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学术批评网上得知谢泳先生即将赴厦门大学当教授.这确实是知识界和学术界很有得一说的事情.厦门大学文学院的学子们有福了.一帮学人为谢泳先生高兴,同时也纷纷表达对厦门大学由衷的敬意.  相似文献   

2.
谢泳先生新近被厦门大学聘为教授的事,是近几年学术界极少能让我们回味的美好事件之一。我相信这件事值得载人当代学术史。这里面的关键人物,除了当事人谢泳之外,还有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教授、该校文学院院长周宁教授以及玉成此事的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玉圣。尤其是玉圣老友.  相似文献   

3.
谢泳先生新近被厦门大学聘为教授的事,是近几年学术界极少能让我们回味的美好事件之一.我相信这件事值得载人当代学术史.这里面的关键人物,除了当事人谢泳之外,还有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教授、该校文学院院长周宁教授以及玉成此事的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玉圣.  相似文献   

4.
近来。谢泳先生受聘于厦门大学文学院教授.成为坊间议论的一个热门话称赞厦门大学领导慧眼识英才者有痛斥当下一些高校唯学历和职称取人者有之.为谢泳能够进入专门的学术教学研究机构欢呼雀跃和寄予厚望者有之.为谢泳日后在官方学术教学研究机构的生存状态担忧者亦有之。这些众说纷纭的议论其实都指向了一个关切点.  相似文献   

5.
谢泳先生是学界知名人士.如果排除各种非学术因素来考量,谢先生的学术水平是远高于某些具有教授、博导称号的人的。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厦门大学。敢于破除唯学历论的羁绊,聘请谢先生为该校教授。这是令人鼓舞的。接下来。将考验这所大学以及其他教育部直属高校.  相似文献   

6.
“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教授终于在2007年4月24日,正式同意聘任谢泳先生为厦门大学文学院教授。”(学术批评网2007年4月26日)  相似文献   

7.
"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教授终于在2007年4月24日,正式同意聘任谢泳先生为厦门大学文学院教授."(学术批评网2007年4月26日) 谢泳老师是晋中师专英语专业的高才生,迄今最高的行政职务是《黄河》副主编、最高的学术职称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副研究员,被聘为厦门大学的教授实则是谢老师的幸运.  相似文献   

8.
近来,谢泳先生受聘于厦门大学文学院教授,成为坊间议论的一个热门话题.称赞厦门大学领导慧眼识英才者有之,痛斥当下一些高校唯学历和职称取人者有之,为谢泳能够进人专门的学术教学研究机构欢呼雀跃和寄予厚望者有之,为谢泳日后在官方学术教学研究机构的生存状态担忧者亦有之.  相似文献   

9.
谢泳先生曾编过一本题为《胡适还是鲁迅》(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版)的书。乍看封面上这一选择问的书名,我几乎是未加思索便在心中答道:是胡适.也是鲁迅。读完书后,受益匪浅,感触良多。尽管书中所辑文章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有的差别还很大,甚至针锋相对.但就各位学者所引用和披露的有关资料来看,我似乎更加确定了我的这一答案。  相似文献   

10.
从谢泳先生受聘厦门大学教授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泳先生是学界知名人士,如果排除各种非学术因素来考量,谢先生的学术水平是远高于某些具有教授、博导称号的人的.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厦门大学,敢于破除唯学历论的羁绊,聘请谢先生为该校教授,这是令人鼓舞的.  相似文献   

11.
厦大礼聘谢泳先生前往执教的消息传出后,网络一片叫好之声。尽管在第一时间我就向谢泳先生表达了由衷的祝贺,但正所谓“杀君马者道旁儿”,对此大好消息.我却总是有一点或许并不多余的担忧。  相似文献   

12.
这些年来学者谢泳先生关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研究引起读书界的注意。他好像特别注意一个刊物、一个社团或一个高等学校里所集中的知识分子群体,由此切人,选题好,方法也适宜,这也就是所谓的精英研究,越来越显出它的学术价值。他较早、用力较勤的是对《观察》杂志的考察,同时进入视野的自然就是它的创建人储安平。在这一题目下,他出过两本专著,分量很足。也在此时,他就研究西南联大和清华大学。现在摆在读者面前的《清华三才子》(新华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就是这一研究的成果。这本书是关于罗隆基、  相似文献   

13.
这些年来学者谢泳先生关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研究引起读书界的注意.他好像特别注意一个刊物、一个社团或一个高等学校里所集中的知识分子群体,由此切入,选题好,方法也适宜,这也就是所谓的精英研究,越来越显出它的学术价值.他较早、用力较勤的是对《观察》杂志的考察,同时进入视野的自然就是它的创建人储安平.在这一题目下,他出过两本专著,分量很足.  相似文献   

14.
从1985年马良春提出建立“现代文学史料学”的倡导,至今已二十六年。这二十多年里,一方面学术界对于建立现代文学史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达成基本一致认识;另一方面践行者寥寥无几,以至于直到今天,这门学科尚处于筹建阶段。由此可见践行者的重要意义。厦门大学中文系谢泳教授是积极践行者之一。  相似文献   

15.
谢泳先生曾编过一本题为<胡适还是鲁迅>(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版)的书.乍看封面上这一选择问的书名,我几乎是未加思索便在心中答道:是胡适,也是鲁迅.读完书后,受益匪浅,感触良多.尽管书中所辑文章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有的差别还很大,甚至针锋相对,但就各位学者所引用和披露的有关资料来看,我似乎更加确定了我的这一答案.  相似文献   

16.
厦大礼聘谢泳先生前往执教的消息传出后,网络一片叫好之声.尽管在第一时间我就向谢泳先生表达了由衷的祝贺,但正所谓"杀君马者道旁儿",对此大好消息,我却总是有一点或许并不多余的担忧.  相似文献   

17.
该书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原拟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叶朗教授作序.但因叶朗教授出国讲学,余三定先生临时把书稿寄给了我,时间紧迫,已不容我推辞,只好勉为其难,承担起这个我原本没有能力承担的工作.我认识余三定先生已有好几年了,并且知道他一直坚持着这样一个繁难的工作,即研究着当前学术研究者的研究工作.对他的工作,我是很重视的,也是很感佩服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同时也是一个非常繁难的工作,像余三定先生这样在这块处女地上辛勤耕耘的人还是不多见的.中国的学术文化同整个中国的文化一样,是有着悠久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不论是一部长篇巨著,还是一则袖珍短文,作者往往都自觉不自觉地赋予了它们一种基调,这种基调在整部作品中洇化开来,然后氤氲不散,让读者很能感受到一种气氛。尽管作品中有时也会有与基调完全不同乃至相反的文字,但那是基调所需要的。没有这种不同乃至相反的文字衬托、调和,基调反而显得太稠太浓太纯,有可能给读者造成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反而损害了作者的本意。近读谢泳先生寄赠的新著《血色闻一多》(同心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对“基调”感受尤深。而这种基调就是有关要我们今天如何看闻一多之死。一不能不承认,《血色闻一多》的作者谢泳先生…  相似文献   

19.
最近.我的学生蔡德贵告诉我,青岛大学学报《东方论坛》准备开设一个新的栏目“东学西渐”,并转达该学报杂志社社长冯国荣教授的意见.请我写一篇文章,我很高兴。我觉得这个栏目开得好.开得适逢其时。  相似文献   

20.
《社会科学论坛》2010,(13):F0002-F0002
谢泳,1961年出生,山西榆次人。1983年毕业于山西晋中师范专科学校,后留校任校刊编辑一年;1985年调入山西省作家协会,曾任《批评家》杂志编辑、山西作协文艺理论研究室职员、山西作协《黄河》杂志副主编;2007年5月调入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任教。主要从事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史与中国现代文学史料方面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