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与绩效:战略和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本文基于397家中国企业的样本数据,对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着重考察了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的内部匹配关系以及这两类创新行为与企业战略和环境的外部匹配关系。结果表明,两类创新行为分别对企业绩效有直接的正向影响,两类创新行为之间的内部匹配对绩效无显著影响,两类创新行为与企业战略和环境竞争性的外部匹配关系对绩效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从知识基础的宽度和深度两个维度探讨了企业知识基础对二元式创新绩效的影响,并分析了知识认知距离对知识基础宽度与二元式创新的调节作用。以1989~2013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研究发现:知识基础宽度与二元式创新绩效呈倒U型关系;知识基础深度对二元式创新绩效有倒U型影响;知识认知距离对知识基础宽度与利用式创新绩效起负向调节作用,对知识基础宽度与探索式创新绩效的调节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王文平  王为东  张晓玲 《管理学报》2011,(10):1530-1540
从中国背景下集群企业的规模、内外部连接关系等结构因素,以及集群企业探索式、利用式学习行为角度,研究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结构和行为来源。将集群中的企业分为领导型和跟随型,研究这2类企业建立的集群内外部连接关系,以及集群企业的探索式、利用式学习行为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揭示集群企业的不同连接关系与学习行为在生成创新绩效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以南京市六合化工产业集群的236家企业为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分类检验和比较。研究发现,集群企业的内外部连接关系是探索式、利用式学习行为的结构基础,并通过探索式、利用式学习行为影响其创新绩效;领导型企业通过双重学习提升创新绩效,跟随型企业则侧重于利用式学习来提升增量创新绩效;2类企业创新绩效生成的路径存在差异,集群整体创新绩效的提升依赖于二者对结构、学习行为和创新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大数据背景下商务管理研究若干前沿课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鉴于市场创新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及已有研究的不足,在界定市场创新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区分探索式和开发式两种创新方式,遵循行为/能力-地位-绩效的理论逻辑,构建以市场创新(探索式和开发式)-地位(低成本优势和差异化优势)-绩效为主线的概念模型,分析不同创新方式的作用机理;基于配置理论提出市场竞争强度的调节作用,从交互和匹配的双重视角重点阐释两种方式的二元平衡关系;基于297家中国企业的调研数据,利用多元层级回归检验研究假设.研究结果表明,探索式和开发式两种市场创新方式均显著提升企业绩效,但是作用机理不同,前者主要促进差异化优势,后者主要建立低成本优势;市场竞争强度正向调节探索式创新与绩效的关系,负向调节开发式创新与绩效的关系;与技术创新一样,市场创新的两种方式也存在二元平衡,具体表现为探索式和开发式市场创新正向交互影响绩效.因此,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的同时也要重视市场创新,根据不同的市场环境侧重选择合适的创新方式,并学会合理分配资源,避免追求单一创新方式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5.
张婧  赵紫锟 《管理学报》2011,(9):1378-1386
探讨了反应型和先动型市场导向是否影响以及如何影响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对227家制造型企业的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①反应型和先动型市场导向及利用式和探索式创新量表在我国制造业环境下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②2种类型市场导向对2种程度的创新均具有正向影响,其中,先动型市场导向对组织创新和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③2种类型的创新都有助于改善企业绩效;④创新均衡对企业绩效的改善也有显著作用。此外,研究为我国制造企业在何种程度上采纳市场导向战略管理工具来改善组织创新和经营绩效,提供了管理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于飞  蔡翔  董亮 《管理科学》2017,30(3):97-109
 在创新日益呈现出复杂性、系统性和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企业对合作研发和内部研发两种研发模式的合理选择及组合运用是提升创新效果的重要途径,但目前的相关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一方面,合作研发和内部研发两种研发模式对不同类型创新(如突破式创新和渐进式创新)的影响机理和影响效果是否存在差异还未被厘清;另一方面,企业层面特征(如知识基础)对企业研发模式与企业创新关系的调节作用在已有研究中较少涉及。        针对上述研究现状和现实背景,整合知识基础观和创新管理相关理论,采用层级回归分析方法,收集310家制造企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企业合作研发和内部研发对其突破式创新和渐进式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以及知识深度和知识宽度对企业研发模式与企业创新关系的调节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内部研发,合作研发对突破式创新绩效的影响更突出;相对于合作研发,内部研发对渐进式创新绩效的作用更为明显。知识深度在合作研发对突破式和渐进式创新绩效的影响中起正向调节作用,并正向调节内部研发与渐进式创新绩效的关系,但负向调节内部研发与突破式创新绩效的关系;知识宽度在内部研发对突破式和渐进式创新绩效的影响中起正向调节作用,并正向调节合作研发与突破式创新绩效的关系,负向调节合作研发与渐进创新绩效的关系。        在理论层面,考虑了不同研发模式对不同创新类型的影响,丰富了研发模式与企业创新领域的研究成果;引入知识基础作为调节变量,也为研发模式与企业创新之间权变因素的研究做出增量贡献;跳出了相关研究中关于合作研发与内部研发究竟是替代性还是互补性关系的争论,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在管理实践层面,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知识基础以及期望提升的创新类型来选择合适的研发策略。  相似文献   

7.
从企业边界理论和知识基础观出发,研究搜寻宽度和搜寻深度对组织探索式创新绩效和应用式创新绩效的影响;引入联结强度和吸收能力作为情景变量,探讨二者对主效应的调节作用;利用三项交互方法,探讨外部搜寻战略、联结强度和吸收能力三者的交互作用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以281家本土制造业企业为样本,利用分层回归分析和三项交互分析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搜寻宽度与探索式创新绩效正相关,与应用式创新绩效呈倒U形关系,搜寻深度与应用式创新绩效正相关;联结强度负向调节搜寻宽度与探索式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正向调节搜寻深度与应用式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实际吸收能力正向调节搜寻宽度与探索式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潜在吸收能力正向调节搜寻深度与应用式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搜寻宽度、联结强度和实际吸收能力三者交互项与探索式创新绩效负相关,搜寻深度、联结强度和潜在吸收能力三者交互项与应用式创新绩效正相关。 通过探讨外部搜寻、联结强度和吸收能力的三项交互作用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发现搜寻宽度和搜寻深度对创新绩效的显著差异化影响,有助于从一个新的视角解释外部搜寻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争论”;已有外部搜寻研究往往忽略组织间的联结机制,通过引入联结强度,弥补了联结机制的缺失;区别于已有吸收能力的直接效应研究,将吸收能力作为调节变量分情景讨论,丰富了吸收能力的权变视角研究。研究结果有助于加强外部搜寻理论研究,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指导中国企业具体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8.
家长式领导对创新的影响:一个整合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现有的双核模型和两栖模型,构建一个整合模型,分析了家长式领导对创新的影响。运用159家高科技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假设检验,结果发现,威权领导对利用式创新有负向直接影响;威权领导能正向调节利用式创新与新产品绩效的关系;仁慈领导对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均有正向直接影响;仁慈领导能负向调节探索式创新与新产品绩效的关系,还能正向调节利用式创新与新产品绩效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高管股权激励对高技术企业的探索式创新起正向促进作用,而高管薪酬激励与探索式创新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政府干预在高管股权激励和探索式创新之间起负向调节作用,并且政府干预和法制水平能够对高管薪酬激励与探索式创新的曲线关系产生显著的调节效应;进一步根据产权对样本进行分组划分,检验了组间主效应影响系数之间差异的显著性,结果表明,仅在国有高技术企业中,高管股权激励负向阻碍企业的探索式创新,而在非国有高技术企业中起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已有大量研究探讨管理者关系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但并未深入揭示管理者关系对不同类型绩效的影响以及不同类型环境的调节作用。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构建管理者关系、企业绩效及其所处环境的研究框架,探讨管理者的政治关系和商业关系对企业创新绩效和财务绩效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竞争强度和法制环境的调节作用。以206家中国企业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 16.0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政治关系只对财务绩效有正向影响,而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不显著;商业关系对创新绩效和财务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竞争强度对政治关系与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对政治关系与财务绩效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但对商业关系与创新绩效和财务绩效的关系均有负向调节作用;法制环境负向调节政治关系与创新绩效和财务绩效的关系,正向调节商业关系与创新绩效和财务绩效的关系。在当前环境下,企业可以利用管理者关系促进企业绩效,特别是财务绩效,但要注意其发挥作用的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11.
电子信息产业创新体系研究——基于产业创新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苟仲文  李仕明  曾勇 《管理学报》2006,3(6):741-744
在对技术创新和国家创新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创新的概念。从技术利益驱动、市场竞争驱动、区位竞争驱动、应用需求驱动、产业政策驱动5个方面探讨了信息产业创新的创新驱动,并从技术创新、产业链创新、产业集群创新、应用创新、政策创新5个方面构建了信息产业创新的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企业30年创新:机制、能力和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宏观统计数据和我国领先企业调查资料的归纳、比较,分析了我国企业的创新机制、创新能力和创新战略模式.研究发现:在20世纪末,我国企业就已初步形成了市场导向的创新机制;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已得到较大幅度提升;企业的创新战略模式从模仿创新开始,现已出现了原始创新和赶超创新;但是,与国外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水平还需继续提升.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全面创新管理的框架,分析浙江省机械行业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情况.首先,根据全面创新管理的范式,构建主要的创新能力,分析总体的情况,然后探索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状况.最后对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作了一定分析.  相似文献   

14.
许庆瑞教授是杰出的技术创新管理研究专家和创新管理教育家,是我国技术创新管理理论的重要开创者和奠基人,也是我国管理科学领域重要开拓者.本文较系统地回顾许庆瑞教授在创新管理领域的理论贡献和学术成就,把他的创新学术思想分为创新理论倡导、二次创新理论、组合创新理论和全面创新管理理论四个阶段,并回顾这四个阶段的主要学术观点和学术成就,以及他在推进我国技术创新工程方面的重要贡献,旨在为我国创新管理领域的深入研究,为构筑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理论提供参照和启迪.  相似文献   

15.
我国工业创新分布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我国工业创新分布模式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指出U-A模式在解释我国工业创新分布上存在一些缺陷,揭示了发展中国家以及处于创新踉随状态企业工业创新分布存在的独特性,即"二次创新模式"的成因及其与"U-A模式"之间的转换条件.  相似文献   

16.
曾武 《管理学报》2012,(5):772-776
应用双寡头动态博弈的均衡方法,研究企业创新能力对企业进行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影响;引入产品创新成本系数的概念,建立企业的创新能力、竞争激烈程度以及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种类的关系,推导出企业创新模式的判据式。结果显示,企业产品创新能力越强,在Bertrand竞争和Cournot竞争中都选择产品创新的可能性越大。当企业产品创新能力下降到一定的程度,高质量企业在Cournot竞争中首选工艺创新;低质量企业在Bertrand竞争中首选工艺创新。  相似文献   

17.
全员创新提升创新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国内外全员创新实践的回顾以及前人的研究,本文提出了支撑全员创新的全要素创新的概念模型,并通过大样本问卷分析,揭示了全员创新实施所缺失的创新要素:创新文化、信息系统和组织结构扁平化.针对这三种创新要素的缺失,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同时,结合国内外大企业全员创新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中小企业实施全员创新的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多主体参与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环境下企业创新活动的基本特征。为了明确各创新主体参对企业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本文构建了一个包括供应商和顾客参与的创新模式选择博弈模型。对模型分析发现,根据企业选择的创新模式不同,可以形成三种竞争市场,采用演化博弈方法对模型均衡结果求解,得到以下结论:供应商和顾客参与能增加企业选择突破性技术创新模式的比重,减少选择渐进性技术创新比重,且这种影响随着市场中选择突破性技术创新比例增加而增加;当创新产品为价格弹性需求时,顾客参与更能促进突破性技术创新,当创新产品为价格非弹性需求时,供应商参与更能促进突破性技术创新,这与渐进性技术创新的结论截然相反。采用数值算例对结果进行分析,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论。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揭示多主体参与对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也对在多主体参与条件下,企业的创新资源配置这一创新的核心问题做出了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针对我国企业由于创新封闭,造成研发经费投入重复浪费等问题,探讨一种更能充分有效地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进行创新的多主体参与的开放式创新模式。运用博弈论方法,构建一个基于企业、供应商、顾客三方参与的开放式创新模型,分析在不同开放程度下,各参与主体的福利变化情况。研究表明,随着创新模式的开放,将更多参与者吸引到企业创新中,是有利于提高各方及整体福利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中国企业在转型经济时期的创新选择行为,主要分析了环境变化和组织结构特点对企业创新选择行为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快速变化的环境促使企业采用规模小、风险小而见效快的渐进创新,而不太可能采用风险大、投入大的突变创新;正是的、集权型组织结构有利于突变创新的出现,而不利于企业中渐进创新的产生.本文的研究结果还表明,环境和组织结构不但直接影响企业创新选择行为,还通过内部控制机制间接影响了企业的创新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