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现代汉语中由名词性词语所构成的主谓短语与同位短语的区分的问题,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划分词语要坚持多重判断的标准,区分名词性词语应从短语组成成分的词序、词义和相互间的语法关系入手。第二部分具体从六个方面进行区分:(一)看短语前后两部分的词语是否属于同一范畴。主谓短语前后两部分的词语可以属于同一范畴,也可以分属不同范畴,同位短语则属于同一范畴。(二)看前后两部分所指的事物在外延上的关系。(三)看前后两部分的语法关系。同位短语前后两部分是复指同位关系,主谓短语则是主谓(陈述、说明、判断)关系。(四)结合语境来考虑。(五)看能否加上一定的语气语调,形成句子。主谓短语能而同位短语一般不能。(六)看在造句中是否可以省略其前后部分。同位短语可以省略任一部分,而主谓短语只能省略前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一个语言结构,在一定的语境中,由于一部分成分的省略,余存成分承担起整个结构的语法意义,余存成分的语法意义自然也要起相应的变化,其语义外延将扩展到它要顶替的原形结构整体语义的个延,这便使得余存成分被赋予以新的语义,这就造成余存成分的语义转移。  相似文献   

3.
古汉语一部分主谓结构可用“之”、“者”、“所”这三个不同的虚词以不同的方式偏正化,这些偏正化的结构可以用定语性质的指示代词“其”和结构助词“之”这两个鉴定字来确认.在语法意义上,主谓结构通过“之”、“者”、“所”偏正化了的结构意义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正确认识到古汉语虚词“之”、“者”、“所”使主谓结构偏正化的语法功能,对解决古汉语中与之相关的语法问题会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古汉语中的省略现象非常普遍,省略的使用率是很高的,可以说无文不省,无段不省。省略的内容也广泛全面,从句子的主要成分到辅助成分,几乎是无所不包。省略的形式亦多种多样。对于这种省略的普遍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启功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作过生动的描述:  相似文献   

5.
“以”和“为”在古汉语中的运用,由于两个词的结合形式不同,与前后相关成分组合情况不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语法功能和表达的意义也就有所差异.文章从实例出发,加以梳理,概括为四大类进行分析说明。同时,对某些不同见解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6.
在古汉语中,“意”“译”连用必须搭配其他成分(如介词“以”)才能组成谓词性短语。“以意译”的字面意思是“根据主观判断进行翻译”,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其含义随核心动词“译”的语义引申而发生变化:该短语中的“译”不仅可以表示翻译,还可以表示解释、猜测、演绎等。除了“以意译”,“意”“译”连用的短语还有“随意译”。总的来看,“意译”在古汉语中并未成词,“意”和“译”通常只构成线性关系,但不在同一个语法层面上。  相似文献   

7.
本文考察了“被”字短语的构成形式和构成成分的语法意义。“被”字和光杆动词直接结合的形式,是“被”字短语的基式。“被”字短语的扩展式是指那些在动词前后分别或同时出现其他符合要求的成分的语法形式。在动词前出现的成分在语义上虽然可以表现为具体的施事、工具、原因甚至是受事,但概括的说来,更主要地是表示“出现什么人、物或事件”。在动词后出现的成分,可以是动词的宾语,也可以是动词的补语。  相似文献   

8.
作为语篇衔接手段的省略,一般可以分成三种:语法省略,语境省略和语义省略。前两种省略,读者很容易根据语篇的上下文或语境补出省去的成分,进而释读语篇;而后者迥然不同,仅依赖于语篇的上下文和语境,读者很难做到透彻地理解语篇。在此种情况下。当棍据认知理论。  相似文献   

9.
通过变换分析,以部分形式特征为标准,“就 是”可以区分为两种句法结构形式:短语“就 是”和虚词“就是”。前者以“是”为语义中心,省略“就”句子仍然成立;后者以“就”为语义中心,省略“是”句子仍然成立。在此基础上,现有文献中“单用,表示同意”和“用在句末表示肯定”这两个义项应划归为短语“就 是”的语义内容,而非虚词“就是”的两个义项。虚词“就是”的形成机制,来源于短语“就 是”,为动词“是”在已含谓词性结构的句子中虚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对英汉语言中“省略”现象的辨析张婉婷,张菲关键词:语言学,汉语,英语,语法,省略早在1660年,AntoineAmauld和ClaudeLancelot①就注意到省略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他们认为,在不影响理解的前提下,一些话语可以省去不说。受...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实验探讨普通话儿童感知空宾结构与动词短语省略结构的归属问题,本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察:主动句与被动句的对比,并列句与嫁接小句的对比,状语恢复中的平行情景与不平行情景的对比。结果表明:受试儿童能够区分形式相似的空宾结构和动词短语结构。一是对于动词短语省略,如果先行句是被动结构,那么句子不合语法;而对于空宾结构,即使先行句是被动结构,句子也合语法。二是动词短语省略只能用于并列句,不能出现在嫁接小句中;而空宾结构在这两种句式中都可以。三是在状语恢复方面,儿童能够区分动词短语省略和空宾结构,在对动词短语省略解释时,必须进行状语恢复。  相似文献   

12.
语法衔接手段对语法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语法教学只是从词、短语、句子等角度来讲解 ,很少涉及篇章层次 ,因而对一些现象就不能加以解释。从篇章语言学的角度来看 ,衔接理论中语法衔接手段对语法教学具有独特作用 ,而省略和替代是两种主要的语法衔接手段  相似文献   

13.
“所”的基本用法是作指示代词、连词、数词和名词。 指示代词“所”在古汉语中有其特殊性。它和一般指示代词不同,本身不能单独使用,必须用在其他词或短语的前面,通常用在动词,介词或偏正短语的前面,组成名词短语(所字结构),才能体现指代的意义,充当句子的各种成分,主要充当主语、宾语,定语或判断句的谓语。有的语法书称这种“所”为结构助词。 “所”作指示代词有十二种用法: 1.通常用在动词的前面,组成名词短语,充当主语、谓语或宾语,用来指代人、事、物等,相当于“(所)……的(人、事情、东西)”等。  相似文献   

14.
在文言文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自字结构",也常常忽略它。它是指以第一人称代词"自"为标志,如果,这个"自"字在一个动作行为中既充当主语又充当宾语的时候,那么,省略后边的宾语成分而只保留前面的主语成分,如果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连续性动作行为,往往只保留第一个动作行为前的主语"自",整个结构呈动词性质,可以承担动词的一切语法功能。具体分为三大类,每种类型内部又有着不同的变化,其用法和意义也十分灵活。对于学生理解和学习文言文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古汉语中"者"的词性归属问题,一直是语法学界研究的热点.由这一热点延伸出来的便是"者"字结构中"者"的语法功能问题.由于"者"的词性归属尚未确定,有关其语法功能当然也存在争议.目前,学界对动词性成分后"者"的语法功能已经有了一致的看法,但对名词性成分后"者"的语法功能还存在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它是结构助词,有的学者认为它是语气助词.笔者认为名词性成分后的"者"既可作结构助词,又可作语气助词,要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焦点标记词"是"在现代汉语动词短语省略中的句法地位一直以来就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通过对现代汉语动词短语省略特征及其结构的分析,揭示现代汉语中的"是"不仅可以允准动词短语省略,而且能够允准大于动词短语的否定短语省略,其句法地位高于否定词和助动词。此外,焦点标记词"是"在受句法控制的同时,也受到语用的控制。  相似文献   

17.
传统语法一向都把主语、谓语、定语、状语等当作句子成分来对待的,比如50年代产生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以下简称《暂拟系统》)就有六大成分之说。 我们觉得,把它们统称之为“结构成分”比较符合汉语实际。“结构成分”既可用来表示短语中的成分,又可以用来表示合成词内的成分,扩展开来,是不是也可适用于复句,甚至句群内的结构单位呢?恐怕也未必不可以。比如吴启主、李裕德合著的《现代汉语“构件”语法》(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4月一版)就有主句、谓句、补句、衬句等等的称说。如果真能这样把各级语法单位的结构成分称谓统一起来,汉语各级结构单位  相似文献   

18.
“一身冷汗”短语中 ,“身”不属于量词 ,它从名词中游离出来 ,但还没有真正游向量词之列。“一身”也不是数量结构。“一身冷汗”类短语可以完成一般数量名短语不能完成的同义转换 ,在语法功能上 ,这一类短语具有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19.
在古代汉语语法教学中,“宾语前置”是作为一种特殊的词序现象而予以重视的。但什么是“宾语前置”,各类语法著作及古汉语教材却表述得含混不清,或者没有表述。这就为语法教学带来一些疑问和矛盾。 什么是“宾语前置”呢?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什么是“宾语”。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宾语:动词的一种连带成分……。”(74页)还是没有说清楚。这种“连带成份”,究竟指的是一种句子成分,还是一种动词与名词的语义关系呢?请看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讨论了古汉语中名词性成分作说明谓语的问题.研究表明,古汉语中名词性成分作说明谓语一是表示体貌特征,一是表示衣食住行.后者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结构上,名词单独作说明谓语的情况很少,而且有较强的限制条件.常见的是名词与名词、形容词或数词组成偏正短语,然后整体上充当说明谓语;而且,偏正短语很少单独作说明谓语,一般是两个以上并列作谓语.作说明谓语是名词性成分的正常语法功能之一,不能看作是活用为动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