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具是一种世界性的、古老的文化现象,是一种具有特殊表意性质的象征符号。作为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面具在历史上被广泛运用于狩猎、战争、祭祀、丧葬、舞蹈、戏剧……;具有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宗教学,以及雕刻、绘画、舞蹈、戏剧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中国是世界上面具历史最悠久、面具流传最广泛的国家之一,与世界上其它国家和民族的面具相比较,中国面具品类繁多,造型生动,形制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毫不夸张地说,它在世界面具家族中名列前茅,占据着显赫的地位。中国面具文化的发展,大体可分…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北方面具岩画为对象,从其总体外形特征入手,通过其中典型的太阳神面具,骷髅面具,人面像面具岩画等具体分析北方先民的灵魂观念,宗教观念,生殖观念,揭示面具岩画的神秘本质。面具岩画是有强大生命力的,其神秘形象下还孕藏着更深更广的涵义,还有待更多的学者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3.
面具是一种世界性的古老的文化现象,我国古代文献将其称为□头、假面、套头和大面,民间则称之为脸子、面壳和鬼脸等。作为一种人类美学意识凝固而成的物化形态和具有特殊表意性质的象征符号,面具被广泛运用于狩猎、战争、巫术、祭祀、丧葬、乐舞、戏剧、镇宅、装饰和各种民俗活动。我国是世界上面具历史最悠久、面具品类最丰富、面具流传最广泛的国家之一。与其它国家和地区的面具相较,我国的面具在形制、质地、造型、功用、制作工艺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此本文对面具的界定和分类,主要系针对中国面具而言,未必完全适用于…  相似文献   

4.
方相氏面具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古代面具中,最脍炙人口,亦最扑朔迷离的,莫过于“黄金四目”的方相氏面具了。虽然自《周礼》开始,历代文献对于方相氏面具的记载不绝如缕,但迄今为止,不仅考古学家没有发现一面“黄金四目”的方相氏面具,而且人们对它的形制、质地和  相似文献   

5.
妙善故事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中国化观音本生故事,是观音信仰中国化的一个标志.妙善故事最初是以民间故事形式流传的,在隋唐之前就已经广有影响,<香山传>碑文进一步促进了故事的传播与完善.它的形成,与自古以来孝能感天的理念、唐宋狂热的观音信仰风气、宋代对神祗独特的认知方式以及香山寺浓厚的观音信仰环境有着内在的关联.  相似文献   

6.
广西三江县梅林乡车寨村是典型的侗族传统村寨,灵魂观是当地侗族人观念世界的核心。复杂的宗教信仰及信仰礼俗蕴藏着侗族人独特的灵魂观。车寨的宗教信仰体系中不仅有草木、山石崇拜等自然崇拜,萨岁、土地公等神灵崇拜,还包含信奉灵魂不灭的祖先崇拜。这些复杂多样的信仰及相关祭祀仪式,镶嵌着当地侗族人的生态伦理观和灵魂观。  相似文献   

7.
与西方人注重“灵魂”不同,中国人重视的是“人心”,西方人讲的是“救赎”,中国人讲的是“自悟”。西方文学中“灵魂拯救”观念所体现的审美价值,是一种超验自省,充满神爱的终极关怀;中国文学中“人心自悟”观念所体现的审美价值,是一种尚实劝善、充满仁爱的群体关怀。中西方文学在各自的语境、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各自皆以其独特的方式,实现着各自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8.
面具禁忌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禁忌是一种民俗事象 ,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 ,面具禁忌便是其中之一。面具在一般人的心目中 ,是神灵、鬼魂、祖先的化身和载体 ,它既是神圣之物 ,也是危险、不祥之物 ,由此产生了对面具的禁忌。本文广泛介绍了国内外存在的面具禁忌现象 ,并着重对贵州撮泰吉面具、傩堂戏面具和地戏面具的禁忌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面具在藏传佛教祭祀活动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具做为一种民族宗教文化的载体,在东亚地区的中国、韩国、日本等国家都有广泛的流传。中国面具向来以丰富的造型、繁多的品类和深邃的内涵著称于世。现在,在中国的20个省区中,有近40个民族在宗教祭典、节令时序、生产住居、歌舞娱乐等活动中仍在使用着面具①,它...  相似文献   

10.
人们信崇的神祗是一种原始意象,是人类几千年沉淀下来的集体无意识的反映,并且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仍有很多人对泥塑神像虔诚地顶礼膜拜.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们希望通过泥塑神像把自己的情感意识注入到神祗意象中,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和满足.  相似文献   

11.
不朽的灵魂     
远古时期,人类没有真正死亡的概念,原始人在创造灵魂的同时也就赋予了生命的永恒。几乎所有民族都曾有灵魂崇拜意识,他们相信灵魂的存在,并且认为灵魂与躯体是可以分离的,人的死去只是肉体的死亡,灵魂却能离开躯体继续存在,即灵魂不灭。如《礼记·郊特牲》说:“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在中国人眼中,一个有生命的人是由肉体(形魄)和精神(魂气)两部分组成的;在埃及,人们也认为人有灵魂并有双重灵魂,人死后他的护卫灵魂守候在尸体旁,另一个身魂则前往阴间;希伯莱人和古希腊人也同样相信人是有灵魂的;犹太  相似文献   

12.
牛汉是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痛楚的生命体验和独特的人生感悟,以大量表现历史的血泪、生命的痛楚、灵魂的抗争的诗篇而蜚声中国诗坛,在广大读者心中激起了强烈的反响,被人们誉为"汗血诗人".  相似文献   

13.
人格是一个内涵丰富、历史久远的概念,也是一个充满歧义而又为多种学科所广泛引用的术语。人格一词,最初来自拉丁文“面具”(Persona)一词,面具是演员在戏台上扮演角色所戴的特殊面罩,它表现剧中人物的身份,我国京剧的脸谱也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和角色特征。把面具指义为人格,实际上有两层内涵:(1)一个人在社会生活舞台上演出的种种行为。(2)一个人的真实的自我。(本文所指的人酪兼有这两层涵义)。在一个社会中,人格精神和力量是最具感染力和影响力的存在,夫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健康完备的人格,都是人生孜孜以求、社会极力张扬的。焕发着中华民族浩然正气的“精忠报国”的岳飞,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饮雪吞毡、坚贞不屈望南归的苏武,抬着棺材上皇殿、以死相谏的海瑞等等,他们的悲壮、高洁、豪气,体现了中国传统人格精神的巨大魅力,是一种生生不息的伟大精神。  相似文献   

14.
我国少数民族巫觋面具最初是巫觋行巫时所用的法具,后被认为具有法力而衍生出供奉面具和辟邪面具。在使用这些面具时,还没有融入世俗的娱人成分和审美意识;巫觋驱鬼逐疫用面具在一些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就成为功能多样的傩面具。  相似文献   

15.
脸谱是中国特有的艺术,是传统文化的瑰宝。脸谱和面具一样,都是用以改变人的形貌的化装手段和文化符号。所不同者,面具系用铜、木、皮、泥等材料制作,属雕塑性化装,而脸谱系用颜料直接在脸上勾绘,属绘画性化装;故有的研究者又把脸谱称为“软性面具”。脸谱可分为戏剧脸谱和社火脸谱两大类,而戏剧脸谱又可根据不同的剧种,分为京剧脸谱、川剧脸谱、滇剧脸谱、祁剧脸谱、汉剧脸谱、闽剧脸谱、豫剧脸谱、粤剧脸谱、秦腔脸谱等等。社火脸谱与戏剧脸谱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点,下面分而论之。  相似文献   

16.
《白鹿原》中的白嘉轩是一个代表传统伦理道德的符号性形象,鹿子霖是一个代表着中国近现代交接点上市侩实用主义的符号性形象;白嘉轩以他“神像”一样的君子型人格面具换得世代族长的德高望重,鹿子霖则以他“鹿乡约”的人格面具换得人前风光人后风流。但在本质上,二人都是人格面具膨胀的牺牲品,他们的形象象征了历史进程中个体生命的悲剧历程,具有个体人类学的符号象征意味。  相似文献   

17.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 “魂” 是生命的表现和原则。 人是理性的生命, 具有 “灵魂” 的生命原素和理智性的生命模式, 因此兼具生长、 感觉、 欲求、 移动和理性等五种生命力量。 作为具有生命潜能的身体的实现, “灵魂” 的机能包括 “生理性” 和 “感官性” 两种。 “理智” 与 “意志” 是灵魂特殊的官能。 “认知” 与 “移动” 是最能表现生命的两种 “功能”。 托马斯·阿奎那的心理学是以 “灵魂” 及其功能为中心来诠释人的生命现象的独特理论, 其最终指向是作为完满的至善存在的上帝, 因而成为其知识论、 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等的思想核心。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少有悲剧作品,即使是悲剧作品也总是以"大团圆"的结局告终。鲁迅生活在积弊已久的中国,深感传统文化中的圆满意识对中国人思想的麻痹。鲁迅在其小说中竭力撕毁传统文化中虚假圆满的面具,以期达到拯救国民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习作是最具个性化的创造活动,小学生习作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表达出来。"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个性是写作的灵魂,不同的人,个性不同,对生活的感受体验也不相同,写出来也各具特色。教师在指导习作时,要从学生的实  相似文献   

20.
萨满面具类型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满面具是指萨满在祭祀、治病、追魂、驱邪、求子、丧葬和狩猎巫术等神事活动中佩戴和使用的面具,以及信仰萨满教的民族供奉的作为神灵载体的面具。对面具进行科学的分类,是研究的基础。面具的功用为分类标准,同时考虑到面具的质地、造型等因素,可将其划分为四种类型,即狩猎面具、跳神面具、供奉面具和丧葬面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