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朱熹<诗集传>作为<诗经)研究的第三个里程碑和"诗经宋学"集大成的权威之作,全书训诂涉及的内容广泛,所用术语规范,体例谨严统一,表现出了鲜明的特色:注重义理,融义理与训诂之中;吸收汉学,打破汉宋界限;融汇前人,大胆质疑,多有创见.<诗集传>在训诂学和训诂学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朱熹继承前人并发展了因声求义、据境求义、据形索义、稽考旧注法等训诂方法;金石证古法在朱氏那里得到了创造性的运用;据义理通训诂法则乃朱氏所独创,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对当今训诂学的发展也颇具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在训诂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原因就在于段氏在训诂研究中建立和遵循了动态性原则、体系性原则和形音义互求的原则。在这些原则指导下,他采用了适合汉语特点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主要有:以形体为依据,推许书每字之本义;以本义为核心,求词义引申之轨迹;以语音为枢纽,讨语义发展之源流;以经传为依据,辨语言实际之应用。  相似文献   

4.
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在他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中,包含有不少合理因素。他注意把这些思想运用于教育实践,加上四十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使他的教育哲学具有诸多合理因素,诸如主张熟读精思、虚心静虑;提倡启发式;主张循序渐进;倡行读书穷理与躬行践履并重;践行博学基础上的分析类推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吸取的  相似文献   

5.
朱熹以"天理"为形上架构,构筑"太极、理、气、阴阳"宇宙系统、深化完善"理本体论"思想,视其为万物生化的本根和伦理价值的本源,使之获得诠释本体的地位。在诠释方法上,贯彻理一分殊的"以理演申法"和兼治汉宋的"训诂解义法":前者确保诠释原则及意义的整体性,开显儒学的思辨内涵和形上意蕴;后者融贯汉唐训诂释辞、以文解意释义法,延续传统经学。理学诠释学立足儒家经典,坚持哲学诠释和文本释义双重路向;承继了传统训诂释义的经学宗旨、赋予儒学哲理化,将儒学提高至新高度。理学的兴发,汉、宋之学的互动及经典诠释的与时偕行,皆与理学诠释学致思路向密不可分。其本体与方法相即互融的特点,可资助益于当前西方诠释学之新生。  相似文献   

6.
朱熹在发展和完善理学体系的过程中 ,于家庭教育颇为重视 ,既有较多论述 ,又着力实践 ,编写出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儿童行为守则《童蒙须知》 ,尽心于子孙的具体教育 ,尤对长子朱塾费力最多。其家教主张和实践活动体现出一些宝贵的原则和精神 ,特别是贯彻了人伦为本的教育思想 ,在当时和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亦可为今日之家庭教育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哲学史上 ,朱熹的“天理”、“太极”等范畴是独具一格的。然而 ,天理毕竟是宇宙本体论 ,如何落到心性之中呢 ?心性修养的功夫又何以可能呢 ?这是朱熹必须回答的课题。通过对朱熹心性动静思想的梳理 ,可以勾画朱熹思想从天理到心性到修养功夫的轨迹 ,从而吸取锤炼理论思维能力的有益资源  相似文献   

8.
9.
唐玄宗不仅是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同时也致力于国学典籍的研读。玄宗亲笔注《孝经》,不仅推动了儒家文化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传统训诂学的学术进程。通过对唐玄宗训诂用语整理和分析,归纳出玄宗注《孝经》的训诂特点,以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唐朝的训诂风貌。  相似文献   

10.
论训诂与判断句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训诂是以扫除文献语言障碍为实用目的的工具性工具,功能为“用语言解释语言”,它与判断句的主要功能有相通之处,因此判断句式经常被用来表述训诂内容。训诂只使用典型的肯定判断句。判断句式不是训诂术语  相似文献   

11.
朱熹"敬论"既继承了程颐主敬说,而又有全面的理论整合及发挥,是其整个理学思想的重要一环.朱熹由其"心是做功夫处"的心论立场出发,极力反对在心的操舍存亡的功夫论问题上预设"另有心之本体"的前提,与此相应,其主敬功夫也就不是道德本心的直接发动,而是对心的知觉意识等各种功能的控制调整,其云"敬只是此心自做主宰处"、"以敬为主而心自存"、"将个敬字收敛个身心"、都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然朱熹主敬自有一套理路,其核心关怀在于如何解决现实人心的障蔽问题,未尝不是儒学功夫论的一种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2.
论朱熹诗     
针对过分拔高和贬低朱熹诗歌成就的两种错误倾向,本文对朱熹诗歌的概况、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重新作了考察,指出朱熹诗与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刘克庄等大家相比,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尚有一定距离.但朱熹在诗歌创作方面确已取得相当的成就,他在南宋诗坛的地位是不容抹杀的.  相似文献   

13.
建立于书院教育基础之上的朱熹教育思想十分丰富.这一教育思想与宋代理学家的哲学有密切的关系,反映在朱熹教育思想实践中,表现为朱熹主张以“形而下”的“格物致知”方法为指导,通过《小学》《大学》的学习,达到“为己成物”目的的初、中等教育;以“形而上”的“大而化之”的理想指向为鹄的,通过《中庸》的学习,达到“明诚两进”为目的的圣学(高等)教育.对朱熹《中庸章句》中呈现的理想色彩浓重的圣学教育思想,无论是文本的解读,还是意义的发掘,似乎长期被人忽视.探讨和研究从而揭示出朱熹的以“达贤成圣”为目的的这一元教育思想,不仅具有重要的认识意义、理论意义,甚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心在朱熹思想中作为理与气的结合物,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它一身兼二任,一方 面是认知主体,能知觉、思虑营为;另一方面作为道德本体,承担着人的道德任务。儒家注 重人生问题,以培养理想人格为己任,心与理一就是朱熹为世人构设的一个崇高的道德理想 境界。而要达到这一理想境界,就离不开心的作用,心需要同时并用向外和向内两种修养功 夫,才能实现内外合一,心理合一,回归天理。这正是朱熹人生哲学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5.
朱熹继承发展了孟子的是非观,明确地把孟子的"是非"确定为"事之是非",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实践的是非,并提出检验事之是非的标准是"理"。在是非观上,中西哲学形成鲜明对比:西方哲学讲的是理论的是非,中国哲学讲的是实践的是非。  相似文献   

16.
朱熹声称平生最不喜作文,却是南宋一代文章大家.其奏疏之作,往往有高屋建瓴的气势,行文简易而意气凛然,不动声色而林茂深严,使人难于辩驳.其序跋之类条分缕析,无褊躁激切之论,无艰涩炫目之辞,清明峻洁之中,自有雍容俯仰之态.其书、记之作,落尽英华而返璞归真,将俊健奇伟出之于条畅洞达,语简意闲,神定气和,充分展现出朱熹冲夷和穆的宗师气象.  相似文献   

17.
朱子对佛教的超越体现在:不仅热爱生活,更要认真应对生活;由佛教“本心”的立场转换到理学“本天”的立场;由禅门的“理障”上升到理学的把物理与虚灵结合起来;承认“情”的积极性价值,提出“四端说”;最终由佛学的“豁然顿悟”上升到理学的“豁然贯通”.朱子的哲学触及佛教的灵魂深处,的确称得上构成中国思想史上放射出异彩的“深造自得之学”.  相似文献   

18.
朱熹为了使人得到“气象近道”的人格境界,对中国古代“人文化成”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扩展.朱熹继承了先秦以来的儒家“诗、乐、艺”教思想和道家山水育人观念,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出了富有创见的审美教育的方法论.具体表现为:“学”“践”“养”“化”“熏”等五个方面,形成了具有完整性和互动性的中国古代化育体系,丰富了中国古代审美教育理论,对今天的审美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土地改革是贯穿中国历史中的一根红线.朱熹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开展了反映自己思想的土地改革,主要体现在"正经界而制民之产"和"改井田以革除旧弊"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韩愈是朱熹所推崇的"五君子"之一,朱熹在思想、文学等方面对韩愈多有接受。在思想方面,朱熹对韩愈的"道统观"、"心性论"、"师道"都做出不同程度的接受;在文学方面,朱熹对韩愈的接受则更多,特别对韩愈古文创作做出了充分肯定;对于韩愈的人品,朱熹是较多地予以否定和指责的。我们可以从朱熹对韩愈各方面的不同接受中认识到朱熹的双重身份与双重成就,即朱熹是一位具有理学家身份的文学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