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东北地区地处东北亚的核心地带,紧邻日本海,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清王朝建立之后,作为王朝发祥圣地,被统治者禁止开发而保护了起来。到了近代,清王朝被西方侵略者以鸦片叩开国门,领土和主权开始部分丧失。对中国东北觊觎已久的俄国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利用多个不平等条约先后侵占了东北地区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唯一的帝国主义国家。开始实施蓄谋已久的大陆政策。因为紧邻日本并且资源丰富,所以日本以侵占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作为其实施大陆政策的第一步,即“满蒙政策”。日俄对中国东北的争夺不仅对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还对日后国际格局的走向产生深远作用。  相似文献   

2.
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是日俄两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而进行的一场帝国主义争霸战。战后,日本帝国主义利用战后远东国际关系的演变,加紧了对我国东北延吉地区的侵略。本文拟从远东国际关系演变这一角度,分析日木对我国延吉地区的侵略过程。  相似文献   

3.
日俄战争结束后,在仅仅两年的时间里,日俄两国便由“仇敌”变为“盟友”,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罕见的剧变。本文从国际关系的全局及日俄两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出发论析这一剧变。认为战后日俄两国力量的削弱以及执意争夺东北亚地区霸权,乃至于存心谋求妥协,是两国改变敌对态势的内在动因;急剧变化的欧洲国际政治关系对日俄关系的改善产生了强烈的影响;维持各自在东北亚的既得利益,排斥美国的争夺,是促成两国走向联合的直接因素。  相似文献   

4.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叶,日俄武装占领中国东北以后,美国曾用门户开放政策同它们争夺。本文拟评述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在中国东北节节失败的经过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5.
日俄战争期间为了在争夺中取得有利条件尽早制服对方,日俄双方都处心积虑地拉拢和培植东北地区的绿林土匪,这成为东北匪患的一个重要源头.日本在日俄战争战胜俄国获得在东北的独占权后,十分重视对土匪的研究与利用,秘密地怂恿、支持一大批日本军官、间谍、浪人潜入东北,乔装华人,组织政治土匪,干扰东北政局,为日后全面侵华做准备.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为伪满洲国,日本更是在此全面经营土匪势力以配合全面侵华战争,这成为东北地区匪患横行的又一源头.  相似文献   

6.
1945年末,中共中央根据国共两党争夺东北形势的发展,适时地提出了“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方针。这是一个对当时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作出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正确方针。事实上,早在抗日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就已深刻地认识到争夺东北的重要性,那时毛泽东同志就强调指出:“如果我们把现有的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因此,抗日战争一结束,中共中央即抓住苏联出兵东北以及当时东北地区无国民党一兵一卒的有利时机,迅速向东北进军。从1945年9月下旬到]0月上旬,中共中央提出进入东北的…  相似文献   

7.
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国为阻止日本吞并辽东半岛,联合法德两国出面干涉。日本知难而退,放弃辽东半岛。这一事件反映了帝国主义之间在侵略中国问题上的斗争趋于激烈,同时也给远东国际关系带来了深刻变化,日俄争夺东北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8.
苏联解体后,日俄关系史揭开了新的一页,但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领土争端问题仍未解决,本文拟就日俄领土之争端作一些初步分析。一、日俄领土争端的历史回顾日俄之间的所谓领土争端是指日本北海道和俄罗斯千岛群岛之间国后、择捉、齿舞和色丹四个岛屿的归属问题在日俄两国间引起的争议。日本把它称为"北  相似文献   

9.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列强为争夺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而掀起了一场重新瓜分世界的激烈角逐。一时间“均势”不断被打破,局部战争不断出现,国际危机也随之不断加剧。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列强又掀起了一场缔约结盟的热潮,那场被称为“外交革命”①的国际关系争斗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美俄关系又是其中不可忽略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不仅关系到美俄两国的政治经济利益,还关系到日本、英国、朝鲜的利益,特别是关系到中国的权益和命运。日俄战争的结果打破远东国际关系的“均势”,而不是通常所说的形成了“均势”;日俄战后俄国追求的是与美国重建友谊而不是联日拒美;美国在争夺东北亚的斗争中失败不是由于日俄的联合抵制而是美国人自食恶果;中国清王朝以夷制夷的方针再度破产。  相似文献   

10.
日俄战争之后,东北亚的国际关系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中国的东北虽然仍是几个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的焦点之一,是它们争夺角逐的场所,但是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关系却不同以往,出现了新的格局。中日甲午战争到日俄战争这十年间,各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争夺我国东北而反映出来的矛盾冲突,是以日俄矛盾为主轴表现出来的。帝俄猖狂南下,明白地告诉世人,它要吞并我国的东北和蒙古,继而染指朝鲜。帝俄以一八九六年的中俄军事同盟为借口,  相似文献   

11.
一九○四年二月八日,日本突然袭击了俄国在中国旅顺口的舰队,十日双方宣战,由此开始了以中国东北境内为战场的日俄战争。这场战争直至一九○五年九月五日,经美国斡旋,签定了《扑次茅斯和约》方告结束。从日俄双方在中国领土上进行这场战争的原因及后果上看,都充分暴露了这是一场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中国领土,侵略我国东北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相似文献   

12.
在近代资本主义对外扩张中,我国辽东地区成为列强抢夺的主要对象,其中尤其以日俄的争夺最为激烈。日本先是通过甲午战争,夺走辽东;接着俄国联合法德,共同干涉还辽;最后日本发动日俄战争,将俄国势力驱逐出南海,独占辽东半岛。本文围绕上述事件,披露西方列强、特别是日俄之间的外交斗争,展现了一幅“群狼争食”的历史画卷,旨在昭示人们:国家积贫积弱,便会成为强盗们任意宰割的羔羊。  相似文献   

13.
1929年苏联占领黑瞎子岛是因为黑瞎子岛与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只一江之隔,苏联认为黑瞎子岛对哈巴罗夫斯克的“安全”至为重要。1938年苏联占领张鼓峰是因为苏联认为张鼓峰对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的“安全”至为重要。苏联占领黑瞎子岛和张鼓峰拒不归还中国是苏联“侵害中国的事情”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雅尔塔密约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它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对于美苏来说,它符合彼此的东方战略意图。美国以部分中国主权作交易,换取苏联对日作战和支持蒋介石统一中国,以便达到其称霸亚洲的目的;苏联则从维护本国利益立场出发,推行大国沙文主义,以支持蒋介石政权为条件,取得中国东北权益,并据此与美国在远东的势力抗衡。雅尔塔密约正是美苏双方既争夺、又妥协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我国31个省(区、市)2007—2020年的年度面板数据,以人类发展指数(HDI)(1)框架下编制的中国学前教育发展指数作为核心解释变量,以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作为门限变量,探讨学前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从总体趋势看,学前教育促进了经济发展并存在双重门限效应,当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占GDP比重在0.34%~0.42%之间时,学前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大。(2)从控制变量看,金融发展仅对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更多地依赖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优化,政府支出仅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存在正向影响但不显著。(3)从区域异质性看,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学前教育对经济发展存在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单门限效应;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不存在门限效应,学前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6.
半个世纪以来俄罗斯形象在中国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1949年到现在,俄罗斯(苏联)与中国的关系经历了“友好——对抗——正常化”这样一个过程;伴随着这个过程,俄罗斯(苏联)在中国的形象经历了3个阶段的变化:天使,魔鬼,友好邻国。在前两个阶段,不论两国关系是友好、还是敌对,苏联在中国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歪曲的,不同的只是50年代苏联的形象被美化,60年代.70年代苏联的形象被丑化。到了第3个阶段,俄罗斯的形象变得比较真实、客观。相互营造客观、正面的国家形象对中俄两国极为重要,需要中俄两国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了对付德国在欧洲不断上升的威胁,英国开始实行结盟外交。在对中国东北铁路的争夺中,英国站在其盟友日、俄一方,不支持美国和中国提出的锦州-瑷珲铁路计划和满洲铁路中立化计划,并最终对日俄在东北的进一步团结表示同情。英国安抚日、俄的外交最终实现了她的初衷,巩固了与他们的友谊。   相似文献   

18.
冬生 《山西老年》2013,(11):21-21
在二战结束前的雅尔塔会议上,美苏就战后如何瓜分势力范围大致达成了妥协。然而,中国的东北成了一个“灰色地带”,苏联在这里拿到了大量权益,但美国并没有明确宣布这里是苏联的势力范围,其主权也仍属于蒋介石政府。于是,东北成为各方争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简论1935-1945年日本与苏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侵占中国"南满"迫使苏联势力退出"北满"。苏联为避免与日本冲突,在获取一定权益后退守西伯利亚东部与中国外蒙古。1941年"日苏中立条约"是日、苏瓜分中国"满蒙"之侵略事件。1945年苏联对日作战是日俄战争以来俄(苏)、日在远东矛盾与争夺在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一九○四年至一九○五年,日本帝国主义和沙皇俄国为了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进而争夺亚洲及太平洋的霸权,在中国东北地区打了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即日俄战争。这场战争的爆发是由帝国主义掠夺瓜分的本质所决定的,是沙俄争夺殖民地的“远东政策”和日本征服中国的“大陆政策”的直接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