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归纳问题是归纳逻辑中的根基性问题,其内涵通常被分析为心理学、逻辑学和哲学三个方面。面对归纳疑难,休谟通过排除归纳论证和演绎论证,提出了心理主义解决路径。对该路径应从肯定和否定两方面客观评价。归纳问题依然存在,对它的深入研究推动着归纳逻辑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从古典到现代,归纳逻辑之所以远未取得如演绎逻辑一样的辉煌成就,原因之一在于它始终未能摆脱为自身合理性进行辩护的根基性问题。“归纳问题’的产生,既有深刻的逻辑学背景和近代经验论的哲学根源,同时也与休谟个人哲学思想的发展直接相关。自休谟以来,该问题的内涵已经在逻辑学、心理学和哲学等方面得以丰富和完善。探讨该问题,不仅对发展归纳逻辑和整个逻辑学科意义重大,而且还具有深刻的哲学认识论、科学方法论与科学哲学等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已有的归纳问题的解答方案 ,要么偏离了归纳问题本身 ,要么对归纳问题进行弱化 ,要么有先验预设 ,要么是循环论证 ,因而都是不完美的。借用全息理论来考察归纳问题 ,重返归纳问题的逻辑解答模式 ,可以看出 ,归纳的合理性在于个别事物潜在地拥有所有事物的一切信息 ,归纳推理是一种广义的演绎推理。  相似文献   

4.
金岳霖归纳思想的发展过程是从注重归纳到对归纳的动摇与困惑,再到对归纳问题的解决(逻辑论证与哲学批判),最后联系演绎理解归纳。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既有金氏学术兴趣的转移,也有其受到不同思想家的影响和时代的推动,还有社会制度的变迁。  相似文献   

5.
波普尔把休谟问题界定为归纳逻辑是否得到证明,或者在什么条件下得到证明的问题.他在解决休谟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归纳逻辑是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可被证明为有效的问题,归纳逻辑的问题根本不存在.这确立了波普尔的反归纳立场.而这种在解决休谟问题过程中衍生的反归纳立场,正是波普尔确立"可证伪性"划界标准及其整个科学哲学体系的逻辑前提.可以说其整个科学哲学体系就是从中逻辑地演绎出来的.因此讨论波普尔对休谟问题的解决,对于理解波普尔的反归纳立场及其理论效用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6.
认知科学的兴起和现代归纳逻辑的发展并非两条没有交叉的平行线,而是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属于有着诸多交叉维度的两个知识领域。随着认知科学的蓬勃发展,现代归纳逻辑必定会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前进。认知哲学是现代归纳逻辑的哲学基础,它与认知科学一起共同对现代归纳逻辑的发展起着认识论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逻辑哲学观点看,归纳逻辑首要的哲学问题在于,抽象的归纳逻辑系统的句法及其语义解释与现实原型之间的恰当相符性问题。逻辑哲学作为对逻辑的哲学反思,则着重于从哲学角度探讨逻辑问题。逻辑哲学有一个中心问题,那就是形式系统内的推理有效性是否恰当地符合非形式原型的问题,亦即恰当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进入20世纪后,人们不再把归纳法作为发现的方法,而是当作检验或评价假说的逻辑.在这种情形下,为了克服帕斯卡概率归纳逻辑理论面临的困难,重建排除归纳法并且对归纳逻辑进行辩护,试图在局部归纳逻辑的框架内解决休谟问题,科恩提出了他的归纳支持分级理论.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与逻辑的关系探讨中国古代有无逻辑是逻辑学界与哲学界的新热点。由于“据西释中”的方法无法适当地解读逻辑与文化的联系,使中国逻辑不仅面临名称的困惑,而且面临失去作为学科存在理由的困境。解决这个问题关系到中国逻辑史研究的未来。从归纳逻辑的视角看,多元化研究路径是中国逻辑研究的必由之路,归纳化路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现代归纳逻辑主要包括帕斯卡型归纳概率逻辑和非帕斯卡型归纳逻辑。基于枚举归纳法的帕斯卡归纳概率逻辑的知识创新意义在于 :它在不断增加确证事例的基础上 ,说明下一个事例出现的概率有多大。非帕斯卡归纳概率逻辑的知识创新意义在于 :证据支持不仅有形式的方面 ,而且有内容方面 (信息量方面 ) ,因此 ,非帕斯卡概率逻辑中所谈概率是相关信息度。这种概率更恰当地反映了知识增长的整个局面 ,具有重大的知识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绿蓝问题看波普尔对归纳问题的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纳问题是近代以来最基本的哲学问题之一。波普尔首先把归纳问题转化为假说的选择与接受问题,然后在其证伪主义范式下对其作了正面解答。波普尔的解决方案在经验层面上诉诸可证伪度标准,或者说潜在证伪者类标准,但该标准没能解决绿蓝问题。在方法论层面上,波普尔用被他拒斥的“狭隘合理性”规则来攻击归纳,从而陷入了不协调的窘境。  相似文献   

12.
论环境伦理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环境伦理的哲学基础是在解决“自然主义谬误” (从“是”推出“应该”)问题上形成的。环境是“人化自然” ,当然具有工具性价值 ,并且不包含伦理关怀因素。只有在“自然的内在价值”即目的性价值前提下 ,才能推出伦理关怀的理论和实践。因此 ,环境伦理的哲学基础转变为“自然的内在价值”的哲学依据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运用数学归纳法能证明一个表示逻辑定理的全称命题的真实性,即通过证明一集合对象具有某性质,从而证明该集合所有对象具有该性质,其原因在于用归纳法证明的集必须首先是一个用归纳定义给出的归纳集,它是与自然数集相同的最小归纳集,它具有封闭性,即:如果该集合的初始元有某性质,并且有一生成函数使得在初始元基础上,可不断生成新的元,如果这些生成元也有该性质,那么由生成元运用生成函数所生成的其他生成元,也有该性质,于是可断定,该集合中所有元都有该性质.归纳集所具有的这种封闭性质,就是数学归纳法原理.它是一前件真而后件不能假的蕴涵命题,因此归纳证明实际是通过证明它的前件(奠基和归纳两步)真,从而证明后件(归纳命题)必然真的演绎证明.  相似文献   

14.
证据被认为是进行推理的主要根据,是当代哲学认识论的重要话题之一.对于证据的概念,不同时期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和认识:古希腊和罗马时期,证据被视为一种符号证据;近代科学产生之后,则被认为是一种归纳证据;当代证据的概念,则是建立在严格的概率理论之上的.在中国,证据的概念也经历了从传统的"字本位"证据观到现代的"逻辑中心主义"证据观的演变.证据概念的历史演变表明,证据的概念绝非用简单的逻辑语言可以表达,它依赖于对证据内容的认识论考察.  相似文献   

15.
在西方哲学史中,“写什么”的问题是关于真理或观念的本体论问题,“怎么写”的问题,是词语本身的问题,或形式问题。20世纪欧洲哲学的倾向,是以“怎么写”代替“写什么”,从而使哲学理解方式本身发生了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6.
从人学角度研究可持续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这种研究力图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人文价值思考和人文理性分析,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揭示可持续发展观的人学本质,探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人学机制,阐明评价可持续发展的人学标准,解析实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人学难题.这种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利益分析方法为根本方法,坚持实证研究与人文分析相统一的思维原则.  相似文献   

17.
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之间缺乏沟通 ,是造成中国在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两大领域与西方存在较大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文章从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 ,东西方有关这个问题观念上的比较分析 ,对如何处理好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