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中有“刑手”、“刑足”的记载,目前有“肉刑”说、“残疾病症”说、“自残避役”说以及“作战致残”说。我们根据文物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的《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壹]》中的新证,基本认同“残疾病症”说,并部分认同“作战致残”说。  相似文献   

2.
历史真实与历史记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本体论是历史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关注的是"历史是什么"以及"史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这就必然涉及到史实与史料的关系,即历史真实与历史记忆的关系问题.研究表明,历史记忆分为自然事件历史记忆和社会事件历史记忆两类.自然事件的历史记忆是有局限性的、不完整的.社会事件的历史记忆又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和谐性的历史记忆,另一种是冲突性的历史记忆.在冲突性的历史记忆中,应该存在两种以上相互对立、相互冲突的历史记忆.仅仅存在一种历史记忆,意味着它可能是强权的结果,或非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3.
2004年已然过去,我们应该如何为这一年定位?这一年很难找到标志性的事件、标志性的思想、标志性的人物.这一年勉为其难地可冠以"文化保守主义抬头年"这样的称呼,因为读经事件、甲申文化宣言等事件引起的争论,让人第一次看到有一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文化态度在转向.可惜言说的背后更多的是空泛的语言泡沫,给读者留下的是过多表态的文字,而缺乏构成一个思想事件所必需的深度理论文章.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散文批评,过分迷恋于作者创作意图的挖掘,过分关注于文章"眼目"、"过脉"等文法的探讨,对批评者自身的感受有所忽视,这可能就会使古代散文由于缺乏当代的观照而遭受冷落.有关韩愈<送董邵南序>主旨的种种分析,既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散文批评手段的丰富性,又让我们认识到了全面梳理与总结这些批评方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说V就V"的表达功能及虚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V就V"格式蕴含着复句的语义关系,最基本的语义关系表现在说话者对动作或事件从产生到结束这一过程的认识上将距离故意缩短.这具体表现在事件的连贯性、动作的迅速性以及行为的惯常性三个方面.它在表达事件或状态的发生序列时,主观评述性很高."说V就V"格式并不是一开始就形成的,而是伴随着词义的虚化,分界的消失,结构的重组而逐渐固化下来的,行域、知域、言域这三种概念域都存在于这一格式中.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1月再版陈长江、赵桂来所著<毛泽东最后十年>(初版为1998年)一书.作者陈长江自1951年跟随毛泽东并自1962年担任毛泽东身边的警卫队队长.该书对于了解毛泽东晚年的生平活动有一定的价值.在"再版说明"中,出版者指出,该书作者在初版的基础上对史实进行了"一些核实订正".通读该书后,我就几个史实的界定提出看法,欢迎作者和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7.
由刘达五口述和笔记、刘冠群整理的《我所认识的贺龙将军》(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年5月出版),是一份内容比较丰富的记述贺龙早年戎马生涯的资料,它填补和丰富了这方面"研究工作的空白和缺环".这里,我们想就其中的几件史实,提出如下几点订正.  相似文献   

8.
论丘处机     
丘处机是金元之际著名的宗教领袖和思想家。他发展创新了“三教合一”的理论,使全真教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是宗教史上一次重要革新。他向成吉思汗等蒙元统治者宣传济世安民思想,有力地推动了元朝某些统治政策的调整与改革,符合下层贫苦百姓的利益与愿望。他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外文化交流中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过去治史者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曹操、刘备、诸葛亮都有很高的评价,惟独对创立吴国的孙权贬抑甚多。但核诸史实,孙权无论就个人德行及创立的历史功绩与对后世的影响而言都丝毫不逊于曹刘,有些地方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可认定孙权为三国时期最突出的历史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0.
徐刚 《天府新论》2008,4(2):144-148
"五四"被认为是20世纪现代中国的思想元典,是对后世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关键时刻".由于历史书写的权力运作,对"五四"的阐释和评价显得岐见丛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五四"这个现代中国的本源性事件不得不遭受不断被"当代人"根据自己的"意愿"重新叙述的命运.大致而言,存在"文艺复兴说"、"破坏传统说"、"资产阶级启蒙说"和"新民主主义说"四种关于"五四"的主要话语表述方式.  相似文献   

11.
老子的天道论与西方哲学中的契约论有异曲同工之妙。现 代学者谈到老子,大多断章取义地认为,"无为"是其哲学思想的 主体或核心。严复批评这些人"今之用老者,只知前半句,不知 命脉在后半句"。老子讲"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意在"无不 为"。"无为"是顺其自然而为,不强作妄为,而不是一般意义上 的不作为。"无不为"是顺其自然而为的效果,意思是说,只要顺 其自然而为,就没有办不到、做不好的事。既然意在"无不为", 为什么又说"无为"呢?这是因为老子生当乱世,目睹统治者施 行苛政,强作妄为,以至于百姓更加贫困、偷盗更加猖狂的社会 现状,呼吁统治者实行"无为"之治,不要强作妄为。  相似文献   

12.
《陈胜新论》作者在提出“陈胜出身高贵”的说法时,曾举出五条理由,但经过考察均不能成立。从汉代文献中有关陈胜出身情况的记载看,陈胜出身为贫苦农民的说法则是有充分史实根据的、可信的。  相似文献   

13.
两宋时期,宋丽日三国在东亚海域的海上交流空前繁荣,受当时造船技术及航海技术的影响,三国漂流事件的特点也各不相同,其中高丽朝发生漂流事件的次数最多,且漂流民身份最为复杂.漂流事件虽是海难事件的一种表现,却也能折射出当时东亚三国的内政外交情况.漂流事件增多时,表明三国间海上交流频繁,外交关系融洽;漂流事件减少时,则海上交流减少,外交关系进入冷淡期.  相似文献   

14.
加拿大于1889年通过了反垄断法;第二年美国也通过了自己的反垄断法.对这一史实,美国、加拿大的官员和学者都没有异议.但近年来我国的很多教科书出现了不同的表述.由于网络资讯越来越发达,特别是中加两国学者交往日见频繁,我们有必要还原这一段历史的真相,不再提“美国是世界上最先通过反垄断法的国家”,而应该根据史实,将这个“第一”还给加拿大.  相似文献   

15.
尚永亮 《学术论坛》2012,35(8):66-74
考察《诗经》中11首疑似弃妇诗,可将之大致分为三类:一是《氓》《邶风.谷风》《中谷有蓷》《白华》以及《江有汜》,这五首作品都或详或简地反映了夫妻关系,都有妇人被弃的描写,应属可以确定的弃妇之作;二是《遵大路》《日月》《终风》《我行其野》《小雅.谷风》诸诗,从文本、后世评论和相关史实诸方面看,都不尽符合已婚或离开夫家这两个构成弃妇的基本条件,甚至所写本非弃妇事件,故均不宜列入弃妇诗之列。三是《邶风.柏舟》,因主"不得于其夫"和"仁而不遇"之两种观点均来源甚早,且从史实和文本上较难寻觅支持其中任何一方的确证,故权且将之视为"是非得失未易决"的多义之作。  相似文献   

16.
"断指"现象是我国历史上源远流长的一种自残行为,基本分为四种类型,即断指避役、断指报孝、断指守节、断指示信.断指背后隐藏的社会原因纷繁复杂.  相似文献   

17.
自从孔子提出"辞达"说之后,两千多年来,人们对这一命题的关注就始终没有停止过.在对"辞达"说纷然的阐释中,苏轼的观点全面而又深刻,显得非常突出.堪称整个"辞迭"说解读历程上的里程碑.苏轼所标举的"辞迭"说.包括标准、内容、基础、形态等几个方面,其地位和作用是历史性的、承前启后的.  相似文献   

18.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曾对我国古代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发表过许多精辟、独到的评论和见解,值得我们深入地加以领会、学习。“三国”故事不简不繁,适于作小说《三国演义》是有一定史实根据的长篇历史小说。在罗贯中写定《三国演义》以前,关于“三国”故事早就有相当长的流传历史。鲁迅曾经指出,如今可以见到的“上栏为图,下栏述事,以桃园结义始,孔明病殁终”的宋人《全相三国志平话》,便“颇足疑为说话人所用之话本,由此推演,大加波澜,即可以愉悦听者”。从“页必有图”的情况来看,它已是“供人阅览之书”了。鲁迅从文艺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的认识出发,就生活事件的内容特点,论述了“三国”故事之所以早在宋代便“已甚盛”的历史渊源。鲁迅认为,只因“当时多英雄,武勇智术,瑰伟动人,而事状无楚汉之简,又无春秋列国之繁,故尤宜于讲说”。由  相似文献   

19.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所记录疾病步及人体五官、四肢、体内脏器和神经系统等,主要有眼病、耳病、手病、足病、麻风病、腹心病和精神病等疾病种类.部分疑难疾病名称中,"肿"是血吸虫病并发症,"风"指麻风病,"雀"为三国时期长沙地区方言音,"刑"是指身体遭受锋利的金属器具伤害导致严重致残的外科疾病,"盲"为"盲"字之省笔.  相似文献   

20.
“童心”说与“第二次天真”说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斯洛的"第二次天真"、"健康的儿童性"说,也就是李贽的"童心"说,正是"第二次天真"和"童心"说,使作为成人的作家,"既是非常成熟的,同时又是非常孩子气的",这看起来是对立的,但文学艺术的创造要的就是这种双重视角. 他以十分成熟的、深刻的、理性的眼光看生活,能够把生活的底蕴揭示出来,但同时他又以儿童般的天真的、陌生的、非理性的眼光看生活,充分地展现生活的充满情趣的方面.所以作家的真正的创作,总是有一种"健康的倒退(复归)",即从二级过程推回原初过程,从意识推回到无意识,从现实原则退回到快乐原则,或者说这是一种"溶合",正是这种"倒退"或"溶合"消除了上述的悖论,从而进入了创造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