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逻辑转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逐步在当代中国学术中成为显学 ,并直接影响着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当“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出场”成为一个流行学术口号时 ,我们是否应该审理一下“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其中的位置呢 ?答案是确定的 ,因为学术界已有人这样做了。① 本文的基本目标即是把这个问题推向深入 ,但与先前各种做法不同的是 ,本文不是对既定事实作简单描述 ,而是试图通过把握中国学者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思维方式变迁 ,从而阐明这个子论域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潜在价值和影响 ,并进而对其当前…  相似文献   

2.
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当代股评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评是分析评论股市走势及其成因的议论性文章,是伴随着股市而生的一种实用性文体。作为股市的衍生物,股评身上的“铜臭味”是不言而喻的;股市及其分析理论是西方引入的,股评身上的“洋味”也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如果我们肯穿越印象化的表层,对股评及其写作作一番深层次的、整体性和比较性的考察,我们就会惊奇地看到在中国当代股评及其写作活动里,跳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脉搏,弥漫着古老东方哲学与艺术的芬芳。在文化层面上透视中国当代股评写作和在中国当代股评写作中透视中国的文化传统,这是本文作者力图运用的双重视角。  相似文献   

3.
陈海燕  张启智 《理论界》2008,(7):128-129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史中,女性文学始终占据着一个非常特殊的位置,并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潮流,曾涌现出众多优秀的女性文学作家及作品。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在女性文学逐渐走向蓬勃之时,女性作家群体中却突然产生了一股“异流”,一部分自诩“前卫”、“先锋”的女性作家们在其作品中充斥着性欲望、性描摹等内容。她们对于女性身体的过度关注及对性体验的细致描绘,又体现出她们在创作中心理的庸俗的逢迎情绪,从而使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创作走入误区。其实,这些作品已经不是真正的“女性文学”,她们在创作的发轫阶段就迷失了自我,从根本上背离了女性文学展示女性自我价值的要素。  相似文献   

4.
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引进、吸收与话语建构是当代中国文论话语建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文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译介与研究主要历经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界开始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进行批判性引进;20世纪90年代,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处于从文艺社会学到文化研究的转变;21世纪以来,学界开始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展开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5.
现代意义上的古典文学研究始于20世纪初,以周作人、闻一多等为代表的众多学者从中国文学的源头和经典取材,用西方民俗学的观念和方法重读古代经典.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民俗学在学术、学理和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均表现出对本土文学研究和文艺批评的适用性.90年代末至今,结合民俗学方法的古代小说研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本文认为,文学和民俗学的研究领域不能截然分开,民俗文化的琐细方面构成了一个民族的自身生活,透过习俗可以到达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把作家和作品放在民众的生活经验和民俗文化层面上观察,从而达到对文学的主体--人的精神源泉的一般把握,这样我们的研究将更有作为.  相似文献   

6.
在探讨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前景时,“中西文化碰撞中的当代中国美学”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为此,我刊与中华全国美学学会青年学术委员会共同组织了下面一组笔谈,以期引起广大美学工作者的注意和兴趣。  相似文献   

7.
中国村落研究的东西方对话——评王铭铭《社区的历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王铭铭《社区的历程——溪村汉人家族的个案研究》一书对溪村传统家族的描述缺乏创新,对溪村历史的发展存在误读,而在此基础上与西方理论的对话也大多没有意义;该书对溪村传统复兴的解说则颇有价值。作者指出,当代中国急需与西方展开学术对话,但这种对话必须在创新的基础上和学术规范的前提下进行  相似文献   

8.
袁玉立 《云梦学刊》2006,27(4):16-17
有意识地开展并推动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是我国学术界的一件重要活动。这对于探寻当代中国学术界的有价值的“问题”,有着深远的意义,对于推动学术进步,进而推动全社会的进步,更有着不寻常的意义。但是,要建立并推动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这门学科,我们首先面临的是中国当代学术史自身的问题,即你凭什么去探寻(或许也能解决)中国当代学术活动中的“热点”、“脉络”或是有“价值”的“问题”。在这里,对象表现的“标靶”问题和主体要探寻(解决)的“手段”问题,虽有同一性,但是更有区别。我们的手段会具有或会发生什么样的问题,或者说什么才是当…  相似文献   

9.
杨年保 《云梦学刊》2014,(2):129-129
由方铭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分“先秦秦汉卷”、“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卷”、“辽宋夏金元卷”、“明清卷”)于2013年12月由长春出版社出版,该书试图构建一个以中国固有文学观念为指导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体系.发掘民族传统文学的人文诉求和发展脉络及价值。该书论述务求简洁,不作过度分析,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力求不遗漏任何重要知识点,凡是文学史上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流派,都有准确而简洁的解释。对于作家、作品、流派的评价,既强调有独立的见解,同时又尽量简明罗列重要的有价值的学术观点。语言简洁、朴素。  相似文献   

10.
[主持人语]研究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对当代中国文论建设有何意义?通过对其历史脉络的把握和对流派影响的深入研究会对我们有何启发?这些思潮进入中国后有怎样的文化过滤和文化移植?这种文化的理论旅行在新世纪中国文论转型中有怎样的意义?这些都是必须弄清楚的.在我看来,研究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的关键在于,在研究各种西学"主义"时,力求弄清其思想文化"语境",追问这些问题是怎么来的;它们仅仅是西方的问题还是人类的共同问题?是国家民族的本土问题还是全球性的问题?是现代性文论问题还是后现代性文论问题?这些问题的深入探索,将有助于新世纪中国文论批评的借鉴和自我反思,并对我们的文化理论策略和文学理论价值维度的确定有着积极的意义.为此,主持人特组织了部分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以期引起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当前,对20世纪文学的思考仍然是学界所关注的焦点。尤其引起我深 思的是中国20世纪后半叶,即建国以来这段文学历史的命运走向,即在目前所流行的史学研 究框架中,当代文学史不能解决的重大问题是什么?当代文学史讨论翻来覆去乏善可陈的原 因何在?坦率地说,我对中国文学的研究现状,特别是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格局感到非常悲观 。现在很走红的一批研究者只是把西方后现代理论一知半解地移植过来,简单地作为中国后 现代派研究方法介入到文学史写作中。而在我看来,这种自80年代以后用西方后现代主义理 论来梳理中国八九十年代文学的治史方式,与老化了的治史思维实际是一脉相承的。我深感 在这种貌似很新的“操作”手段背后,隐藏的是低水平的学术重复。面对纷纭复杂的文学现象,我们究竟该采取怎样的心态与方法来梳理文学史?改变思想方 式的根本,我想是应该先审视一下当前文学史研究的三种格局:一是对文学史上的作家作品 重新排列座次。这种研究方式一度在学界非常流行,而在我看来这种学术风气对研究生的培 养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二是以“空白论”来回避历史。比如对待“文革”文学,不少研究 者就采用把该段历史淘汰出局,抹掉它在文学史上任何痕迹的粗暴态度。三是把过去在文学 史上因政治等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一"当代中国学术重建"作为命题,若置于当下语境,会令智者侧重于"东西方关系"路径,去议论如何为当代学术建设注入"中国意识"(诸如用汉语即"中国话"来讲"中国经验""中国问题"),而切忌大陆学界持续沦为西方思潮的跑马场。这诚然是切中时弊的警世语。晚近三十年来(自20世纪80年代始),伴随新时期对外开放,被挡在国门外甚久的西学曾像海水倒灌。这大概是继清末洋务运动以降第三次"西学东渐"大潮。这次大潮对于经历"思想解放"的大陆学界突破极左禁区、拓宽学识视野,无疑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3.
论王国维的伟大学术成就对当代世界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高度评价王国维于20世纪初首倡“世界学术”的宏伟前景,又从学术根柢、学术视野和学术成就等角度论证王国维本人已达“世界学术”的高度;指出王国维所继承和发展的意境说理论是世界上唯一的以中为主、三美(中国、印度、西方美学)皆具的美学理论体系,取得领先的学术地位,并也适用于西方文艺名著的评论和研究;王国维的论著运用了中西所有的研究和写作的方法,不仅与其划时代巨著之平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且其本身也有独立的学术价值,具有典范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立足中国大陆诗歌发展史,主要研究了当代政治抒情诗的两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发生在1960年前后,潮头诗人为郭小川;而文革期间知青诗人和“作家”诗人创作的最具思想价值和美好精神的作品,则显示了诗美的永恒。第二次浪潮发生在1980年前后,艾青创作道路的轨迹,告诉我们当代政治抒情诗模式的终结;另一类具有现代意识、审美感十分鲜明的“有意味的”政治抒情诗闪耀着人道的理性光辉,表现出现代人对宇宙真善美的追求,成为80年代最为耀眼的一道霞光  相似文献   

15.
当代伦理精神的生态合理性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认为 ,2 0世纪西方伦理学确证价值合理性的“伦理学方法”经历了由西季威克所揭示的“自我本位”到以韦伯为代表的“关系本位”的理论推进 ,至 2 0世纪 80年代 ,麦金太尔提出“何种合理性”的著名难题 ,于是 ,如何建构伦理精神的理论合理性和实践合理性 ,便成为当代伦理学尤其是当代中国伦理学的前沿性课题。 2 0世纪 60年代以后的生态觉悟 ,并不只是技术文明的觉悟 ,而是整个人类文明的觉悟 ,它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方法论基础。生态合理性应当成为当代“伦理学方法”的新理念。有机性与内在关联原则、整体性原则、共生互动与自我生长原则、具体性原则 ,构成生态合理性的价值原理。反文化帝国主义与价值霸权主义是生态合理性方法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6.
姚彬彬 《云梦学刊》2014,(6):159-160
任职于台湾“国史馆”的侯坤宏对现当代中国两岸的佛教史素有研究,他所编撰的《浩劫与重生——1949年以来的大陆佛教》(台湾妙心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是研究中国大陆当代佛教史的第一本专著,台湾学者对该书评价颇高,认为“此书的正式出版,将会很快地在海峡两岸的当代佛教学者群之中,带来一定程度的诠释冲击和相对深远的学术影响。”  相似文献   

17.
赵泉民  井世洁 《文史哲》2005,15(6):70-76
20世纪初西方合作经济理念与当时以互助进化为核心的社会思想相交融,开始了其在中国的早期本土化用现代性的汉语资源表述西方的合作理念,借助初步中国化的“主义”话语来论证合作制度对中国社会的正当性,视合作制度为中国经济改造的适当工具等。其旨趣在于促成一场社会化的合作运动,改善平民经济,建立合作自治社会。此种理念性因素奠定了政府在推动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但是,植根于西方“个人主义”土壤中的合作经济制度,不可能在笃信“集体主义”的中国社会得到很好的生长。合作社组织在20世纪中国的“异化”或多舛命运也足以证明这一点。  相似文献   

18.
走向文化研究的当代西方文学批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当代西方文化思潮更趋于多元化。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90年代渐趋兴盛的后殖民主义等各种理论相互影响,构织了一幅多元化的当代西方文化理论景观。当代西方文学批评已不再仅仅是单一的文本分析,它已经广泛地吸引了政治学、语言学、历史学、精神分析、社会学、哲学、人类学、历史学、艺术史等学科的理论成果,变成了一种文化的创造与再创造活动,其要害在于“对所有被视为自然的东西进行批判,从而表明被称为自然的东西实际上是历史和文化的营造”,其共同特征是跨学科性、批判性、以及策略性与诊断性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当代中国影视剧作品出现了魔幻现实主义倾向,不仅迎合了大众的心理需求,也完成了对常规喜剧影片创造手法的突破,使作品更具审美性、深刻性。研究这一现象对于研究中国后现代文化中影视作品的新特征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如何叙述中国当代文学史的问题 ,逐渐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和期待。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就是 :只有改变“简单中断”的观点 ,当代文学史写作中的“整体性”构架才能实现。文章以“创作方式”、“现代主义”两个条目的释文变化为例 ,提示了极“左”文艺思潮的产生有一个由渐变到突变的过程。因此 ,需要在“历史联系”中研究“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和整个当代文学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