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一个民族都经历过神话的时代,这是人类步入文明殿堂的必由之路。尽管这一时代已经变得如此遥远,但神话留下来的却是“永久的魅力”——远古初民所尊崇的诸神至今依然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神话以神为中心,以原始信仰为根植土壤,以语言文字、绘画雕刻、歌舞仪式等为表现形式,展现了人类早期文明的神奇景象。神既是人们的独特创造,又是人们的崇拜对象,还是民族的文化英雄。神话以其丰富的神秘感渗透到整个人类的文化当中,对民族文化心理的形成有深刻影响。有学者认为:“神话为一切社会所共有,现代西方社会  相似文献   

2.
远古神话与民族文化精神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对于远古神话的理解有利于探究民族文化间精神的渊源及发展轨迹;而对于当今民族文化精神的把握又有益于我们理解古代神话.古代希腊神话、希伯莱神话和中国神话在"神与自然、神与人、神与神"的关系上既表现出神话的某些共有特性,又表现出不同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而这种文化精神又孕育、塑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3.
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九曲十八弯,悠悠然,不知不觉过去了数千年。当我们摹然回首,追本穷源的时候,才发现在这源头之颠,各个民族、各个国家都无一例外地耸立着一座对后世文学产生过不朽影响的丰碑——神话。一切民族在自己的童年时代都产生过神话,虽然其丰富程度存在差异,但都对本民族的文学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本文试从古希腊神话和中国远古神话的比较中发现它们的同异,使人们对人类童年时代的这两块艺术瑰宝有更深一层的理解。纵观古希腊神话和中国远古神话,它们产生的原因都是原始人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企图认识自然、控制自然的…  相似文献   

4.
中希神话审美特征寻异吴童神话是原始初民的艺术,是远古人类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的最早记录。从认识论角度看,神话反映了人类初级形态的认知心理结构,是原始人类的主观意识对于客观现实的美的认识的产物。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产生于不同的文...  相似文献   

5.
中国与古希腊是东西方的代表,两个文明古国都在自己生存的环境里,运用神话诉求民族在特殊环境下的特殊认知,探索自身来源,显示了两个民族独特的文化特性和不同的价值取向.反思神话,我们不能不追问中国、希腊天元条件于初民的认知影响,中希民族生存权与话语权的获得,以及中希创世纪神话对民族所具有的哲学高度的终极思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灵感与幻想。它是人类各种精神活动的起源 ,如宗教、祭祀、文学、艺术等 ,都可以追溯到远古神话。原始初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 ,创造了文明 ,也创造了神话 ;同时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又产生、丰富和发展了神话。本文试图就神话与上古西部的文明存在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作了一个大致论述。  相似文献   

7.
(一) 研究人类历史,主要得仰赖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而在研究没有文献记载的远古的历史与文化时,神话和传说便成了很珍贵的资料之一。唯其如此,许多学者运用神话和传说对古代社会特别是创制文字之前的远古社会的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和科学等古代文化潜心进行研究,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果。神话和传说是由各个民族创作和传诵才得以流传至今的。研究任何一个民族的古代文化,它们都是不可或缺的领域。对于朝鲜民  相似文献   

8.
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而各个民族的初民的历史,又都是神话的历史;世界上各个民族都保存有自己的神话,而希腊神话与其他民族的神话相比,它的数量之多,范围之广,时间之长,体系之完整,想象力之丰富,思想内容之积极健康却为几乎所有的国家的神话所不及(仅就目前发掘整理出来的文学实际材料而言)。  相似文献   

9.
如同每一个古老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传说一样,在浩如烟海的侗族民间文学里,流传着众多的神话传说。侗族远古神话传说也“是初民的知识的积累,其中有初民的宇宙观,宗教思想,道德标准,民族历史最初期的传说,并对于自然界的认识等等。”侗族远古神话传说内在的一贯精神,是侗族民族精神最原始、最直率的表现,也是孕育后世侗族美学的基因。 一、从混沌到有序的美 鲁迅说:“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明解释之:  相似文献   

10.
神话是民族文化的土壤。但是,不同的古老民族,因其开始活动的时间有早晚的区别,活动的地域有条件的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民族在民族习惯、民族意识,民族素质等等方面的差异,在此类种种差异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神话也就呈现出不同特点。这里,仅就中国远古神话在形态方面的主要标志,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以正于方家。 一 笔者认为,中国远古神话在形态方面的第一个标志是其分树广立的格局。分树广立的结果,导致中国远古神话数量多,形体小,这是造成中国远古神话断片化的第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神话,是人类早期各民族最活跃的文学形态。中国古代和古希腊的原始初民们都创造了自己民族的神话传说。由于这些神话传说产生的现实基础相同——生产力极端低下的原始时代;又由于生活在原始社会的初民们的思想信仰、心理特点也大致相同,故形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声音研究”或“听觉文化”研究在我国学术界日渐兴起,但对于将“声音”作为本质特征的口头文学的声音叙事研究则严重匮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神话等口头文献中关于无生命物体、动植物等神圣物的声音孕育女神的叙事,来自于早期人类纯粹的客观经验,也表现出极其明显的系统建构性特征。一方面是其萌生时代“现实”声音景观的正向或逆向投射,另一方面也是远古初民关于声音认知的创造性描述。体现出作为主体的远古初民与外部自然、动植物等客体具有的物我同一等原始思维及对客体世界的声音的崇拜心理。  相似文献   

13.
一 由于民族、国度不同,各族、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具有各自的特点;但是,人们不难发现,不同民族、国家在以上各方面也有其惊人的相似之处。譬如神话,这是原始初民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对于自然界的斗争以及全部社会生活在艺术概括中的反映。各族、各国的神话,几乎都不约而同地反映了诸如宇宙开辟、人类起源、山川形成、洪水平治、狩猎  相似文献   

14.
向柏松教授长期致力于神话与民间信仰的研究,在水生型创世神话系统研究、土家族神话传说与民族历史文化关系研究、民间信仰与现代社会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果.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神话与民间信仰研究>一书是他的又一部新作,着重探讨神话与民族、民间信仰的关系,将神话与民间信仰有机地结合起来,即从民间信仰的角度考释远古神话,为我们深入研究二者的关系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丰富的例证.  相似文献   

15.
神话作为一种最原始的遗留包含并传递着一个民族或一个氏族部落的远古时代的记忆和信息。蒙古族满族的天神神话有着鲜明的特点和有趣的形象,通过讲述天神之间发生的战争,体现了这个世界开初的模样和秩序,构建了宇宙模式,表现了初民对宇宙、人类本质的理解和认识。两部神话中天神及他们的战争既有共性也有个性,这些特点和其生产生活方式和民族思维、文化心理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强调,远古神话虽然相距今天人类现实甚远,但它能帮助人们了解人类文化中的某些本质共性和民族特性。文章主要从分析古代神话在内容题材上的共性和表现形式上的个性入手,并以汉民族的远古神话未能形成史诗的事实为例证,对原始文化形成、发展的规律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野草》有很明显的现实指向性,但那只是“表”而不是“里”。《野草》深受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但那只是“流”,而不是“源”。《野草》的根深扎在我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尤其是华夏远古的神话里。《野草》和《山海经》在结构、人物形象、意象等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野草》受《山海经》的影响不仅有据可查,而且有其现实的土壤。正是借助华夏远古神话原型,《野草》穿越了历史幽深的隧道,重新把我们带回到那荆天棘地的远古世界,把沉埋在我们民族心灵底层无数世代的悲欢哀乐重新打捞上来。也正是借助神话原型,鲁迅将个人的命运纳入到民族的命运,并成为20世纪中华民族灵魂最伟大的守夜人。  相似文献   

18.
中西神话与中西文化传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西神话与中西文化传统何文祯神话本是原始社会初民的口头文学,是原始文化的结晶。它荒诞辉煌、古朴奥妙、内容丰富、浩如烟海,是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历史、政治、经济……的源头。它向后人展现了史前人类的真实面貌,成为人类童年的留影。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中国和印度神话材料的考察,从勾勒两国推原类神话的构成及变异体式入手,分析了这些神话所凝聚的民族群体心魂,进而将基干母题引入原型批评的理论框架比照其表象的异同并分析其跨文化发生的原由,在对母题模式加以剖析之后,指出了中印两国推原神话在文化基因和神话时空观等方面存在的潜质歧异。本文试图说明,神话观念不仅是上古初民前逻辑思维的具象形式,也为后世的文化模式与社会形态提供了衍进的潜因。  相似文献   

20.
对于讲述和运用神话的原始民族来说,神话是他们特定的文化符号或思维密码,体现着神话的思维所具有的某种译解或认识事物的能力。 上占先民有自己认识和掌握世界的特殊思维方式,神话即为这种思维的产物之一,它成为他们对原始世界建构的解释体系和实用体系。关于神话的这种功能,国内外学者有许多值得注意的见解。如意大利哲学家、科学家维珂,德国哲学家卡西列等,都认为神话是初民认识事物的特殊方式,是一种隐喻思维。心理学家荣格认为神话等“原始意象”是历史在“种族记忆中的投影”。法国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则将神话与科学的功能等同看待,认为二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