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龙"、"榆关"等冀东地名在唐诗中频繁出现,并成为边塞、边地的象征,或与衡阳、潇湘等南方地名并称,作为北方极其僻远之地的代表,构成古典诗文中极具典型意义的地理意象群。对相关地名的实际地理位置进行辨析,揭示冀东地理意象群在唐诗中的典型意义,并对此意象群在唐诗中形成的原因、在后世诗文中的应用等相关问题作出分析,对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丰富意涵以及进行区域人文地理研究、旅游文化资源的整理具有多重价值。  相似文献   

2.
孙景超  耿楠 《殷都学刊》2010,31(3):149-152
黄河与河南地名有密切关系,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自然区域地名向行政区划的转变,如三河地区;由于与黄河的地理位置关系、环境变化而得名的历史地名与现存地名;因为黄河的改道、决口等导致行政区治所的迁移与行政区划归属的变动。  相似文献   

3.
<正> 最近两三年来,学术界就唐诗兴盛的原因陆续发表了一些文章,其中关于唐诗的阶级基础的意见颇不一致。有的同志认为唐诗的主要作者是中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有的同志则认为不应该把某些有进步意义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说成是中小地主的代表,而应该说是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还有的同志对唐代的门阀制度是否消失了表示怀疑,对考试制度和诗歌写作的关系提出了一些相反的意见。我以为,中国地主阶级中下层知识分子的广泛参政是从隋唐之际开始的。唐代抑制门阀,开科取士,调和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使地主阶级政权出现了新局面,也给中国文学史带来了光辉的一页。唐诗的基本作者是通过考试途径进入上层建筑领域的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4.
地名词是人们给地方安上的名称,它是人们对地方的地理地位、历史传说、当地物产,以及风俗、心理的某一方面的反映。同时,人们总是以其本民族的语言为依据来确定一地之名的。地名词是语言里专有名词中的一类。地名词沿用已久,有的至今仍可望文知义,明其立意;有的则需加考证,方能悟命名之原委。有的至今没有变动;有的则以新易旧,甚至几经替换。有的原名和新名并用;有的则雅称和俗称共存。有的不但有正名,而且还有别字。有的甚至有简称。有的因语音变化而失去原意。有的虽有口头称谓而无文字可表,或者用外地人所不解的方言字  相似文献   

5.
地名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每一个地名都是人们对具有特定地理位置、范围及形态特征的地方所共同约定的语言代号。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地名,只有那些对人们有方位意义、本身又具有可被辩认的自然或人为的形态特征的地方,才有可能被赋予名称。 地名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起源非常古老,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我们可以说,地名就是人们对于地物的反映和认识。  相似文献   

6.
罗时进  陈家愉 《中州学刊》2023,(8):138-143+2
研究者在讨论唐诗之路时,往往以唐诗文本为据,在纸上山川中寻找唐人行走的踪迹、路线、规律。但这是唐诗之路研究的一般路径,而不是特有企境。唐诗之路是唐诗研究的一个专题方向,我们既不应忽略它本有的丰富内涵,又不应无视它与唐诗、唐代文学研究的边界。唐诗之路研究是典型的唐诗“断片形态”的研究,对于唐代诗人来说,学者研究的是其生命中的一个“断片”;对于整个唐诗研究来说,唐诗之路也是一个“断片”。唐诗之路研究需要专门性、特色化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将路程、生活、经验作为唐诗之路的三重构境,通过唐人的行走路程,表现唐人丰富的生活和情感,抉发唐诗书写的经验贮存和审美意识,为唐诗研究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7.
殷墟新出卜辞中若干地名考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杰祥 《中州学刊》2003,(5):112-116
的系联关系 ,这有利于进一步论定这些地名的地理位置。这 1 0余个地名的地望虽未必全都位于现今的河南省境内 ,不过根据现有的文献和考古资料 ,可知其中的大多数地名应当位于这个地区。研究这些地名及其地望 ,对于探讨商代特别是河南地区的历史地理 ,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殷墟新出卜辞中若干地名考释@郑杰祥$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河南郑州450002~~~~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91年安阳花园庄东地、南地发掘简报》,《考古》1993年第6期。 ②刘一曼、曹定云:《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卜辞选释与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9…  相似文献   

8.
在汉藏语系的许多民族中,人名的连名制是司空见惯的,有的民族盛行父子连名制,有的甚至盛行母子连名。然而,“地名连名制”尚未见报道。一九八三年十一月,我到红河南岸哈尼族聚居区进行社会历史调查,偶然发现地名连名的现象。现将调查的结果整理出来,并对此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就教于各位前辈与同行。  相似文献   

9.
《元史·太祖本纪》和《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中分别有地名"塔里寒"和"塔里干",由于这两个地名对音相近,地理位置相距不远,学界常将其混为一谈。本文通过梳理中外相关文献,钩沉出这两个地名的历史变迁,认为塔里寒在今阿富汗西北部之恰恰克图(Chachaktu),而塔里干为今阿富汗东北部之塔卢坎(Taluqan)。另丁谦在研究《经世大典图》时,提出"塔里干"和"途思"错简问题,学界通常不认可,笔者认为丁谦错简说可能得实。  相似文献   

10.
帝辛十祀征人方卜辞中曾经记录过一系列地理位置,其中一组共包涵五个地名:■、奠、■、■、嘉。此外,还涉及到一处重要地望——人方邑舊,学界对其多有讨论。本文结合古文字学、考古发现以及文献记载,主要对■(垂)、■(拔)、嘉这三处地名进行考释和地望探讨,同时也对人方邑舊的地望进行再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1.
前几年,关于朦胧诗的讨论着实热闹了一阵子,有些争论至今未休.有的同志把诗的含蓄跟朦胧混为一谈,似乎唐诗、宋词中也不乏晦涩难懂之作,为什么一味推尊唐诗、宋词却非难当前某些朦胧诗人的作品呢?显然,这是一种误解.须知  相似文献   

12.
“五津”小考刘中文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云:“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五津”一词为蜀中地名,在现行几种主要工具书及流行颇广的唐诗选本中,对此有两种解释:其一认为,“五津”是蜀中·长·江自湔堰至犍为一段的五大渡口(如罗竹凤主编的《汉语大词典》、...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广东高州市451个行政村地名的穷尽性研究,发现这些地名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高州市村居地名以双音节词为主;以偏正式地名最为常见;其通名具有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地域特色;其命名理据充分反映了高州地域的地理特点和风土人情,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研究高州的地名文化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也有部分地名的命名理据有待进一步考证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北宋唐诗研究的展开 ,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 :1、唐诗文献的整理 ;2、诗话、序跋书信中的唐诗论评 ;3、史学、博学视野中的唐诗研究。上述几方面相互联系 ,共同构建成北宋唐诗研究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15.
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顶峰,唐诗园地百花齐放;唐诗大家灿若群星。唐诗是唐代诗人群体的智慧结晶,但唐帝王对于唐诗发展的影响也非常重要。唐帝王身体力行对唐诗创作起着导向作用,举办应制、诗会活动对唐诗创作产生推动作用,看重诗人、礼贤下士对唐诗创作起到鼓舞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由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牛汝辰研究员撰写的《新疆地名的积淀与穿越———新疆地名历史语言学探源》(32万字)一书近日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作者利用历史语言学、音韵学、民族语言学方法,系统梳理"丝绸之路"核心区域———西域新疆各个历史时期的地名分层和演变规律,对各个时期积淀的地名层进行语源、语音和语义的系统性考证还原,试图解开地名文化之谜,试图通过对早期地名的探源回答  相似文献   

17.
姚雪垠同志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出版后,由于故事情节紧凑,剪裁独具匠心,风格别开生面,主要人物性格鲜明,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但是,小说中提到的一些地名、方位,和实际的地理位置有较大的出入。本着“历史小说应该是历史科学和小说艺术的有机结合”这一原则,特提出几点质疑,供作者与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重庆1048个乡镇级以上地名,总共使用汉字2220字次。使用了595个不同汉字。超过一半的所用汉字用在了地名末尾。这些地名尾字多数是通名汉字。使用次数最多的5个汉字分别是"龙、溪、石、家、山"。重庆地名用字有如下特点:尚"龙",与"龙乡"龙文化;山、溪、石、坪、坝等地名用字反映了重庆的地形地貌特点;"桥"字地名与"桥都"文明;姓氏地名多,是"插占为业"移民政策的结果;通名变专名,现代地名命名方式之一;异体字。  相似文献   

19.
中西地名命名及文化意蕴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名作为一种指称符号,具有很强的民族文化色彩.比较中国与西方国家地名可以发现:中国地名人文性较强,包含着较多的历史文化内涵;西方国家的地名功能性比较强,注重认知感和导向性,讲求理性和实用.这与中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及民族文化心理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20.
自50年代初,达斡尔人的民族成分被最后确定后,做为我国56个民族大家庭成员,它的族称——达斡尔也就统一地被使用开来。达斡尔族自形成至今,曾有过繁多的称呼,数量居多的是本民族的自称,也有一些是他称。有的称呼与地名相关,有的与族源有关,有的则与经济生产有密切的联系。还有极少数含有民族歧视的蔑称。分析和研究这些称呼的由来与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