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语式为文本由叙述方式的运用而构成的形态模式, "三言"的叙事法基本上是以一事为枢,串联多事,记人一生的"纪传体",故事多曲折而且完整,体现着中国古典小说的叙述传统;<十日谈>却没有承接西方叙事文学在史诗、戏剧、长篇小说形成的塑造性格的语式传统,大部分文本是只叙一事,不注重写人物的一生,叙述时间和故事发生时间都比较集中,篇幅不长.语言形式与语体变化的意义并不是只局限于语言学、文体学本身.它实际上更多地含带着意识形态、思维方式等观念方面的色彩.  相似文献   

2.
朱熹"出入于释老者十余年",而后经过"考究",得出"毕竟佛学无是处"的结论.用清人王懋竑的话说,此乃"知释氏之非",借用清代思想家颜元的概括,这叫"逃禅归儒".朱熹这一思想转变有其内在根据和社会原因,还涉及朱熹与儒、释、道的关系.这一转变对朱熹一生有深远的影响.我们调查了有关朱熹在泉南的资料和遗迹,就其思想转变过程作一粗浅探讨,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3.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有"朱彭黄",赣东北苏区有"方邵黄".这"二黄"(黄公略、黄道)贡献殊多,却英年捐躯.黄道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黄道一生的思想和业绩,最大的亮点是一个"道"字.  相似文献   

4.
"理则",从深层次来说是关于思维方式的学说,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民族革命和历史的发展.孙中山一生,尤其是在辛亥革命后,十分重视"理则",他认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所以没有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与吾国国民不健全的思维方式有关.无论从其思想上、行动上还是从其个人修养来看,孙中山都对"理则"赋予了很大的情感.  相似文献   

5.
欧阳修一生行文写作,其籍贯题署却比较特别.他并没有一开始就认同"庐陵身份",而是选择了"渤海".欧阳修在景祐三年第一次题署"庐陵欧阳修",并在以后的日子,特别是庆历、嘉祐年间,不断强化着这种"庐陵身份"意识.从深层来看,这显示出了宋代士大夫强烈的自立意识和担当意识.欧阳修的"庐陵身份"不断被后世强化,同时也影响着后来吉州籍士子的身份意识.  相似文献   

6.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出土竹简中的<太一生水>一直成为学界研究的重点之一. <太一生水>宇宙论中蕴藏着生成性思维模式. <太一生水>的"太一"具备三重品格:物格、神格、人格.与"太一"密切相关的"水"也有三重内涵:一是认识论层面的实存之水,即可形可见的实存之物;二是本体论层面的神性之水,即万物之本原;三是价值论层面的人文之水.即水之德性. "太一"的三重品格与"水"的三重内涵统一于方法论层面的"生", "生"作为一种创生性的力量,是中国古代哲学思维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7.
《道德经》二十八章可看作五千文的拱心石,因为其秩序含盖了人的生命--"知雄守雌"复归于"婴儿"、社会生活--"知荣守辱"复归于"朴"、以及最高的自然境界--"知白守黑"复归于"无极",由此求得的是圣人之用--"大制不割".其句式也包括了"取舍式"、"回旋式"、"中和式",其中尤以"中和式"最具道德经的"道法自然大化于无极"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秩序与句式,两者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8.
古罗马的民法学体系化思维模式是"对象分类式的体系化思维",以作为经验对象的"人"、"物"、"诉讼"等为逻辑基点组织民法知识与原理并使之体系化.在近代理性法思潮以及科学方法的影响下,民法学上出现了"要素分析式的体系化思维",把权利分解为若干要素并以之为逻辑基点构筑民法学的理论体系.这种思维模式至今依然在民法学中处于主导地位,但需要在某些方面对其予以调适.  相似文献   

9.
"欲望机器"作为德勒兹与伽塔里的"元哲学",似乎要在超验场域与经验现象之间不可弥合的断裂中顿起一股"抽象风暴".游牧式的精神漫游,企图成为化解资本主义危机的丝绸之路.但是,精神分裂的"域外之境",并没有冲破福柯的"疯癫"式牢笼,也没有摆脱传统哲学的二元构置,更没有越出马克思的生产之境,仅仅是越狱式政治哲学的一点歧义体验.  相似文献   

10.
<老子>贵"道",尚"无为",崇尚水的品质,认为水是最接近道的物质实体,也是德的载体."老子"崇水的论述是深刻的,也是初步的,这就为后世对"水"之思想的深入探讨开了先河.后来的<管子·水地>篇主要在政治哲学的意义上论述"水";郭店楚简中的<太一生水>则在宇宙论的意义上,构建了一个"太一生水"的宇宙生成论图式;受道家的影响,<荀子>则把"水"当做一切德目的象征.中国崇水思想哲理深刻,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1.
汪荣祖先生提出,五四时期的胡适不是"基于理性",不是"启蒙",而是"出于激情",充溢着"浪漫情调",倾向于浪漫思潮,这打破了学界对胡适的已有论断。以卢梭为源点的浪漫主义是对崇拜理性的启蒙主义运动的纠偏,其要质在于重振以情感为主体的自然人性,来抗衡历史发展中"工具理性"的偏执。笃信科学,把科学理论化为思想观念,并运用于学术研究的胡适,既已热忱颂赞"工具理性文明",又怎能归于卢梭一类的浪漫主义思潮?根据史实,在20世纪20年代的历史语境中,卢梭式的浪漫主义在中国实际上已经有点"过气"的味道了,而把一生尊崇自由主义的胡适纳入浪漫思潮则更显得错乱。  相似文献   

12.
修辞结构"不是N的N",既否定N,又肯定N,从逻辑上说它违背了矛盾律;从修辞上说,它属于矛盾格的一种,它通过字面上的矛盾形式来揭示事物的实质,表达更深层次的意义.修辞结构"不是N的N"定语和中心语都包含了名词"N",又可把它看成是定中同语式.定中同语式"不是N的N"中的两个N字面形式相同但深层意义不同是语义异化的结果.修辞结构"不是N的N",又是语言主观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寿星小传] 喻育之,104岁,湖北黄陂人.青年时代立志振兴中华.他早年加入"共进会",积极追随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八次聆听中山先生的教诲.1919年参加辛亥革命,为武昌起义立下过功绩,后与冯玉祥、居正、张难先等爱国志士多有交往.在他百岁庆典上,当时武汉市政协主席辛甫评价他说:"喻育之先生的一生,与我国近代史同命运共休戚,他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坚定不移."这是对喻老一生的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4.
北宋大文豪苏轼一生都处于不断地外放与贬谪之中.作为政客的他无疑是失败且落魄的,但同时,任谁也不能忽视他在文坛上"浑视百代"的光华.身兼政客、文人双重身份的苏轼,其文学创作不能不说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他在宦海沉浮的影响,他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词常常流露一种"天涯倦客"式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15.
金玉甫 《殷都学刊》2009,30(3):149-151
中国书法具有"艺术"的素质和性质,当我们搁置或忽视其使用性质而专注于其审美特征的时候,当我们以审美主题观照这些特定对象的时候,书法的艺术特质就凸显出来了.一代学者梁启超,书法作为其一生不可或缺的"娱乐工具",对于书法的艺术性有着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阿尔都塞及其"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对于国内学术界来说应该是并不陌生.但就目前国内的研究状况而言,关注的焦点大多只是停留在对其具体观点和具体理论结果的评介上.然而,不幸的是,在阿尔都塞那里,结果仅仅只是一种具象式的制成品,唯有方法才是本体逻辑.因而,仅仅看到其理论对象化的结果,而不知其作为理论生产方式的"问题式",就必然不能真正内居于阿尔都塞的理论之中,其结果只能是"真正的阿尔都塞被遮蔽了".因此,要想真正读懂阿尔都塞,就必须深入其理论内部,把握其理论生产的"问题式",捕捉其理论中的各种空白和断裂.而要做到这一点,阿尔都塞自己所推崇的症候阅读法则不失为一种可取的解读方法.按阿尔都塞的说法,"症候阅读法"就是着眼于"问题式"的阅读,就是要根据文本的症候读出文本表层所没有的深层的思想主旨和理论生产的"问题式".  相似文献   

17.
王蒙是中国革命的参与者、见证者、反思者,其人生的诸多"拐点",反映了共和国历史的曲折.<王蒙自传>不仅仅是王蒙的"个人记忆",也是共和国的"精神自传".人并非都是历史事件的受害者、牺牲者,也是责任者.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人-妖"式的简单化思维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体制有关.  相似文献   

18.
孙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道胜"是其战争思想的最高理论.其从"诡道"到"兵道",再到"君道",层进式演绎着"道法自然"的最高准则."道胜"以最大限度降低成本而取得战场胜利为目标,以人才、制度、管理、信息为手段,这对于现代企业管理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语境中的"意识形态",代表了哲学家们关于理论和实践、哲学和现实,哲学家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关系的见解,这种见解的基本特征就是"认为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统治着现存世界",并且"把某种经验的存在非批判地当作观念的现实真理性"."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要概念,进行意识形态批判实际地构成马克思所说的解答"历史之谜"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形武加以批判性分析,贯穿马克思一生的理论活动,他的意识形态概念并非"含混不清"的,他对意识形态的评论也不只是"顺便提到"的.  相似文献   

20.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反英雄"式代表.他厌倦、痛恨成人世界的假恶丑,却无力改变这种现状,于是,他只得选择放纵、堕落、自暴自弃,以"虚伪"和"撒谎"的方式去反抗现实社会的虚伪和"假模假式",在绝望之余,他选择了逃避现实,皈依自然.霍尔顿"反英雄"式反叛方式所蕴含的内涵对于当今社会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