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阐明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应有内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对广东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走"绿色广东"之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求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是生态文明战略的创新性表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双重和谐统一为目标。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关键。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科学论断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紧密交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本质上体现了注重和保护人民群众由经济权益、政治权益、文化权益、社会权益、生态权益交融在一起的"五位一体"的总权益,而生态文化建设、生态制度文明建设、生态产业建设、生态公民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理性人建设则构成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任务。三个"五位一体"形成的强大合力推动着美丽中国建设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并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新的“五位一体”总体战略中。首先分析了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问题与任务,并在我国已取得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从推进法治建设、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以及社会转型三个视角解析了如何进一步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以更好的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进行融合。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建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实现的目标。在生态文明建设总目标之下,少数民族社会传统发展模式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河西走廊在中西方文化互通历史上形成多民族交流交往和交融的重要场域,同时也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多元生态聚合区域,资源丰富性、经济后发性与生态脆弱性并存。在生态文明建设框架下对河西走廊民族社会发展相关问题展开深入分析与思考,是厘清生态文明与发展要求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6.
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阐明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科学发展观。文章通过解释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证明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应有内涵,同时以广东省的实际情况展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之路。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并作出阐述,这一举措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这种认识表明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  相似文献   

8.
从经济学角度看,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核心是发展绿色经济。因此,湖南省应坚定不移按照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不断强化绿色发展理念,搞好顶层设计;加强绿色文化宣传教育,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的共识共为;构建绿色产业体系;聚才引智,实施创新驱动,推进绿色技术研发推广;改革体制机制,加强保障,不断推动绿色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写人党韋并作出阐述,这一举措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这种认识表明党对屮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屮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旳一种文化伦理形态。森林作为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在实现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无疑是最重要的载体。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并作出阐述,这一举措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这种认识表明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能力是指领导干部在理性的生态理念指导下,正确有效地运用经济、政治、法律等杠杆,带领人民群众转变发展方式,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及消费模式,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谐共生,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等方面的能力。提升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能力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回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良好生态环境需求的必然选择。提升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能力的路径为:加强教育培训,树立理性的生态文明理念;改革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制机制,提升领导干部“绿色发展”能力;改革环境决策机制,提升领导干部的“绿色决策”能力;强化监督,提升领导干部的“绿色维护”能力。  相似文献   

12.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战略构想以来,中央积极部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拥护和响应。对于如何贯彻落实中央的生态建设方针,实现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利用,一个关键性的要素就是要提升社会公民的生态文明建设自觉,并上升为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通过对当下中国公民生态文明建设践行情况的分析,得出我国公民存在着责任认知不足、履责能力不强以及生态行为失序等诸多责任缺失问题的结论,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为此,提出在理念层面、行为层面、立法层面以及制度层面等四个维度加强公民生态责任建设,这对于构建生态型的"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具有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与中华文明内在要求一致,生态文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低碳经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建立有中国特点的适用性强的减排模式。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人类向往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5.
低碳经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建立有中国特点的适用性强的减排模式。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人类向往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当代中国绿色文献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系统相对脆弱、环境容量相对不足,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发展中的重大瓶颈。为应对这一难题,中国学术界和出版界曾组织撰写并编辑出版一系列有影响的相关论丛。为此,从文献学研究维度,以绿色文献论丛为选题,对这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进行较为密集的专题梳理和扼要选介,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总体战略中。本文针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问题——“三农”问题,在城市化进程中所要构建的生态型水文明,梳理了生态型水文明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发展双重变迁史,提出了要弘扬生态型水文明的价值与精神,探索了构建生态型水文明的本质与规律,构建了当代生态型水文明的基本规范,并探讨了建设当代生态型水文明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基础。从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发展的历程表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对于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思想资源,融合东西方文化的合理因素,形成时代需要的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将世界性和民族性相统一,构筑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哲学基础与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涵、建设指向和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核心内涵方面,强调科学自然观、绿色发展观、生态民生观、生态系统观、生态法治观、世界共赢观,有利于走出中心主义思维的局限,实现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在建设指向上,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设美丽中国,既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美丽城市,也要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有利于超越城镇化的单一思维,实现美丽城市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机统一;在实现路径上,强调推行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生活方式,构建绿色生态制度体系,有利于走出唯生产力的误区,实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