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冯契是《学术月刊》几十年的老作者。自《学术月刊》创刊起,一直到他去世,冯契在《学术月刊》上发表了不少重要论文。如果我们按时间顺序来阅读这些文章,就可以大致了解作为一个哲学家和哲学史家的冯契在20世纪下半叶的思想轨迹。他生前亲自编定的  相似文献   

3.
1956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的工作会议,周恩来总理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4月,毛泽东主席先后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宣布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5月26日,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又作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重要讲话。“双百方针”的缕缕春风吹拂着祖国大地,使中国的知识分子为之兴奋和陶醉!在上海,中共上海市委决定筹组“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谊会”,筹委会由石西民等32人组成,主任为陈望道,副主任为李亚农、沈志远、王一平,秘书长是罗竹风。8月1日,上海社联筹委会开会,决…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学术研究的发展一般都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起点。但如果具体分析,1956年也应当算是一个重要转折点。我是1950—1954年读大学本科,1954—1956年在北京作编辑工作。那时我所接触的老师、作者在欢庆解放之余大都还要经受“阶级斗争”的风雨,暂时还难以做到专心致志地开展深入系统的学术研究。当时除了供辅导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刊物(如发行量较大的《学习》杂志、中国人民大学的《教学与研究》)外,供发表学术论文的刊物屈指可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几个研究所开始创办专业刊物,《光明日报》上设有哲学、史学、文学…  相似文献   

5.
在我的学术生涯中,有一件事情令我终身难忘。1961年2月,当我还是复旦大学历史系五年级学生时,与青年教师黄美真、赵清合作的《论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阶级到自为阶级的转变》在《学术月刊》作为重头文章发表了;紧接着,3月11日《人民日报》学术动态专栏,又以两千多字篇幅对论文作了详细介绍。万事开头难。第一篇学术论文发表了,兴奋之情难以言表。不仅十分感激《学术月刊》编辑乔彬的提携和指教,而且浮想联翩:一个尚未毕业的大学生,一个与《学术月刊》素昧平生在史坛默默无闻的年轻人,一个与老师合作研究的新兵,竟能署名在前,于当时全国知名、…  相似文献   

6.
1956年,是中国学术环境宽松、知识分子精神振奋的一年,有的学者称之为“知识分子的春天”。这是因为,当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的工作会议,周恩来总理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随后,毛泽东主席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各地区都积极落实中央的精神。我当时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的讲师。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在当年都得到了提高,这也鼓励了我搞好教学与研究的积极性。进行学术研究,发表论文,就要与报刊打交道。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全国性学术刊物还较少。1957年1月,在“双百”方针的推动下,《学术月刊》创刊了,很快…  相似文献   

7.
我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读大学本科期间,我把毕业论文投寄给不少杂志,其中也包括当时我甚为景仰的《学术月刊》。然而,投寄到其他刊物的稿子都“泥牛入海”、“杳无音信”,唯独《学术月刊》编辑部竟给我这个尚未毕业的大学生回了信。记得那是一张印有“学术月刊”字样的小便笺,上面讲了几句鼓励的话,并随信寄了两期《学术月刊》。当时激动的心情至今犹历历在目。从此,激起了我对学术的兴趣,使我矢志走学术的道路。我的第一篇自以为算是正规的论文,就是在《学术月刊》(1988年12月号)上发表的,标题是《论认识中的认知—评价结构…  相似文献   

8.
在《学术月刊》创刊五十周年之际,回忆起自己这些年的学术经历,感觉自己学术上的每一步成长,都是与《学术月刊》分不开的。记得还是在跟蒋孔阳先生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一次在蒋先生家里结识了《学术月刊》的老编辑林榕立女士。她不嫌我们年轻、资浅,主动向我们约稿。我当时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写了一篇与前辈张怀瑾先生商榷的文章《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主要是谈自己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不同理解,批评张先生提出的“不平衡规律”说。该文经过林榕立编辑的亲笔修改,1982年在《学术月刊》上发表了。这是对我的极大…  相似文献   

9.
《学术月刊》是我非常珍爱的一本杂志,因为在我学术成长的道路上,它曾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记得那是1993年初春时节,我接到《学术月刊》编辑林榕立的电话,说她来济南办事,问我能否见面聊聊。此前,我与林编辑并不相识,只是作为《学术月刊》的作者与她有过通信联系。见面之后,她便开门见山地问我最近有没有什么满意的稿子,说《学术月刊》想要刊登几篇有分量的文章。我犹豫了一下说,文章倒是有一篇,只是贵刊未必敢用,因为有点儿风险。林编辑说,你先寄过来看看嘛,我们一定会认真处理的。那篇文章的原名叫做《李泽厚的学说、刘晓波的观点和我的一…  相似文献   

10.
在《学术月刊》五十年发展的足迹中,1994年的扩版是值得回忆的一步。当时的背景是,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学术期刊一时呈萎缩趋势。一些地方的社科理论期刊迫于经济压力,或改刊,或压缩版面,而《学术月刊》则在上海社联党组的支持下,决定扩版。我写信向一位主编同类  相似文献   

11.
我与《学术月刊》的接触,始自20世纪60年代,从读者以至作者,并一直以读者兼作者的身份至今。与《学术月刊》几十年的接触所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刊物一直是紧跟时代步伐,并在急剧的社会变革中始终保持其青春与活力。  相似文献   

12.
值此《学术月刊》创刊40周年之际,首先致以热烈祝贺! 我是于1956年秋在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上海交大任教学工作的。很巧,我在上海交大任教至今也是整整40周年了。回忆40年来走过的人生历程,有一点我难以忘怀:40年来我在教学和理论研究中始终有《学术月刊》为友为师,或是有所解惑,或是得到启迪,或是给我切磋研习的园地。  相似文献   

13.
《学术月刊》明年华诞五十,好巧,我亦同庚。我与《学术月刊》之因缘,要减去前面的三十年,是二十年前的事了。记得当时我正从南京师范大学吴调公先生治中国文学批评史,他让我以王船山诗学做硕士论文。我遍访王船山的研究成果,发现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吴文治教授门下的萧驰已经先我做了船山诗学,影响甚大,不免对他的诸篇大作多有推敲。萧驰与我论船山的相异,在此不便细究。大致说来,他以为船山已经从重诗歌的音乐美转到了重诗歌的意境美(诉诸视觉表象),并得到佛教现量说的有力支持,此诚为萧驰的一大发明;而我则提出,船山诗学的重要命题是“以结…  相似文献   

14.
我是1957年9月调到《学术月刊》编辑部工作的。当时,“反右”运动席卷全国,《学术月刊》的副总编辑尚丁是重点批判对象,已停止了工作。编辑部成员除总编辑周原冰、副总编辑石啸冲外,只有负责文学、历史方面的两位编辑和一位兼搞编务行政工作的同志。就这么几个人要按月出版一本综合性学术刊物,其困难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相似文献   

15.
我是复旦大学哲学系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后来又留系工作至今。我是在一种特殊境域中对《学术月刊》产生好感的。我出身于知识分子世家,报考哲学系则出自对文科的偏爱。当时我们班上绝大部分都是调干生,在年龄上我属于“小弟弟”。1956年,在“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下,大家都发愤学习,没有想到,第二年就赶上“反右”斗争。在一次讨论中,我发言认为胡风是文艺思想问题,不是反革命;加上在培养目标辩论中,我主张培养专家,被认为是走“白专道路”。为此,我受到严厉的批判。只是因为班上已经揪出了三个“右派”分子,完成了指标,加上自己年龄小,我才逃过这一劫。但也因此陷入苦闷,并怀疑我对哲学——这一门倡导思考和辩论之学问——的选择是否错了。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月刊》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认为是中国学术的领军刊物。这种评价不是写在纸上的,而是发自学者内心的。我认为,《学术月刊》能够获得国内学者如此高度的认同,主要在于它长期以来坚持的学术品格:敢于学术为先、宽容百家之言。对于《学术月刊》的这一品格,我最初只是听说。记得那是1985年,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会在徽州召开有关真理问题的理论讨论会。我当时还是一个刚刚入学的博士研究生,也有幸参加了这次学术讨论会。在会上,学者们最感兴趣、也是讨论得最激烈的,便是有关真理与价值的认识论问题。会后,当时任《中国…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50年代,我与《学术月刊》的交往,可以说是我学术生涯中的一段重要经历,至今回忆起来仍然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说起来十分惭愧,我读大学是学机械工程的,后来搞历史是半路出家,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成分。20世纪50年代初,我在南方某城工作,因患病误诊而动了大手术,与死神擦肩而过,几乎送命。后又久治不愈,便回到家乡威海作长期休养。我当时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读书。上初中二年级时,教国文的姜辑五老师是一位饱学之士,每周讲两堂“国学概论”,引起了我对历史古籍的兴趣。以后,历史书籍成了我的主要课外读物。记得大学四年,尽管工科的课程很忙…  相似文献   

18.
19.
〔括弧内数字,前为期数,后为页数〕·哲学·关于中国近代伦理思想研究的几个问题…冯契(901)科学、民主与传统道德················、····……象培元(9.7) 甩采与老庄”····、··”······················……张世英(1 01) 挣脱羁绊投身变革····················,··…王树人(1.8) —十年来哲学与哲学史研究的若干反思 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心问题······……易杰雄(1 014) 论哲学主体化趋势······················…·…贺善侃(2018) …  相似文献   

20.
上海《学术月刊》是一个久负盛名的学术期刊,四十年来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对于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不佞亦在《学术月刊》上发表了几篇拙文,如关于中国哲学价值观以及中国文化的民族梢神的论文,也受到学术界的注意,我深表感谢!今值《学术月刊》创刊四十周年,谨表示热烈的祝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