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亡灵忆往是唐宋传奇作家采取的一种独特的观照历史的叙事模式。真实历史人物和虚构人物以鬼神的面貌出现,充当着历史当事人和讲述人的角色。通过生人和亡灵的对话,用零距离叙事切入历史,对历史作出评价和批判,探寻治乱之道,并展开历史抒情,表达伤时怀古的兴亡盛衰之感、身世家国之感。作家的历史目光主要投向乱世,投向妇女,尤其是后妃宫人等,表达了对她们的和王朝命运紧密相连的个人悲剧命运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2.
当代文学苦难叙事的若干历史局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中国丰足而鲜活的苦难叙事资源,却未能孕育出多少令人震撼的苦难叙事文学.建国初期苦难因作家的自觉遮蔽而缺席;"右派"与"知青"作家的激情粉饰态势使苦难的表达产生了话语的变异;创作上的当前意识导致了苦难叙事"彼岸性"的缺失;对某种假想价值的自我迷恋使超越苦难有了虚幻与刻意之感;怜悯效果的修辞导致了苦难叙事崇高感的匮乏.作家自觉而深刻的苦难意识的缺失,造成了当代文学苦难叙事的种种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3.
郭之  王林 《社会科学家》2012,(8):138-142
目前我们采用的历史叙事方式重事轻人,这其实是历史观念的盲区之一。用历史人物来书写历史并进行历史观念的传递既是历史的合理内涵,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所倡导和经常采用的方式,进行历史人物普及工作,可以澄清历史真实性问题,也符合中国国民之阅读兴趣。这应引起各界注意。  相似文献   

4.
优秀的历史小说家总是能以现代意识烛照传统文化和历史情境,能在作家意识与史家意识间找寻到和谐的叙事节点.安徽作家潘小平的<翁同龢>就是近年来当代文坛不可多得的一部历史小说佳作.作家以文化观照与反思为本位,由翁同雠这一历史人物发掘出了晚清社会纷繁复杂的历史情感、文化生态与人生命运.  相似文献   

5.
美国著名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在其作品中运用反英雄、碎片、拼贴、语言游戏、科幻小故事等小叙事手段解构了关于"英雄""真实""现实""历史""文化"等的宏大叙事,通过对人物、历史、文化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关注来表达他独有的后现代主义人文关怀,定义了后现代语境下人类及人类存在意义的差异性、流动性、多元性和相互渗透性的概念.从而开创性地在后现代主义写作与人文主义关怀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6.
反叙事作为一种特殊的叙事策略,对历史的真实性以及官方史学的因果阐释关系提出质疑,颠覆与破坏某段历史范畴之内的传统叙事模式.以托马斯·伯杰、E·L·多克特罗和唐·德里罗等为代表的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对这种叙述策略青睐有加,他们在小说中将真实历史与虚构事件相融合,赋予那些沉默的大多数以言说的权利,重塑了边缘人物的刻板形象,激活了已被遗忘的历史事件,展现美国真实的社会现实,表达作家对历史题材寄予的反叙事的政治寓意.  相似文献   

7.
周聚群 《江淮论坛》2009,(1):185-188
本文用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中的“历史记忆”概念分析了白先勇、於梨华和聂华苓的几篇(部)关于“文革”题材的小说,认为作品表达了作者对高级知识分子和知识青年在“文革”中的遭遇和命运的反思,论文用“寻梦”概括了人物出国实现自身可能性的心理动机,说明他们在回来——出去——回来的循环中体现了作家对祖国情感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8.
二月河是一位学者化的作家。他长期生活在民间,以民间的思维方式形成的史学和文学观以及其他方面的知识积累,使得他能够调动和运用正史、野史、文学、地方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源,做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密切融合。他的清帝系列小说在历史叙事中把握着合于历史又不拘泥于历史、合乎历史常态又超越历史常态、主流表达与众生表达相结合的原则和方式,成功地完成了一系列的故事叙述和人物形象塑造,在文学界和读者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对当代的文学历史叙事创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母女关系叙事作为女性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主题,不仅展示了女作家在时间之流中对女性自我所进行的历史审视,更体现了女性对自身命运的拷问和对女性意识的不断追寻。通过对中国当代两位女作家的中篇小说——台湾文坛新女性主义代表作家廖辉英的小说《油麻菜籽》和大陆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池莉的小说《你是一条河》中母女关系叙事比较,探讨当代女性的自审意识和精神追寻,并试图发现池莉文本对廖辉英文本在女性意识表达上的延续和超越。  相似文献   

10.
迟子建新作《烟火漫卷》将哈尔滨作为叙事主体,聚焦于现代化中的城与人、物质与文明.张力叙事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叙事策略,在小说中多元呈现:叙事场域的对照、人物群像的衬映、叙事环境基调的互补等.这些错综复杂的张力叙事呈现了哈尔滨真实且全面的文学地理景观.作者对城市之历史、人生之命运与人性之灵魂的叩问,更体现出作者文学情怀之精神性与超越性,其作品所蕴含的艺术魅力与美学意义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11.
清末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编纂与中国通史的撰述,因为编撰性质不同而不应将两者完全等同一致。关注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编纂与中国通史的撰述之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更可得见当时新旧史学转换的种种特征在历史撰述中的具体表现。清末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编纂通常被认为是开始使用了章节体,其实仍以使用纪事本末体为主,编纂形式新意无多,而其划分历史阶段的分期观念,以及受此影响而在历史叙事方式等方面的改变,其学术意义则不可忽视。清末出现的多种中国历史教科书实际上成为近代新式中国史撰述的开端。  相似文献   

12.
历史编撰学是史学史研究中十分重要的领域,是一门处于草创阶段亟待加强研究的分支学科。前辈学者对历史编撰学的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他们的研究主要偏重个案研究。纪事本末体史书是历史编纂学中后起的具有代表性的史书体裁,它在晚清迅速发展,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需要用“通识”的眼光,才能宏观地分析其演变、发展的轨迹,总结它在史体方面继承和创新的特点及发展趋势,目的是为深入研究历史编撰学做初步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察合台文史学名著《伊米德史》《安宁史》及其史料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察合台文历史名著《伊米德史》和《安宁史》是作者基于长期的田野经历,并结合丰富的历史文献完成的宏篇巨著。文章从史籍、田野、口碑等三个角度对《伊米德史》和《安宁史》的史料来源进行了分析,重点论述了此书中所出现的史籍,并力图澄清其来源及出处,这对于研究维吾尔族史学史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思维--清末民初历史小说作品的新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列强的入侵,激发了清末民初中国有识之士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不再沉醉于老大帝国的幻梦中,有意识地向西方学习,用开放的、世界的眼光来考察中国历史.此时,小说的启蒙作用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小说被誉为"文学之最上乘".历史小说创作呈现全球化思维的新特点,小说家配合社会现实的需要,宣传、普及世界各国历史,创作、翻译了大量历史小说作品,包括介绍欧美等国历史的小说作品、反映世界其他殖民地国家悲惨历史的作品和一些世界通史题材的小说作品.他们以开放的姿态翻译、创作历史小说,历史小说作品带有进化论思想、世界史观等特点.同时,小说家通过"借外鉴中"、中西比较等方法解说历史现象,也促进了全球化思维在中国的传播和普及.  相似文献   

15.
自三代始,迄于近代,上下四千年。其间,制度设计之事,史不绝书。然而,择其具有原创意义、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制度设计,主要有三次,分别出现在周代、秦朝和近代。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古代制度设计权属于王和圣,虽为价值有涉,但也使“天下为家”体现出“天下为公”的理想。前两次制度设计以家天下政治为核心,先后形成了王制和帝制的模式;近代以孙中山为首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制度设计,效仿法、美模式,开启中国民主制度的先河,奠定了中国政治的基本方向。从历史背景、设计者及思想来源、系统性、创新性、本质性和对外影响来比较,三次制度设计既有相同性也存在着本质差别。三次制度设计对中国历史的进程有重要影响,可以作为中国历史上时代划分的标志。三次制度设计皆发生在中国历史转折时期,其影响之深远,意义之重大,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清人的宋词史研究以扎实的史料辑考来支撑宏观上的理论建构.史料辑考以整理宋代词话,考订词人史迹,编选、校勘宋词为主要内容,其深层用意是要以纪事本末体与纪传体的形式来反映宋代词史风貌,通过保存、整理作品来达到"以词存史"之目的.清人在建构词史时,或以词人为基点,或以正变为骨力,或以风格为中心,基本做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但清人的宋词史研究淡化了对宋词原生状态的考察,缺失了宋词中数量庞大的俗词的身影.其根本原因在于词文学在宋、清两代的生存状态发生了改变,其直接后果就是使词这一在宋代原本非主流的、雅俗并存的文体被清人人为地抬作了宋代的代表文体与雅文学之典范.所以当下的宋词史研究与书写,不仅要深化、扩展和纠正清人的话语,更要弥补那些为清人所缺失、淡化的部分,最大程度地恢复宋代词史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17.
谭嗣同被捕就义之前,曾向梁启超表示彼此要像日本明治维新志士月照与西乡那样,分别承担死者与生者的责任。亡命日本以后,梁启超很快将谭嗣同遗稿《仁学》发表在《清议极》上,履行自己作为生者的责任。然而《仁学》的发表颇经周折,多次中断,且有删改,刊载历时3年。与此同时,梁启超写过3篇《谭嗣同传》,其中的内容各有不同。这些不正常的情况,耐人寻味,反映了清末社会历史大变动时期梁启超思想演变的明确轨迹,以及梁启超思想的复杂性和"多变"中的诚实性。  相似文献   

18.
作者从先秦历史文化背景出发,通过对名之本质作具体分析,认为名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本质含义,表现为政治——逻辑——政治的否定之否定;并进一步揭示出仅只服务于特定政治的逻辑理论最终会走向窒息。  相似文献   

19.
朱慈恩 《兰州学刊》2008,(11):140-142
《东北通史》是研究中国东北史的重要著作。金毓黻希望通过其研究来激发国人的爱国精神。从研究方法上来看,金毓黻的研究是建立在大规模系统搜集、编纂东北地方文献的基础之上。受新史学的影响,《东北通史》体现出一种与传统史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