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试论闽台科学园区衔接与互动机制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闽台两地科学园区的紧密衔接与互动机制,是两地科学园区发展中的最核心问题,是双赢的利益之所在。两地科学园区衔接与互动的本质是一体化,就具体形式而言可分为:更紧密合作型、优势互补型、资讯共享型三种。  相似文献   

2.
一直以来,两岸在服务业领域的交往与合作严重滞后于制造业.近年来,尤其是ECFA的签署和实施以来,台商在大陆的产业布局已逐渐向服务业拓展,以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新一轮台商投资热潮正在形成.闽台服务业发展存在差异,互补性强,随着闽台在农业、工业领域合作的持续深化,两地服务业扩大合作已势在必行.福建应抓住机遇,积极承接新一轮台商投资热潮,着力打造闽台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持续推进闽台经贸合作的深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促进高新区与其所在腹地的经济互动,对于提升一个区域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互动效应的来源核心在于资源的分享,可以按照园区互动、产业互动、企业和项目互动以及要素互动的四个层次推动高新区与腹地经济的互动,并依据国内多个区域经济互动的成功实践给出了推进互动的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4.
闽台自由贸易区的构建是闽台经济合作的历史性突破,将开辟闽台经济合作的新局面,改变闽台政治经济发展历程。因此,无论对中国,还是对未来乃至整个世界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分析建立闽台自由贸易区的动因和经济效应,会坚定对闽台自由贸易区选择的信心和对未来发展的憧憬。  相似文献   

5.
闽台两地农业技术梯度差异,推动着农业先进技术由台湾向福建单向梯度转移,形成了以FDI为主导的技术转移模式及其运行机制,并表现出明显的技术溢出效应.福建应加大台湾农业技术的消化、创新和推广力度,以提升农业技术水平,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6.
闽台农业合作的发展空间及其拓展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闽台农业合作对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着重分析了闽台农业合作的主要成效、存在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进一步推进闽台农业合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当前闽台高校科技交流与合作的现状为线索,分析了两地高校科技交流和合作的发展趋势,为闽台高校科技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入,共同推进闽台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深入推进,与闽台有关的研究日益成为一门"显学"。从互动的角度来考察闽台社会历史文化关系,是目前学术界"闽台学"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和研究视角,且日益呈现出多元的趋向。这种趋向不仅为闽台研究开  相似文献   

9.
闽台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及其发展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阁台两地农业合作的实践证明,闽台农业合作是促进海峡西岸现代农业发展最具特色与最有效的途径,是海峡西岸现代农业建设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其中,闵台农业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既是闵台农业合作结果的表现,又是加强两地农业进一步合作的基础.闵台农业合作素来已久,在两地农业资源要素互补性争新要素投入的推动下,两地农业合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并进一步向深层次拓展.  相似文献   

10.
陈建华 《东南学术》2007,(5):111-116
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仅表现为量的扩张即经济增长,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为产业结构的演进与优化。因此,区域专门化分工与区域产业合作对于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闽台经贸合作日益加深,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水平进一步深化。本文在现有区域专门化分工与区域产业合作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闽台区域分工与合作的情况,阐述了闽台区域专门化分工与产业合作的现实差异,提出了推进闽台区域专门化分工与产业合作的对策思考,推进闽台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11.
中哈贸易投资便利化与新疆经济发展的双向互动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中哈贸易投资便利化机遇与挑战并存;促进中哈经济互补性强的一面;以产业合作、贸易合作和科技合作促进双方互动影响。  相似文献   

12.
2004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启动以降低关税为核心的早期收获计划以来,中国与东盟双边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交往日益频繁,经济合作快速推进.东盟各国历来都是福建传统的贸易伙伴,东盟既是福建省利用外资的主要来源地区之一,同时也是福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地区.然而,产业结构相似、出口产品雷同、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激烈、相互投资规模小等问题正困绕着福建与东盟各国的合作;福建要进一步开拓东盟市场应采取利用好侨胞优势、利用边境贸易机遇、着重加强在能源性产业上的合作、优化出口分工避免重复布局和恶性竞争、加大互补性领域产品的进出口、大力发展与东盟的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等措施.  相似文献   

13.
当代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及我国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21世纪,新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并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鲜明特征,主要表现在使用技术壁垒、反倾销措施、保障措施和利用区域经济一体化滥用WTO相关规则等。对此,应加强相关研究,采取建立反倾销预防机制,建立更加符合国际惯例的进口贸易管理体制,加快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等措施,以维护我国出口商品的正当利益。  相似文献   

14.
中韩建交12年以来,中韩贸易额从过去63.7亿美元发展到目前的632亿多美元,两国互为第三贸易国。同时,入世后,中韩经济关系由过去的互补变为在更多领域的竞争。这就需要两国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政策,避免过分竞争和不必要的摩擦,谋求两国经济关系朝着更广阔领域的合作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世界双边FTA的发展与我国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通过商签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双边FTA)推进一国或地区的经济贸易增长,已成为当今国际经贸发展的重要趋势。双边FTA之所以蓬勃兴起,既有经济性原因,也有政治性原因。就经济性原因来说,在多边贸易自由化进展缓慢的情况下,各国积极参与双边FTA,不仅可以获得贸易创造等静态效应,还可以获得扩大市场规模、提升经济的竞争性、吸引国外投资、改善贸易条件等动态效应。就政治性原因来说,各国政府热衷于商签双边FTA,目的是为了扩展区域间的合作或希望通过建立经济纽带来加强国与国之间的政治联系,进而提高本国在WTO多边谈判中的地位或者通过建立盟友关系达到其他地缘政治的目的。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双边FTA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主要表现为:双边FTA不再受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制约,在遵循“先易后难”原则的前提下,双边FTA签署的步伐加快,其涉及的内容大大增加,不仅包括传统的货物贸易,而且也包括服务贸易、知识产权,甚至还包括了环境标准、投资、农业、竞争政策等等敏感领域。我国近两年来在参与双边FTA方面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如正式启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签署了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和中国———巴基斯坦优惠贸易安排,加入了《曼谷协定》等。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为推进我国双边FTA取得更大的进展,今后的工作思路是:规划好参与双边FTA的总体战略,加强双边FTA的组织协调工作,确定商签双边FTA目标国顺序,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驾驭经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经过十多年的迅猛发展,重庆零售业在规模、市场结构、业态分布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仍存在网点分布不均,与其他产业间关联度不高,业态分布不合理,组织化信息化程度低,缺乏特色经营和规模效益不明显等问题。面对新的竞争环境,重庆零售业必须及时转变观念,提升零售业与其他产业间的关联度,调整市场结构,选择合适的经营业态,降低物流成本,实施连锁经营,开发自有品牌,强化特色经营以及加强成渝合作,才能获得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7.
李轩 《兰州学刊》2013,(8):126-131
制造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中国制造业的出口规模一直位于世界制造业出口规模的前列,长期以来,制造业的出口促进了国民收入的提高和就业的增长。但是,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尤其是在新一轮世界经济危机过后,中国制造业出口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题和挑战: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兴起,欧美等发达国家提出"重塑制造业"的口号,积极抢夺世界制造业分工生产价值链,采取种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限制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凭借劳动力禀赋优势抢夺中国制造业市场,这意味着中国原来承载世界中低端价值链分工的部分地位将逐渐丧失,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隐蔽性、合理性等特点,对中国制造业的出口产生了很强的抑制作用。文章系统地论证了当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新特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影响机理,提出中国制造业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从现状看,山西存在着加工贸易在山西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低,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弱;加工贸易出口结构不合理;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数量少,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为此应采取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承接东部地区加工贸易转移;推进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本地化,提高国内采购率;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等措施促进山西加工贸易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与印度有着数千年的经贸交往史。云南与印度从古至今沿着南方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把滇印民间贸易延续下来。进入21世纪,中印关系不断改善,尤其是经贸关系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云南与印度的合作也频频出现亮点,经贸关系发展前景看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