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乔治.赫伯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玄学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玄学派诗圣",其著名宗教诗集《圣殿》于1633年正式出版以来,诗中所体现的赫伯特对上帝堪称典范的虔诚一直以来受到了世人的高度评价。赫伯特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他虔诚的宗教信仰,也取决于他的艺术技巧。赫伯特具有显著的个性写作特点,《圣经》是赫伯特诗歌创作的灵感源泉...  相似文献   

2.
1633年,赫伯特成功地出版了宗教诗集《圣殿》,奠定了他成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玄学派诗歌代表的重要地位。赫伯特宗教诗歌中所蕴涵的虔诚的宗教思想赢得了各界人士的广泛赞誉。但是,大部分读者注意到的都是赫伯特诗歌中的宗教意象,很少有人意识到其中的园林意象。园林意象常与爱情主题联系在一起,但与其他园林诗人不同的是,赫伯特在园林诗歌中并没有描绘世俗园林带给人们的感官愉悦,而是通过园林意象表达了他对上帝虔诚的感恩之情。  相似文献   

3.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柯勒律治的代表长诗《老水手之歌》,以老水手和婚宴客人的对话为主要内容,通过老水手的叙述营造了特殊的“炼狱”环境意象,而诗中的人物形象更是蕴含着独特的宗教原型,是一首蕴含浓厚宗教神话色彩的诗歌。在诗中,以红色为底色的航海过程象征着耶稣由受难到死亡再到重生的过程。老水手、信天翁、水手们所代表的人物意象,则是整个基督教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人物原型形象。解读这首诗,可以体会到诗人柯勒律治的宗教情怀。  相似文献   

4.
说明】 1921年8月中旬,郁达夫在日本东京附近杨木县的盐原避暑,作了十首诗以记录自己的经历与心绪,《郁达夫诗词集》将这十首诗名之为《盐原诗抄十首》。这组诗中的第一、二、三、四、五、八、九、十首,原载作者日记《盐原十日记》中,并曾在1921年10月至12月日本《雅声》第三至五集发表,第六、七首曾分别以《山中七夕》、《妙云尼墓》为题发表于1921年10月1日日本《文字禅》第五卷第十号。从诗的内容看,第一首表现对“秋来酷热”的“不平之鸣”(《盐原十日记》),第二首写山中避暑的清凉快乐,三、四两首是七夕怀内之作,第五首是给旅舍主人的…  相似文献   

5.
克里丝蒂娜·罗塞蒂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又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与神秘气息的精神诗人,但在中国却长期以来不为人们所注意.克里丝蒂娜以17世纪的精神诗人乔治·赫伯特为师,又融入了先拉裴尔派唯美、忧郁与细腻的艺术风格,因此,她的诗作具有双重张力:宗教虔信下的爱情企盼与清寒自制里的热切奔放.哀婉的诗情,难消爱的温热;貌似平静的吟咏中,涌动着情感的激流.这种看似矛盾其实又统一的诗意境界才是她真实的精神与艺术风貌.克里丝蒂娜一生为宗教所困,诗作中的忧伤情调无疑根源于她的宗教情感,使她的诗像带着镣铐跳舞般摇摇晃晃;而她优秀的诗作、生命的热忱却能够冲决宗教的围困.  相似文献   

6.
论道诗     
诗歌与宗教,历来关系密切。纵观人类文明史,大宗教盛行的时代,必然有带宗教色彩的诗歌盛行。道教是中华文化滋生出来的最大宗教,随着道教的流行,道诗(即带有道教内容的诗歌)也繁荣起来。现存道诗估计在十万首以上,单从遗存的数量也可想见繁荣时的盛况。道诗有着鲜...  相似文献   

7.
复活即死而复生,复活模式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占主导地位的诗歌创作模式。著名玄学派宗教诗人乔治·赫伯特在其宗教抒情诗歌创作中采用了植物象征和动物象征这两种形式来表达"复活"这一永恒的基督教主题。通过沉思各级造物,采用动植物意象来表现复活模式,赫伯特热情地赞颂了上帝之爱的伟大,表达了对上帝虔诚的宗教情感和感恩之心。  相似文献   

8.
《东君》这首诗难点颇多,特别是有关宗教、民俗和天文诸方面的内容,更是复杂而隐晦,影响着人们对本诗主题、情调、文意和结构的理解。为此,本文试就如上三方面,谈谈被人们所忽视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17世纪英国玄学诗歌属于巴罗克文学范畴,是英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英国玄学诗歌的思想内涵、艺术风格的研究对于丰富英国巴罗克文学、促进英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乔治·赫伯特是英国玄学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以宗教抒情诗歌的创作而著称.在巴罗克文化语境下考察赫伯特的艺术风格和诗学思想有助于全面、多维度理解赫伯特的诗歌内涵与独特艺术魅力,对整个英国巴罗克文化的把握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蛇>这首诗歌里,劳伦斯讲述了人与蛇遭遇的故事.诗中细致入微地描述了人在与蛇遭遇时的心路历程.这一短短的过程中,诗人的意识里充满着激烈的矛盾与斗争.本文从蛇的象征意义出发,分析蛇与性意识之间的联系及宗教与性的关系,并结合对诗歌的细读,论证这种矛盾与斗争主要是性意识与宗教意识的冲突与斗争.  相似文献   

11.
鲍德温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非裔作家,宗教对他的人生经历和作品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鲍德温的宗教体验不仅帮助他对美国的种族关系进行深入考量,也促使他对非裔美国种族自身的优劣进行认真的审视和评判。通过对鲍德温小说中的宗教元素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宗教观由“上帝之爱”向“人间之爱”的转变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2.
林语堂的一生经历了政治态度、宗教信仰、书写方式、研究领域等诸多方面的转变。而终生不变的是对自由主义的追求和启蒙精神的坚持、一脉相承的科学精神和矢志不移的审美情怀、人文主义的固守和中国智慧的传播以及殷殷的爱国之心和拳拳的报国之情。“变”与“不变”的交错与互动,正是导致林语堂“一捆矛盾”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徐光启所著《辩学章疏》是研究徐氏思想的重要文献,从此文我们深入到他的内心世界分析其宗教信仰以及中国传统儒学的色彩,如徐的基督世界往往与复古思绪和原始儒学相结合等,另外徐氏的大胆社会试验的构想亦体现了创新精神。无论怎样,深谙基督教义的徐文定公首先是一位基督徒,而其内心中的儒学因素不应被认为与其宗教信仰相龃龉。  相似文献   

14.
“迷狂说”并非柏拉图提出的诗学学说,而是他仅借用的一个古老的宗教术语来谴责某些“非理性”诗歌创作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它更不是柏拉图用来弘扬非理性精神的理论支柱。柏拉图的诗思与其哲学思想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以“理性生存论”为基础,提倡理性调配法规、神性教化人性,强调德性抑制情性、诗性造化德性。  相似文献   

15.
池田大作先生是享誉日本全球的著名宗教活动家。在其专著和与世界名人谈话录中,他多次提及"人间革命"。该概念与传统概念上的革命不同,是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变革,其核心是"小我"革命,由"小我"革命实现"大我",实现全人类的安乐幸福。同时,他也强调"革命"最终目标的实现形式具有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镜花缘>系清人李汝珍所著的一部修真求道的长篇章回小说.作者之所以要将小说定名为<镜花缘>绝非偶然,因为只有镜花水月的空幻无常和转瞬即逝方能传达出作者对命运的嗟叹和感喟.作者将这种无常之叹拓展至芸芸众生,通过对现实的凡俗人生的否弃来诠释道教"谪仙修道"的母题.  相似文献   

17.
冯友兰“新理学”表面上褒扬哲学,贬抑宗教,并力图以哲学代替宗教信仰。然而,在冯友兰关于“以哲学代宗教”的表述中,却透露出冯友兰“新理学”潜藏的宗教内蕴,并在对天地境界的“安身立命”、“事天乐天”功能的论述中,以及对命、运观念的诠释中,也体现出鲜明的宗教特征。这些特征本质上可以归宗于儒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些儒教特征使得“天地境界”本身成为儒教发展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18.
奥古斯汀在《上帝之城》中建立起上帝之城/地上之城的二元话语结构,为教权和王权之间的权力制衡奠定了基础。此后,为同世俗君主争夺权力,“双城论”发展为“双剑论”和“日月说”,将“国王从教皇手中获得权力”的思想不断推向顶峰。与此相对,君王一方也不断引用宗教经典,反对教会干涉世俗事务。因此,在西欧政治实践中,形成了教权与王权在历史上相互制衡的权力结构。这种权力制衡模式在宗教力量退出政治权力舞台后,以“人民”这一概念代替了“上帝”,进而演化为“天赋人权,主权在民”。西方世俗君主的权力在历史上受教权制约后,又为另一权力“民权”制约。  相似文献   

19.
摩梭为"母系社会活化石"说质疑--摩梭文化系列考察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摩梭人的婚姻家庭一直被定性为"母系社会活化石"。但是,从摩梭人的历史系属、自称、生产关系、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家庭婚姻之多样性、民族内部关系、外来影响看,"母系社会活化石"之论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20.
儒教是一种特殊的宗教,由于它的隐蔽性很强,尽管"五四"先驱者就已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但是对儒教的宗教实质认识,中国现代作家大多是在经历了"文革"的教训后才若有所悟,这一点在巴金的晚年写作中表现得十分突出。解放前,巴金无情地批判觉新的性格缺陷和精神弱点,解放后,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也成为了无神论时代典型的"宗教人"之一。解读《随想录》,可以发现,无论是觉新还是巴金,他们的精神世界都与儒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不过前者在明处,后者在暗处,不容易被发现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