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幽默放送     
《21世纪》2007,(2):44-45
卖扫帚的人和理发师一个卖扫帚的人去一家理发店修面,理发师向他买了一把扫帚,当理发师给他修完面后,问了一下扫帚的价钱。卖扫帚的人说“:两便士。”“不,不,”理发师说“,我只出一便士。如果你认为不够的话,可以把扫帚拿回去。”卖扫帚的人取回了扫帚,随后问修面要付多少钱。  相似文献   

2.
80年代未曾盛行各地的铁打帚,现在很少人问津。可是居住在豫西山区的巩义市康店乡裴峪村的徐爱勤,则利用仅有的2.5亩好地坚持种植达9年之久。其经验是:(1)采取小麦、铁扫帚轮作,科学管理双丰收。每年在收麦前一个月(南北小麦成熟因气候而有差异,故以麦熟为准)育铁扫帚苗,出苗后利用促控的方法到收麦前长20公分左右高。小麦成熟及时收割,收麦后即可项茬栽种铁扫帚每亩2500—3000  相似文献   

3.
白木 《淮海文汇》2005,(1):46-47
香港也曾是一个腐败成风的地方,而今已经变成一个“全球最廉洁的地方之一”在透明国际2004年11月公布的本年度全球政府清廉指数排行榜中,中国香港名列第14位,而在近年的排名中.中国香港一直在亚洲名列前茅。香港廉政公署就像一把铁扫帚,把肮脏——送进了历史的垃圾箱。  相似文献   

4.
茎秆像高梁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成一串串的,人在水稻下面美美地乘凉——这就是广为流传的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滨海县蔡桥镇大汛港村用稻草制作扫帚已有近10年的历史,扫帚制作的鼻祖当算74岁的项文霞老人。以往由于稻草在烧饭时“不经烧”,这里的人们索性就将稻草弃在田中,不往家运,但留在田中的稻草又不便于下季的种植,人们就放把火一烧了之。但项文霞老人总觉得烧了可惜,他琢磨,怎样才能让人们眼中的“废物”发挥作用。1995年秋天,他把家中扫帚的高梁苗与稻草  相似文献   

6.
三送身份证     
钱永广 《社区》2014,(15):60-60
一天上班的路上,我在地上发现了一张身份证,便弯腰捡起。5米开外的保洁员老大妈好像发现我拣到了什么“宝贝”,拖了个扫帚快步走了过来。“喔,身份证!”看到我沉思,老大妈手指着身份证问:“你认识这个人?”我说:“不认识,不过这上面的地址离我上班的单位不远。”  相似文献   

7.
唐代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期,大诗人频出,留下了无数千古不朽的诗篇。但就在唐代,也出现了不入流的被人不屑的“打油诗”。谁是打油诗的鼻祖?唐人张打油先生是也。比如,张打油先生写的咏雪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就是这样一首极为粗俗的诗,竟也流行了几千年。张打油先生还有一首咏雪诗呢,虽然没有前一首有名,但风格基本是一致的:“六出飞花下九霄,街头巷尾尽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铁锹的使铁锹。”正因为这样风格的诗是张打油先生首创,于是,后人也就以“打油诗”命之。想不…  相似文献   

8.
正读《傅雷家书》,我常有一种遗憾感:书中只有父亲傅雷写给儿子傅聪的信,却不见儿子傅聪写给父亲傅雷的。这本书成了"单行道",缺乏父子间感情的交流。细细一想,也就体谅了这种遗憾:傅雷致儿子的函件,保存在英国伦敦傅聪家中,当年红卫兵的"铁扫帚"无法扫到那里,这才得以传世。事出意外,后来竟从上海音乐学院传出消息:找到了一批傅  相似文献   

9.
听一位研究医疗保健的学者介绍,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三把扫帚”,专门负责人体各个部位的“大扫除”。 第一把是“物理扫帚”。主要是一些食物纤维,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等。它们像海绵和刷子一样,吸附和清除粘藏在肠壁上的废毒物质,并及时排出体外。 第二把是“化学扫帚”。主要是一些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C和类黄酮等。它们不仅有多种抗氧化特性,而且能阻止脂质的过氧化作用,可直接去除空气污染物的毒性。  相似文献   

10.
朱秀芝 《新少年》2014,(7):15-15
锦州市凌河区紫荆街道五里社区88岁军休老战土、当年的“小八路”、街道关心下一代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庭毕关注、关心、关爱社区随迁子女,在育英小学协助下自费创办校园“随迁子女之家”,自愿担任校外辅导员。他积极组织孩子们在课余时间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使随迁子女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健康快乐地成长。当年“小八路”,今日辅导员,受到人们的称赞与热捧。  相似文献   

11.
吸霸     
最后一节课的下课铃晌了。同学们背起书包走出教室。多多嬉皮笑脸地对小月说:“小月,咱俩一起回家……”“不行,”小月拿起扫帚,“今天我要做值日生呢。”“呀!”多多摸头叫道,“明天就轮到我了。”多多皱着眉朝外走,“我最讨厌做值日生……”  相似文献   

12.
以前,我在《专业户》上看到关于种植铁扫帚的信息,总不大相信。94年春天,孩子妈从涟水县保滩乡王渡村的娘家,移回十棵铁扫帚苗,栽在园子旁,结果成活了七棵,长得非常旺盛,好看,株形象宝塔,一米多高。秋天收割后,扎了十把条帚,剩下短小的枝,又扎成五个锅把子,除了家中留用的五个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随州市府河镇孔家畈村,近来来,开发传统的扫帚加工技术,形成了规模经营,走上了致富路。 孔家畈村,村民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瞄准市场,在信用社贷款的支持下,全村120多户村民投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从事扫帚加工,被誉为“扫帚村”。七旬老人孔照祥利用承包的岗地种2亩高粱,将高粱稍子加工成扫帚出售,经济收入颇丰,他自  相似文献   

14.
冯骥才 《社区》2011,(35):16-17
几年前的春天里,意外接到一个来自上海的电话。一个沙哑的嗓音带着激动时的震颤在话筒里响着:“我刚读了你的《一百个人的十年》,叫我感动了好几天。”我问道:“您是哪一位?”他说:“我是草婴。”我颇为惊愕:“是大翻译家草婴先生?”话筒里说:“是草婴。”我情不自禁地说:“我才感动您一两天,可我被您感动了几十年。”  相似文献   

15.
多一种语言存在,就等于人间多了一堵隔离墙。汉语内部,方言已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北方话作为胜出的一方应该谦卑,南方话也不必过于自恋。方言的割据还是民族分裂的隐患。不妨像当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一样,理直气壮地推行“语同音”。实行普通话与方言的双语政策,其弊远大于利,完全不可行。  相似文献   

16.
“要让妈妈一直美下去” 许多年过去了,今天已经成为明星的陈坤依然在探究父母当年离婚的原因,他实在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要离开当年这么漂亮美丽的女人。离婚后,陈母带着几个孩子开始了相依为命的生活。每天天还没亮,她便起床就着微弱的灯光给几个孩子弄早点吃,孩子们去学校后,母亲又得急匆匆地赶去上班。  相似文献   

17.
乐书     
宗璞 《社区》2008,(11):7-7
多年以前,读过一首《四时读书乐》,现在只记得四句:“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凤。”这是春夏的情景,也是读书的乐境。“绿满窗前草不除”一句,是形容生意盎然的自由自在的情趣。“瑶琴一曲来熏凤”一句,是形容炎炎夏日中书会给人一个清凉世界。这种乐境只有在读书时才会有。  相似文献   

18.
肿眼草     
爸爸不知从哪里弄来一棵肿眼草,它一点也不好看,爸爸却说它有生命的绿色。 我不认为它能够活下来,它只是一棵草——棵弱小的草。在我家那些美丽的月季、茉莉、君子兰的反衬下,它更显得“瘦小”而不堪人目。  相似文献   

19.
井文林 《社区》2010,(28):34-34
在淮安市清河区城西社区,细心的人们会发现,街头巷尾、生活小区里时常有一群年过花甲的老人,手里拿着扫帚等保洁工具,在社区的绿化带及道路两侧清理生活垃圾;看到乱停乱放等不文明行为时,他们总是上前耐心劝导,并及时进行纠正;双休日,他们还带着居委会印制的宣传单,到居民家中宣传“讲卫生从一点一滴开始,好习惯从一举一动养成”的好处。  相似文献   

20.
赵家耀 《社区》2012,(27):53-54
“请问先生,我们能不能去你二楼的房间,从窗口拍对面徐志摩当年的旧居?”未待我作答,那位中年女士立即补充道,“我们刚从美国来上海不久。”她吃力地说着我很难“破译”的汉语“密码”。这时,邻居走过来轻声地对我说:“那胸前挂相机的男士是徐志摩的孙子”听罢,先是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继而又惊喜又愕然,于是我忙下意识地端详起这位身材高大、形象丝毫不逊于诗人祖父的后裔。眼前的这位男士名叫徐善曾,经过我仔细端详,他果真和书中徐志摩的形象有几分相像,且同样戴着那近乎圆形镜框的眼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