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清代著名学者焦循所辑《扬州足征录》是重要的扬州文献资料,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广陵书社的整理本,极大地方便了读者,但文字、点校存在许多问题,今就其志传部分(卷1至卷12)之讹误,分类进行举正。  相似文献   

2.
孙通海先生整理、点校的《陈献章集》,与以往版本相比,增补了陈白沙先生诗文一百多篇,但仍有较多的遗漏.后来,人们对白沙先生的集外诗文作了进一步辑录.最近,我们又发现白沙先生集外诗文十多篇.这些白沙先生集外文,对于研究与了解白沙先生的生活、白沙先生及其弟子故旧的关系,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南朝宋范晔所著《后汉书》是研究东汉史的基本史料,自问世后历代皆不乏研究者和整理点校者,并且取得不菲的成就。中华书局1965年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点校本,虽然广泛吸收前代诸家之校证成果,但《后汉书》中原有的错误亦未得到校勘和清理。  相似文献   

4.
徐松《登科记考》一书最早的本子是清末王先谦的南菁书院丛书刻本,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的赵守俨点校本即以南菁书院丛书刻本为底本,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一书又以中华书局点校本为底本。《登科记考补正》不仅沿袭了点校本的五十余处错误,而且增加了八十余处新的错误。  相似文献   

5.
焦循重视经义的贯通,是他得以形成以易释孟思想体系的基础。焦循《孟子正义》以易释孟,突出体现在他以《易》学思想对孟子所论的“道"、“性善"、“经权"等思想概念的诠释上。焦循对孟子思想的诠释,使得孟学呈现易学化色彩,拓宽并深化了后人对孟子思想的理解。然而其中也有牵强之处,偏离了孟子本意。焦循以易释孟背后的依据,应源于他对理学的抵触,反对空疏,试图寻求一条新的途径来诠释《孟子》,尤其体现在他以((易))学之“通变”思想来诠释孟子的“性善’论上。  相似文献   

6.
段熙仲点校本《仪礼正义》是以新式标点整理点校《仪礼正义》的开山之作,自其出版发行至今,向为学界所倚重。然礼书难读,整理点校中难免有所疏失。今以《少牢》篇为例,列举其中所存在的分合失当、书名篇名误标、引文与释语相混、破句等标点失误60余则,略加按断考证,以祈有助于《仪礼正义》的阅读研究和进一步点校整理。  相似文献   

7.
整理、研究、点校、重版历史民族志 ,需要具备点校的基本知识 ,遵循点校的基本规律 ,懂得民族学、语言学等相关学科 ,了解各类文化事项的历史背景及相关民族的文化传统。贵州人民出版社重版的李宗《黔记》 ,由于点校者的粗心、轻率和武断 ,出现了诸多的不应有的失误。本文以李汉林《百苗图校释》一书为基础 ,通过对李宗《黔记》的“刻本”、“铅印本”和“点校本”三个版本的全面勘核 ,指出“点校本”的代表性失误 ,并分析其致误的原因 ,旨在唤起学术界对民族史志整理工作的特点和难点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石渠余纪》点校本的点校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以其卷一、卷二中的部分篇目为例予以说明并订正。  相似文献   

9.
陈杏珍、晁继周同志点校的《曾巩集》,一九八四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了,这是曾巩研究中的一件大事。在《曾巩集》中,点校者除辑录了各种版本的《元丰类稿》中的全部诗文外,还精心地辑录了曾巩散失的诗文多篇,计有:佚诗三十三首,佚词一首,佚文七十八篇。由于年代久远,曾巩仍有些诗  相似文献   

10.
王文锦先生点校的《抱经堂文集》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为目前较齐备卢文弨的文集,且校订精审,嘉惠士林毋庸赘言。但可供商榷之处亦复不少,还值得商榷。这里主要谈两个问题:一是在广泛阅读有关清人文献基础上对《抱经堂文集》进行补辑;二是就《抱经堂文集》的编排及点校问题进行探索,从而为整理收录卢氏诗文完备的诗文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焦循提出的"一代有一代之所胜"的文学史观,是从属于他的学术思想体系的。他论学主张兼容并包,不据守,同时又看到各家各派的长处;论文则认识到不同文体各有体制特点,给予词曲以充分重视。但在焦循的思想体系中文学并不独立,其存在意义是经学赋予的。在推重文学史上文体创新的同时,焦循又认为抒发性情的要求是这种创新的根本动力。他忽视骈文,认为它无根底无性情,重视八股文则由于时代的偏见。焦循的思想渊源有自,后来章太炎、王国维又加以阐扬。但焦、章是从思想体系中推导而来,王则是纯粹的文学立场,所以二者之说同中有异,实为两派观点。  相似文献   

12.
清代著名易学家焦循的道德学说别具特色,注重功利。它以“迁善改过”、“情感旁通”和“用命于天下”为主要内容,以性善论和发展变通论为哲学思想基础。焦循的道德学说对于当今人们加强道德修养,乃至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焦循是清代著名经学家,他建构起用"旁通"、"时行"、"相错"等原则诠释易经的新的方向。其关注的焦点,与其说是对于卦象之间的变化的规则,不如说是在对于自然哲学的描绘性的基础之上,建构起一个关注于人的行为的实践领域的道德哲学系统。其核心在于,人的价值世界的构成,源自人的行为的展开,而行为的意义则来自对于天道的当位与失道与否。行为的意义可以经由悔吝而得到修正。在牟宗三先生看来,焦循的易学通过对于价值世界的建构,继承了先秦儒学的道德哲学,体现出易经所具有的积极的生命意义。  相似文献   

14.
道在求其通,解经须性灵——一代通儒焦循的经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考据不是经学”、“实测与贯通”、“惟经学可以言性灵”三个层面,探讨了乾嘉学者焦循的经学思想。文章指出:焦循对当时“考据”学风的批评,体现了当时经学信仰与学术客体之间的某种紧张。焦循提倡实测与贯通,则开创了一种注重过程研究的经学研究方法。焦循强调无性灵不可言经学,走上了经学与子学的整合之路,为乾嘉以后经学研究转向多元化提供了新的经学诠释理论。  相似文献   

15.
焦循的《孟子正义》是清代第一部用一家之注的新疏,也是清代本赵注《孟子》仅存的一部新疏。于赵岐《孟子章句》,一申其义,二补其注,三正其误,四存其疑。申赵而不盲从;补赵盖属必要之处;正在要处,正之有据;不能断其是者,存疑待考,学风可推,乃清代“新疏家模范作品”。  相似文献   

16.
~~焦循《论语通释》著年考辨@柳宏$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2~~~~~~  相似文献   

17.
八卷本《扬州图经》作者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些出版物认为八卷本<扬州图经>的作者为焦循、江藩.但通过对有关书目、传记、年谱、文集资料及<扬州图经>本身内容与版本的研究,人们可以确认该书并非焦、江所著.  相似文献   

18.
鲁迅与扬州学派有着或显或隐的渊源关系.鲁迅的金石学研究,得益于王念孙的音韵训古;鲁迅轻儒重墨,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启于汪中,或与汪相契合;鲁迅研究古小说,与焦循的戏剧理论相关联;而阮元对自然科学的重视,他的金石著录,他的文学观点,都曾为鲁迅所关注,在鲁迅的思想与著述中留有印痕.  相似文献   

19.
焦循曲论突出了悲剧审美的重要性,并将其与特定的心理因素相结合,从悲剧观念、悲剧结局和悲剧人物三个重要方面展开分析:悲剧观念与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和社会因素有关,悲剧结局体现在对"一悲到底"、"合乎情理"、"韵味悠然"等方面的强调,悲剧形象则要求人物具有"刚直正义"、"道德期待"、"替代强化"等内涵。  相似文献   

20.
道教中有一类规模不大然而影响甚广的典籍。它以《太上感应篇》为先发,融合儒释道三教思想,包括《文昌帝君阴骘文》、《太微仙君功过格》、《文昌帝君蕉窗圣训》等,这就是道教善书。它以宣扬善恶报应、劝人从善去恶、积善成仙的伦理道德思想为主要内容。这类道教善书包含了大量有关日常生活诸方面的伦理道德内容,如商业的、家庭的、社会的、环境的等方面的内容,可以为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极为有益的伦理道德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