首》的“锄田”四句下注“此篇一作李绅诗” ,而在李绅《古风二首》这四句下却未加注 ,令人扑朔迷离 ,大惑不解。那么 ,此诗究出谁手 ?主出于聂手者主要根据是 :一、清代著名诗论家吴乔在《围炉诗话》中如是说 ;二、宋·陈景沂撰《全芳备祖》将这四句《田家》诗作为聂夷中作品辑入该书赋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