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文明:文明的超越》(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年3月第1版)一书由卢风等撰著,系对其前著《生态文明新论》全面完善的最新成果。全书以生态文明范畴的话语辨析、生态文明理论的内涵探讨、生态文明实践的推进构想为核心内容,以对现代性文明的反思与超越为理论洞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为现实主题,为读者廓清了全局性的生态文明理论概貌,对于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的丰富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总览全书,该书有三方面特质值得读者关注。  相似文献   

2.
西方的现代性理论分为辩护性的现代性理论和现代性批判理论,因为现代性本身具有肯定和否定的两重性。现代性为人类提供了文明成就,也带来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我国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是在现代性境域中得以可能的,现代性是我国传统社会现代转型的重要条件。我国与现代性是批判地相遇的,并且与现代性始终处于批判关系中。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属于现代性问题范畴。我们应当以作为现代性批判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挥社会主义的现代性批判功能,促成对现代性的世界历史性批判,把我国社会发展和世界历史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3.
资本主义通过市场经济创造了近代文明,资本主义文明是由资本逻辑造就的文明,是极少数金钱巨鳄、资本新贵统治世界的文明,是靠垄断称霸世界的文明,是绝大多数人陷入贫困阶层的文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其提高了财富的增长速度及人类对财富的控制能力,建构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市场文明,倡导共同富裕。由此,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发挥市场经济的效率优势,成为创新和培育人类新文明的基本方略和路径。  相似文献   

4.
当下国外研究领域中较受关注的两种生态文明观分别是以福斯特为代表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以克莱顿为代表的有机马克思主义,它们皆以生态文明关怀为价值旨趣而存在共性,但因其理论批判武器不同,对危机根源分析的侧重点以及解决危机的措施又存在不同。生态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的"物质变换"论作为思想根基,将生态危机根源指向资本主义制度并主张生态社会主义;有机马克思主义立足于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将生态危机根源指向现代性并主张建构为了共同福祉的有机共同体。两者凭借各自的研究路径所进行的理论尝试对于拓展马克思的生态视野具有时代意义,特别是有机马克思主义致力于对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勇气以及积极建构新的生态文明家园的努力,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理论参照和现实借鉴,也为我国民族地区的生态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思路方案。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第一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中提出的新的概念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对邓小平关于“两个文明”理论的创新 ,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理论的新认识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理论的新发展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深化了我们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生态社会主义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社会主义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出发,提出了一系列诸如"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拯救地球"、经济发展速度应在自然环境承受的范围之内适度增长和理性增长、倡导"小即美"的消费方式、警惕生态殖民主义等理论观点,对中国方兴未艾的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在理论构建、观念转变及实践抉择上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倡导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现在要将“两个文明两手抓”转变为“三个文明一起抓”。高等院校一直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如何加强高校的政治文明建设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赵朴初积极倡导人间佛教思想,为佛教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探索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通过心灵转化这一潜在的核心概念,赵朴初较好地解决了佛教神圣性的世俗化与佛教在社会主义文化中的自我认同问题,从而将佛教文明与社会主义文明紧密联系,且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对于佛教的当代实践和未来发展而言,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仍然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着力点,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明确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采取有力措施在实践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是在西方现代性陷入困境的情况下开始自己的现代性追求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批判和超越西方现代性的产物,但以苏联模式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末遭遇危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批判超越西方现代性、吸取传统社会主义教训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现代性理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国现代化建设逐渐彰显出中国现代性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当全球化浪潮裹挟着现代性席卷世界每一个角落时,20世纪以来中国的历史也是在这一语境中回应西方的挑战并寻求构建中国现代性文明的进程.现代性带来了价值观的积极变革,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价值观在价值和意义的迷失中出现了多元化倾向.中共十七大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列入当前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首项议程,也为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明确了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理论基石和核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导向,正是对价值观出现的问题进行价值引导的过程与结果,也是时代提出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12.
冯显婷 《南都学坛》2020,40(1):108-114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超越,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出发点。作为世界社会主义最新发展阶段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方面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另一方面在新时代背景下以新视野和新角度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内容和实践基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条迥异于资本主义道路的现代化路径,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也为民族独立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从而成为人类社会走向文明新形态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3.
荀春荣 《中华魂》2014,(15):26-27
近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渐渐产生了几点想法,很不成熟,未必正确,现在不揣冒昧,把它们写出来,以就正于同志们。 一、核心价值观的“魂”。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一段中说:“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的3个“倡导”、12个词、24个字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新的概括,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简明扼要,便于记忆,便于阐发,便于传播,深受广大群众的拥护。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现。”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中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特别是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魂”,即内核的内核。我们知道,价值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意义和效用的主观判断,是一种观念,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就个人来说,价值观是同他的世界观、人生观相联系的;就一个国家和社会来说,其价值观是同其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和社会性质有直接关系的。离开了马克思主义这个灵魂,离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个核心价值观也就很难说是社会主义的了。  相似文献   

14.
构建和谐社会,始终足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和不懈追求,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一个理论创新和重大举措.实践证明,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文明,走法制化道路.本文主要分析了法制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几个主要特征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进一步探析出和谐社会和法制文明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关系.只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加强法制文明,在创造法制文明国度的理念下,倡导和谐社会,美满的和谐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5.
论社会文明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并做出了重大决定。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和建设标志着社会文明建设已进入全方位实施的新阶段。社会文明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四者相互交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现今探讨社会文明的内涵、特征;社会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辩证关系;社会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是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从总体上看,当下生态文明研究成果存在着"三个薄弱":生态文明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比较薄弱;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基础理论研究比较薄弱;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方向性、战略性研究比较薄弱。而"伪生态文明论"、"半生态文明论"的研究成果不少,主要表现为"五化":第一,西化。一些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全盘移植和照搬西方理论与方法研究生态文明;另一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紧密,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升华和创新,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行不悖。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积累和沉淀。民族精神的弘扬要以民族文化为载体,民族精神的培育要以先进的文化作支撑。  相似文献   

18.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在其历史进程中致力于历史性、批判性、能动性建构全球文明。建构全球文明是人类现代化发展这一时代逻辑的内在规定,不仅体现出“一体化的世界”这一时代境遇,而且致力于应对全球性危机的时代挑战。全球文明的实践逻辑在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不同文明之间和而不同,推动文明共同发展;倡导不同文明之间对话交流,实现文明和谐发展;全球文明的理论逻辑蕴含着一种新的理论范式和理论路径,本质上就在于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和顺应文明的全球性;全球文明的价值逻辑不仅在于培育和生成关照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思想意识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而且重点还在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9.
文化与其现实适应性是一个历史话题.其中,文化与法治的关系就是重要个案.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和阐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仅紧扣社会现实与时代发展的脉搏,而且高度指明了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方向.在如何坚持中国特色道路中,正确处理文化和法治的关系需要明确化,对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依法治国关系进行辨析,正是解读习近平总书记核心指导思想的路径之一,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在社会变革时期具有更加突出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更加成熟定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实现美丽中国的伟大实践.从纵向和横向双重视角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以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为理论基石,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为文化积淀,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思想为理论传承,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批判理论为理论镜鉴.深入研究并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理论逻辑,对于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理论基础,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