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当地的经济发展环境,然而,以往研究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本文尝试从资源配置和创新的视角提出“要素流动成本”概念,作为解释经济发展环境机制的基础,认为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的要素流动成本是要素从一种均衡状态向另一种均衡状态转变所花费的成本,这种转变既可以是地点的变化,也可以是进步或者升级;区域经济发展由生产要素的弹性和经济发展环境要素流动成本的变动率共同决定;并对要素流动成本的内容和具体表现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以启迪学生“智慧”为核心的智慧学习环境对高校教师胜任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明确智慧教学胜任力变化及提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采用关键行为事件访谈法对40位高校教师进行访谈,并利用NVIVO 10.0对访谈文本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遵循扎根理论进行开放性编码,得到45个主题概念,再经过主轴性编码得到24个初始概念,而后依据胜任力洋葱模型理论进行选择性编码,24个初始概念归类为个性动机、态度/价值、知识和能力四个维度24项胜任力要素。高校教师应当转变更新教学观念;明确自身培训需求,弥补教学短板与不足;组建教学团队,加强团队合作;学校也应完善教师考核体系,深化教学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3.
运用2008—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城市的相关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其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密度不高,创新联系仍需加强;相对于创新联系围绕中心城市集聚趋势而言,从中心城市往外辐射趋势更明显;四个创新板块与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的国家布局相一致;整体网络中网络密度提升、网络效率和网络等级度下降,以及个体网络中点度中心性、中间中心性、接近中心性增加,均对网络中各城市创新能力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针对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不足,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并界定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区域创新系统创新要素。采用规范分析法来探讨我国区域创新系统要素之间的交互关系,以期完善和发展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并给与一定的指导借鉴。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湖南省14个地市作为研究对象,并且构建了湖南省区域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获得了湖南省区域创新环境的综合指标,以此对湖南省14个地市的创新环境进行了评价与分析,最终揭示了湖南省区域创新环境的差异和特征。  相似文献   

6.
从网络层面审视影响创新网络有效管理的关键要素,借助调研方法设计以涵盖网络不同参与者的观点,基于对光电和ICT产业创新网络展开调研,实证检验两产业创新网络管理的关键要素相互作用的异同性.结果显示,两类产业中,影响网络效果的关键因素大都相同,仅存在细微差异.两类产业中,权力分配、信任、协调与和谐对实现网络产出均十分重要;交流效率和研发效率对实现网络效果非常重要,具体关系不同产业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7.
基于要素禀赋和区位环境视角的中国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素禀赋和区位环境是区域比较优势存在的先天条件和基础.中国四大区域有不同的要素禀赋和区位环境,基于此分析中国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具有验证和导向作用,同时对中国四大区域的均衡发展提出可行性方案.依托区域分工与合作理论,运用多指标和综合指标进行测度,在生产要素范畴内,中国四大区域的分工战略为"东部资本、中部劳动力、西部资源、东北技术",同时结合要素流动机制,促进区域要素合理配置;从区位环境视角,应逆比较优势而上,促进各区域公平进步、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区域创新网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本形态,社会资本深刻影响着区域创新网络的高效运行.区域创新网络的运行机制表现为利益机制、创新机制、学习机制、控制机制.社会资本对于区域创新网络运行的作用机理是通过合作网络与信任、文化、规制、创新等来实现区域创新网络的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9.
10.
把握关键要素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校的第一要务。如何从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要素入手,以人为本地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环境,全面构建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1.
在综合分析区域创新环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了区域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对200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区域创新环境进行定量分析并得出创新环境得分,揭示东部及中西部地区各自优劣所在,从公共因子的角度对地区间创新环境的差异进行研究和解析,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提升区域创新环境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The dynamic evalua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TOPSIS helps to evaluate the development, overall level and changes of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environment in an objective and comprehensive way. Regional innovation environm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the dynamic evaluation method based on TOPSIS is used to evaluate and compare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environment of 29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overall,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environment level in the eastern region is stronger and more stable than that in the northeast,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Representative regional innovation centers have been formed in various regions, especially in the northeast,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相似文献   

13.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及面临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云南省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实现创新驱动至关重要。以《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为基础,依据各具体评价指标,从排名和指标值两个维度,对2008-2013年云南省区域创新能力进行纵向比较,同时将云南省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其他省份进行横向比较。结果显示:云南省总体上创新能力不仅比较差,而且呈逐年下滑态势。故认为创新主体能力不强、创新要素配置较低、创新环境有待加强等三方面是制约云南区域创新能力较弱的原因。据此,应从政府、产业、企业三个层面寻求突破,以提升云南省的区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营造良好的理论创新的客观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创新与理论创造主体所处的社会客观环境有着密切联系。探讨影响理论创新的客观要素,自觉营造有利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理论春天,对于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当前,形成鼓励创新的社会评价标准,加强鼓励创新的制度建设,确立鼓励创新的体制、机制,对于良好的理论创新的客观环境的营造尤为紧迫。  相似文献   

15.
从微观环境入手,以资源相似性和市场共通性为主导,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竞争对手的态势,研究地域环境范畴内快速消费品企业竞争对手识别的模型。参考一线营销人员的市场调研情况,以两个指标就挖掘出了较为满意的竞争对手识别模型。  相似文献   

16.
利用滞后1期的两阶段网络DEA乘法模型,采用我国30个省份5年的科技统计数据对我国区域创新网络系统效率进行了测度,同时将创新网络结构变量作为影响区域创新网络系统技术效率的解释变量展开研究,使用DEA-Tobit模型考察分析了创新网络结构与创新基础设施两方面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区域两阶段知识创新整体效率均较低,整体效率较低主要是由于第二阶段的知识转化技术效率低下造成的;网络结构中网络开放性和网络规模对于区域创新效率具有一定作用,网络密度与网络结构洞的影响效应不明显;创新环境对区域创新绩效则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目前,企业在我国区域产学研创新活动中起到了主导作用,高校与研究院所的作用则远远不足。为提升我国区域创新绩效,我国各区域应在充分发挥企业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作用的同时,大力提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知识转化率,发挥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知识溢出效应;也应注重提高地区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加强区域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并注意R&D经费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管理机制创新、重视人才培养几个方面论述了如何进行网络环境与办公管理创新,并指出只有管理观念的创新,才能带动管理机制和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科学的本质在于创新。立足科学研究的角度,以科学的哲学原理分析为基点,就科学创新中科学理论和实际工程之间的某些影响要素进行研究,指出若要实现正确的科学创新,必须密切注意并抓住、抓好四大关键因素,即要善于抓取主要矛盾,建立正确的理论模型,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用科学实践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