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在国民党"反攻复国回故乡"的官方主流论述的聒噪中,台湾文学出现了制式的"反共文学"和"怀乡文学"高潮.然而处于其中的迁台女作家却不同于男性的"政治怀乡",她们有别于同时期男性作家的时间叙述,特有的空间意识,使她们最早开始建构自己的第二故乡.丈章分析该时期迁台女作家的散文和小说的在地化书写,分析女作家们如何藉由台湾人事物的叙述体现的"家台湾"意识和"台湾新故乡"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2.
台湾怀乡散文以其特定的"美学意识形态"叙事策略建构"古典中国"形象和"中国历史",以抒情化的文学艺术形式还原、修复两岸之间的文化记忆。今日学者对台湾怀乡散文应该特别注意其在美学意义上的超意识形态价值,而相对淡化其在意识形态上与大陆文学之间的分歧和争议,不能因为怀乡散文蕴含着当时台湾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思想,而就此抹杀或贬低它的艺术成就。这是从文学史和思想史角度重新评价、审视台湾怀乡散文的学术基础。  相似文献   

3.
1949年后,在美元文化的引导下,难民文学主要成为了反共的"绿背文学"。描写难民经验的反共小说,有赵滋蕃的《半下流社会》、林适存的《鸵岛》、张一帆《春到调景岭》等。更早一点逃到香港难民营的台湾作家邱永汉,却在小说《香港》中表明台湾并非反共小说所憧憬的"自由世界",显现出国民党外来政权与台湾本土派矛盾的另一个维度。独力与反共小说相抗衡的左派难民小说,最有名的是洛风的《某公馆散记》。曹聚仁的小说《酒店》,却表现出一种政治中立的人文主义眼光。最后,本文还会提到英国作家马森的《苏丝黄的世界》(Mason,The world of Suzie Wong),这同样是一部描写20世纪50年代香港难民的小说,这部小说在左右政治叙事之外,增加了东西之间的文化维度,更加突出了小说和历史与叙述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4.
纪弦半个多世纪上海—台北—海外的创作构成了中国新诗现代化的一种路径,也开启中国新诗史的一种流动性叙述。上海沦陷时期,他以"诗领土社"的活动聚合起南北诗坛,突破"京""海"对峙,使现代主义诗脉得以延续,而殖民政治的高压强化了他的现代主义诗艺探索。1950年代,纪弦在台湾发起中国新诗史上成就最大的现代诗运动,会合了中国大陆和台湾本土的现代主义诗歌传统,各诗社的论争推进了诗人们在"中国传统"和"善性西化"的文学空间中各有个性的探索,在追求思想自由中对现代和传统的沟通,突破了官方政治意识形态的宰制,延续、丰富了"五四"后中国新诗的传统。而他的海外生涯,使其现代诗主张在冷静的回顾和反省中更为开放,其现代诗创作的生命力也得以全面展现。  相似文献   

5.
台湾军中文学,、一般指的是在台湾国民党军队中任职的作家群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它发动于五十年代初,主要代表人物有朱西宁、司马中原、段彩华、田原、姜穆、邓文来、呼啸、王、康白、宣建人、王牧之等,其中朱西宁、司马中原、段彩华影响最大。从五十年代台湾的军中文学创作景观看,虽然它在当局支持下声势颇大,作品数量也不少,但由于作家们基本上跟着当局“反共复国”的指挥棒转,因此大部分作品存在概念化通病,往往是反共主题先行,然后编造虚假的人物和情节进行说教,可以说,写作千篇一律的“战斗文学”作品,为当局的反共政治宣传…  相似文献   

6.
自70年代末的乡土文学论战后走过了20年历程的台湾文学,和整个中国文学乃至整个人类文明一起,即将跨入21世纪。笔者虽非预言家,但从本世纪最后20年、特别是近年来台湾文学的变化看,或许也能试着勾勒出台湾文学在跨越世纪时,其发展的大致轮廓和趋向。首先从政治层面看,“政治文学”的崛起是近20年台湾最重要的文学现象之一,它使台湾文学赫然增加其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在80年代以前的“威权时代”,台湾虽然有反映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作品,但实际上并没有以国民党专制统治为直接批判对象的真正意义上的“政治文学”。80年代后,所…  相似文献   

7.
庄平勇 《东南学术》2011,(1):240-248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经济建设的主导权掌握在蒋介石手中,60年代末、70年代初直至80年代末,即蒋经国自接任"行政院"院长以来,致力于推动台湾现代化建设,实现了台湾经济跨越式发展,使台湾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蒋经国年代"是台湾走向现代化最为关键的时期。本文拟结合实践与结果的考察,对蒋经国"台湾现代化建设"的思想作一梳理。  相似文献   

8.
1950年代国民党"白色恐怖"统治下,台湾唯有少数官方"反共"专家能够接触马克思主义,并从而训练出岛内第一批为官方政策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1980年代后,岛内政治风气渐开,留学欧关的知识分子带回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各派理论,引发岛内"新马克思主义热",持续至1990年代初.同时,左翼运动内部也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分析台湾社会问题.总之,马克思主义研究在台湾有着与西方接触密切、偏重青年马克思人本主义研究、贴近社会现实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战后20年文学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万华 《文史哲》2004,(5):62-68
以"战时8年文学"和"战后20年文学"的思路替代以往的"40年代文学"和"17年文学"的思路,能立足于完整意义上的中国文学,打通原先被分割成"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两种时期"文学间的内在联系。在战后东亚现代性曲折展开的背景下,1945年至60年代后期的中国文学,构成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的文学各有其流变脉络,战后香港文学在意识形态对峙中开始其文化个性和文学品格的寻求,战后台湾文学突破国民党政治高压,在文学思潮引发的文学传承和转换、创作多元典律的构建等方面呈现出影响中国文学整体格局的重要走脉,战后中国内地文学则开始了原旨意义的延安文学理想和激进实践的延安文学理想间的复杂纠结。这些流变恰恰呈现出战后中国文学的共同性,并从整体上构成了一个进入"民族新文学的自觉自立"前的过渡时期,其蕴含的丰富课题及其实践,初步形成了中国文学分合有致的多元格局;所提供的文学范式,则包含着民族新文学面临政治困境、经济转型、社会变革作出各种应对的历史经验。这种视野中的40年代至60年代的中国文学史,其丰富性和历史传承性,提供了20世纪中国文学历史整合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10.
李清华 《东南学术》2011,(4):223-232
台湾当局重视科技教育,从政策上对科技教育给予极大的支持,促使台湾职业技术教育的层次不断得到提升。在70年代,成立了以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工业技术学院";并且经过80年代的转型,使台湾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在90年代获得了快速发展。台湾科技教育的不断转型和发展,促进了台湾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台湾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由于台湾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台湾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专门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台湾科技教育的不断转型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发生在70年代的台湾“乡土文学论战”震撼了当时台湾文坛。参战的百数十位作家、学者在几十个刊物上,发表了不下百万字的文章。如今,这场沸沸扬扬的论战已沉寂十几年,然而,台湾文学界对它的研究、反省仍未停止。80年代论战十周年时,台湾举行过大型的回顾座谈会;进入90年代,《中国时报》又以《走过70年代的文学标竿,回顾乡土文学论战》为题,组织讨论,希望“使重出土的‘乡土文学论战’能成为刺激台湾文坛往前迈进的良性  相似文献   

12.
高准、邱捷对拙文《军事对峙时期两岸文学的互动简史(1949-1979)》提出的批评,完全是意识形态挂帅,如高准不止一次把政治著作当作文学互动例证,还把提倡文学现代化的余光中比做红卫兵;尤其是邱氏用政治批判取代文学批评,把大陆来稿视为统战特稿,共产主义入侵台湾,这种恐共心理真是似曾相识燕归来。  相似文献   

13.
台湾光复以后,特别是从5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台湾社会的逐步开放,台湾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由于外资的大量涌入,台湾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即由落后的殖民地经济发展成了带附庸性的工商经济。伴随社会经济转型过程的是中西文化的冲突。当代台湾小说创作的特点是在当代台湾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一、开阔的视眼和广泛的题材日据时期台湾小说创作同抗日及民主政治运动结合在一起,作家们把创作自由和社会责任相联,“着重‘现时的现实’而非回忆,是沙特所指的‘终极情况文学’(literatureofextremesituation…  相似文献   

14.
林幸谦 《学术月刊》2013,(4):102-110
台湾当代海外作家的"离散"(diaspora)文学书写,将现代中国人集体流放现象再现为一种标记远离乡土的文化符号,体现较为特出的离散叙述和流放语言。20世纪六七十年代始,台湾新一代知识分子大量到美国留学而后居留下来成为知名作家。他们身在异乡心怀故土,形成了新大陆上的离散文学作家群体,表现了丰富的怀乡和复杂的原乡情感。不论出生于大陆与否,这些作家在乡土的追思中体现了矛盾的认同意识与离散语境,在关注历史、文化与政治等变动之余,也对民族文化的命运表现了强烈的关怀与忧虑。他们身处故乡与异乡之间,书写复杂的原乡情怀,表现出隐性或显性的离散与自我放逐情感。这些海外作家的离散情意结,也代表了海外孤儿追思大陆故土与台湾家园的乡土文化情怀。他们将中华民族集体离散的文化现象再现为独一无二的文学符号,构成台湾离散文学的主题和丰富的寓意。  相似文献   

15.
台湾西化文学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十年代中期,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介入,使台湾文坛的传统观念受列猛烈冲击,与之相适应的传统文学形式和表现手法也面临新的挑战.对于这个时期的台湾文学的估价,台湾海峡两岸不少论者认为,战后台湾社会从从半封建半殖民地发展为资本主义,至六十年代中期以后,其经济已经全面资本主义化,植根于工商经济土壤、在欧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影响下兴起的台湾当代文学,也已"全盘西化"了.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政治高压下,从齐鲁大地流亡到海岛台湾的山东知识青年中,却涌现出一批足以被日后中国文学史关注的优秀作家,其创作实践提供了文学与政治复杂纠葛中文学保存、发展自身的丰富经验。他们在传统的再出发中求新求变,以从乡土世界出发的形式、技巧的艺术实验坚守文学立场,从传统的、乡土的世界中发现"现代性";他们以文学自身的包容力、叛逆性突围出了国民党当局的政治高压,也以民间传奇性等构筑小说世界,为五六十年代的台湾文学注入了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甲午战争后,我国台湾被日本占领,沦为殖民地。1895年至1945年,在日本对台湾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过程中,政治上实行总督专制,辅以警察制度、保甲制度等高压控制,对台湾人民实行残酷镇压和奴役;经济上实行"日台经济一体化",将台湾经济控制在日本手中,使之成为日本经济的附庸;文化上强制推行差别教育和同化政策,企图使台湾人民成为日本的顺民。日本对台湾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对台湾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遗留下了若干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一、历史和时政:政治文学的发展轨迹解严、强人消逝、反对党建立、“统”“独”议题摆上桌面……80年代的台湾经历了政治上变动最为激烈、快速的年代,相应地,也成为“政治文学”空前繁荣的年代。进入叨年代后,“解严”所释放的政治能量已渐衰减,政治“抓征”现象有所沉淀,“政治文学’咱然也有着相应的潮起潮落,但80年代所开启的一些议题或主题,则延续下来且有进一步深化的趋势。“统”与“独”仍是叨年代台湾文坛不能回避的议题。其中较集中、明显的对抗有:1995年间台大教师陈昭瑛得到陈映真、王晓波、林书畅等呼应的、与若干具有…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70年代末,文学为政治服务、从属于政治的口号,因其不符文艺创作形势发展的需要,而改称为文学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从而推动了新时期文学创作的发展.在文学理论的反思中,不少学者探讨了文学的本性,纷纷指出过去由于只是强调文学艺术的政治思想作用,以致使文学艺术迷失了自己的本性,于是提出了文学艺术的审美特性说.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战略机遇期:意义、内涵、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5世纪以来 ,中国共遇到四个战略机遇期。由于种种原因 ,中国没能抓住前三个战略机遇期。直到 2 0世纪 70年代特别是 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 ,中国才抓住第四个战略机遇期 ,加快发展。新世纪初 ,中国明确地提出战略机遇期的重要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新的战略机遇期的基本内涵主要指在大国关系的新一轮调整、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 ,中国所处的有利地位。中国之所以能够紧紧抓住新的战略机遇期 ,是因为中国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经济增长潜力、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进行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新的战略机遇期也存在一些棘手的问题 ,主要有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台湾问题等。抓住机遇 ,解决问题 ,未来中国的根本走向和趋势一定是和平崛起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