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软实力是与国家软实力相类比、并将其应用于区域竞争与发展研究而产生的,其理论基础是国家软实力理论和区域竞争力理论;区域软实力理论框架体系一般包括如下内容:概念及内涵,与综合实力和硬实力的关系,表现形式、来源及其功能,主要构成要素及其系统结构,衡量指标以及测度方法,提升路径,等等;围绕这些理论问题,在分析评述国内外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国家软实力、区域竞争力、区域经济、系统学、科学发展观等理论进行阐释,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软实力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2.
刘华 《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2):32-36
通过对物流服务软实力的内涵的界定,从已有理论中找到物流服务软实力的评价依据,然后建立物流服务软实力的评价体系及建立综合评价模型,最后是对一家典型物流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服务质量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3.
普通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阅读水平不高,不能在短时间内有效地进行英语文章阅读,有些学生因为阅读理解题而没通过大学英语四级或大学英语六级。为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文章尝试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理论进行指导大学英语阅读理解教学,从而得到了一些教学启示。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软实力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新世纪,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提高文化软实力有着迫切而深远的重大意义。要发挥中国文化软实力,就要有效整合和开发中国丰富的文化软实力资源,就需要对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资源进行调查、统计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挖掘有吸引力、影响力、仿效力的文化软实力资源,有的放矢地制定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政策和战略。在建立文化软实力综合评价和分析模型时,需要同时兼顾指标筛选的原则、确立指标权重的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等。在此基础之上,建立起文化软实力综合评价体系的理论模型,将文化软实力分为文化凝聚力、文化吸引力、文化创新力、文化整合力和文化辐射力等五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软实力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教授提出的。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需要理清软实力理论发展的过程,明确其理论形成和发展的主要阶段。按照约瑟夫.奈的观点,软实力是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的吸引力。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但要依靠经济和军事等硬实力还要依靠文化的吸引力、政治价值观的感召力和外交政策的影响力等表现出来。软实力理论的提出最初是为维护美国的霸权,但该理论的提出也克服了过于依赖物质权力来界定国家权力的片面性,也为其他国家软实力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同时,软实力理论由于过于宽泛,没有明确的衡量标准;难以分清软实力和硬实力的相互关系;具有内部矛盾性等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韩国知名政治学者李根在借鉴、吸收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和罗伯特·普特南的“双层博弈”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新的软实力分析框架,对“软实力”概念进行了自己的定义与分类。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五类软实力策略,以及所谓“软实力协同效应和软实力两难困境”概念,又在聚焦软实力政策价值的前提下运用他的软实力理论框架对诸多现实案例进行了分析,构建了软资源、软实力、软实力政策目标间的逻辑联系,并为非主导国家研究和发展软实力提供了新的视角。虽然其理论对中国学者拓展文化软实力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其对于软实力的概念界定、理论阐述、案例分析等存在前后矛盾、认识局限、观点偏颇等问题,中国学者应该辩证看待。 相似文献
7.
张晓松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28(1):62-64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体系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应采用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多元评价体系,包括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评价、网络教学评价以及学习档案等形成性评价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自主学习能力、学习策略、相互交流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价,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与学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8.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54-62
大遗址是综合体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现时重要物化载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战略资源。大遗址系统是大遗址保护的对象,由大遗址本体系统、大遗址保护系统和大遗址人地关系系统构成;大遗址保护理论包括价值论、文化记忆论等基础理论和针对大遗址调查、评估、规划设计等的专题理论;大遗址保护方法包括基础理论探讨方法、空间技术分析方法等基础研究方法和针对价值评估、规划设计等的专题研究方法;大遗址保护研究的核心是大遗址系统及大遗址本体系统、大遗址保护系统、大遗址人地关系系统和各个子系统的相关内容体系。构建符合国情的大遗址保护理论方法与研究框架体系,有助于推进我国大遗址保护研究与实践的科学化和系统化,为我国大遗址保护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大学文化软实力建设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楠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141-143
从软实力的概念出发,分析了大学文化软实力概念,探讨了当前我国大学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意义,并针对我国大学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提升大学文化软实力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0.
陈俊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38-140,143
大学英语教学评估模式的改革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评估模式仍然以传统的、单一的终结性评价为主。本研究以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以"多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和多元评价方式"为主的大学英语教学多元化评价体系,以适应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大学英语测试是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教师获取教学信息、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的有效手段。然而,现行的大学英语测试体系却无法充分满足大学英语的教学要求。以复杂理论为指导, 从测试的效度、反拨作用和成绩的评定标准对现行的大学英语测试体系进行研究,并从三方面提出了对其改进的思路:注重测试的整体性、把握测试的动态性、推动成绩评定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13.
"软实力"概念的提出和相关研究的发展,为我们分析种类不同的主体在发展过程中和竞争过程中依赖的实力和实力资源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和分析框架。在回顾相关研究情况的基础上,对这一框架的建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功能异化,评价的激励改进和导向功能得不到发挥是高校绩效评价制度受到人们批判和诘难的根本原因。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的改革,应以激励作为绩效评价的主要价值取向,构建评价与激励相结合的绩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互"联网+教育"时代的来临,混合式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和认可,但如何把面对面教学与在线教学进行有效融合是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探究社区理论框架自1999年提出后,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导向的教学理论模型,现已被广泛用来指导混合式教学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以该理论框架为指导,根据其构成要素社会存在、教学存在和认知存在对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进行设计,培养学生英语应用与合作学习能力,探索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的实践有效策略,以期获得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社会文化理论与语用习得理论框架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玲琍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3):124-128
基于社会文化理论在二语习得以及语用习得领域的研究状况,从中找出社会文化理论与语用习得的契合点,进而尝试建立一个理论模式,以便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得到有效应用。该模式包括三个模块:语用习得的活动理念、语用习得的活动形式和语用习得的内化。 相似文献
17.
刘道玉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2(4):1-7
我国到2020年要建成创新型的国家,创新型的大学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构建包括创造教学模式在内的大学创新体系,是建设我国世界一流水平大学的根本之道.大学创新体系的构建,必须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其设计应是由一个核心、三个要素和一个短板组成的完整体系.在这个体系里,一个核心是指受过良好教育和卓有成就的学术带头人率领的一批科学家;三个要素是指创造性的教学,原创性的科学研究,为社会长远服务的目标;一个短板是指大学本科教学.它们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这个体系具有新颖性、普遍性和可操作性,值得进行改革试验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王建华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101-108
转型是当代大学深化改革的必然结果。关于大学转型的分析有三个基本的维度,即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行动。将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行动三维度综合起来可以构成一个关于大学转型的一般性的解释框架。在此框架之下,一方面大学转型的理想、理论与知识,知识、行动与实践之间存在着内在一致性;另一方面大学转型中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行动间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与冲突。总体上,大学转型既是一个从理想到理论,从理论到知识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从知识到行动,从行动到实践的改革过程,更是一个从理想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从知识到行动的社会过程。 相似文献
19.
在对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知识属性进行论述的基础上,基于对大学知识和知识类型的认识,提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能力载体,进而构建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和评价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李慧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26-29,55
对腐败进行深入探究,把握腐败滋生的根源,是反腐败理论研究的前提。对公权力进行道德约束,通过法治反腐、权利反腐、民主反腐等途径防止和约束公权力滥用,构建起反腐败理论的框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