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清末民初的堂会演剧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职业女伶承应堂会开了近代女子班社公开演剧的先河;票友串戏于堂会促进京剧艺术发展;堂会演出的剧目以京徽为主,昆剧尚有插演;室内戏台大量出现、堂会剧场向戏园转移等。这些进一步表明了戏曲审美对舞台性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从演出酬劳的角度考察明清堂会演剧的形态,是全面呈现堂会演剧风貌的一个可资参照的侧面明清堂会演剧酬劳主要由戏钱和赏封构成,酬劳的获得与演员技巧、戏班声誉等相关,更与堂会观众的心情与好相联系。堂会观剧者对戏曲的利用原则与利用方式,既促成了堂会演剧特有的俗规,使堂会演剧成为戏曲演史上独具特色的形式,同时,堂会观众艺术欣赏之外的其他功利原则也束缚和影响了戏曲发展。堂会演剧中,钱的涨扬与赏封的获得方式从一个侧面鲜明呈现出戏曲在古代社会存在的情形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晚明是职业戏班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职业戏班数量大,活动范围广,演剧活动频繁,风格鲜明,对于声腔剧目的传播与交流、表演艺术体系的形成与完善、戏剧文化的普及与提高,起到了家乐戏班无可比拟的作用,奠定了其在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刘明阁 《南都学坛》2014,34(6):32-34
堂会是中国戏曲艺术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由于其演出的随意性,演出内容的雅俗共赏,深受大众的喜爱。其传播平台主要有殿、堂,私家庭院,搭台子、扎彩棚,茶坊酒肆,戏园子等,传播平台的变迁发展,体现出中国戏曲堂会艺术的表演渐趋发展完善,堂会演出更为唯美和艺术,而观众的审美心态也渐趋成熟。戏曲堂会作为深受大众喜爱和流行的艺术方式,在传播过程中,彰显出其独特的休闲娱乐功能,民间节庆仪式的烘托功能,交际应酬、获取信息的沟通功能,这些社会功能反过来又丰富和促进了中国戏曲堂会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清蒙古车王府藏子弟书》的出版是子弟书研究中的一件盛事。该书所收近300种作品充分反映了子弟书的文学艺术特色。本文从艺术特色、篇幅、题材和功能几方面对子弟书进行了分析。子弟书是珍贵的满汉民族文化遗产,兼有通俗文艺与高雅文艺的特性。  相似文献   

6.
中华剧艺社即中艺,是抗战时期出现的著名剧团,它先后活跃于重庆、成都、武汉和上海等地,为抗战剧运做出了杰出贡献。中艺成就的取得,与其演剧精神是分不开的。在长达六年的演出活动中,中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戏剧理想与追求,主要表现为:不懈进取的革命精神,专注于艺术追求的学术精神,穷干、苦干的拼命精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等。这也是中艺演剧精神的主要特征。抗战胜利之后,中艺的演剧活动出现了很大偏转,甚至远离了战时的演剧精神,整个剧团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团员精神极度涣散,最终导致了剧团的解散。中艺的解散是其演剧精神丢失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7.
关于太平天国治下的伶人生活状况与戏曲演出情况,历来少有人论述;偶有提及者,也颇有简单之嫌.该文拟从时人日记杂录中的戏曲史料人手,结合今人的研究成果,在试图勾勒出太平天国治下伶人生活状况的同时,努力探究当时戏曲的舞台演出情况及其有关特征,以尽可能全面深入地反映出太平天国治下的戏曲面貌.  相似文献   

8.
李娟娟 《北京纪事》2011,(4):110-112
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叫“夹道”的不少,比如北海公园附近有名的“北海夹道”、后海附近宋庆齡故居(也是溥仪的父亲醇亲王载沣府的花园)旁的“府夹道”,  相似文献   

9.
焦菊隐创立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北京人艺演剧学派,其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学派继承并发展了丹钦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剧体系,为现实主义的演剧理论输入了新的血液;揭示了话剧民族化的规律,为话剧民族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把话剧艺术恢复和提升到诗的本位和高度。焦菊隐—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的理论体系对中国话剧“现代化”的发展显示出它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明代大同代王府曾是代王朱桂王府,是当时最为辉煌壮观的王府之一,2011年3月起大同市恢复重建代王府的工程全面启动。代王府的重建将使王府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得到正视,同时,王府重建势必带来王府旅游开发问题的思考,要保护和利用好王府文化,必须正确引导、定位、开发、宣传这一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1.
在晚清戏曲创作中,时事剧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它以宏大的内容和新变的特征,彰显了晚清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由于文献的散佚和研究者的轻视,晚清时事剧的研究一直处于整理阶段,尚未对其有深层次的研究。晚清时事剧的内容涵盖广泛,题材丰富。与之前的时事剧相比,晚清时事剧在审美特征、语言等方面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晚清时事剧作为时代的文学,在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方面都承担了历史的使命,也是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文学中极为重要的一股潮流。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全面反映了清初的民族斗争,即:应仕与反应仕、尊理学与反理学、“末世”与“盛世”、华夷有别与华夷无别的斗争。作品通过塑造鄙视功名的主人公形象,歌颂了不仕清的民族气节;通过反映劳动人民和广大妇女的悲剧,揭露了封建礼教“以理杀人”的本质和清朝的黑暗,批判了封建纲常思想,戳穿了清统治者的“盛世”谎言,打碎了反清的思想枷锁,宣传了“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反抗思想。后四十回的民族主义与前八十回是一致的。作品思想是民主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试论清代八旗的翻译科考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科考试是清代八旗科举制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清朝统治者加强其政治文化统治的一项重要政策,同时也是清统治者借此保持和维护满蒙自身文化传统和文化习俗并进而积极吸收汉民族优秀文化的政策之一。翻译科考试采取了历代科举考试的基本规制,其考试内容和取录方式也一仍其旧,在科举考试的某些方面,则根据八旗翻译科的实际情况做了相应的改革。  相似文献   

14.
晚清时期科举制遭遇了一个极端化、负面化评价过程,这集中体现为针对科举的污名化与妖魔化。晚清以来科举考试正向功能的下降、近代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引发的中国知识分子现代性焦虑等,促成了科举评价负面化倾向的发生。科举评价的负面化倾向不仅令科举形象受损,对科举制被废止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左右了20世纪以来科举评价的基本取向。走出科举评价的极端化困境,既是科举认识深化的结果,也为科举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毛晓阳 《南都学坛》2007,27(3):41-46
李彦彬《心太平室文存》中收录了19首咏红诗,迄今尚未被研究者所注意。这些咏红诗表现出作者对所咏的红楼女性充满了“悲金悼玉”的人道主义情怀。作为科举制度下的一名进士,李彦彬对《红楼梦》的理解尚有未被今人超越的地方。由此也可以看出《红楼梦》在清代福州士大夫家庭中的广泛流布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用大量的笔墨描述了当时的家族伦理关系以及家庭财产关系,其中关于宁国府和荣国府二府在身份继承及家庭财产分配方面的描写,实为清代继承制度的一个缩影。今天从法制的角度对之加以探讨,可以使我们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观念,对完善我国现今的继承制度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宾兴是清代地方社会捐资襄助士子参加科举考试的公益组织及专项经费.晚清时期,为应对时代变局与救亡图存,清廷对科举制度进行了若干改革,以选拔出匡时济世之人才.作为清代科举制度的伴生物,宾兴也因国内外时局变化而发生由缓趋急的变迁.在废科举前,南北各省宾兴首先受到太平天国运动等战事的冲击.有些宾兴损毁严重,被迫停顿解散;也有些因参与或承担地方公共事务,成为地方社会的权力机构.战后,宾兴得到较快恢复与发展,但也因日久弊生而遭诘责,晚清义赈兴起后遂出现移宾兴助赈之议.自维新运动改书院为学堂,宾兴逐渐移作他用,被提充学堂经费或购买书籍等.停废科举后,宾兴发生了急剧而显著的变迁,或改设新式学堂学校,或改为津贴、奖学金继续资助学生,或为学务公所、劝学会或教育会等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团体接管,或被挪用侵吞,最终彻底消亡.晚清科举宾兴的变迁及其多舛命运,折射出近代中国复杂的时局变动与地方社会权势的转移.  相似文献   

18.
选址是中国古代皇家陵寝建筑工程最为关键的环节,文章通过选取清代晚期的惠陵工程为实例,旨在以点代面,揭示清代皇家陵寝选址的详细程序。采用实地调研和文献整理相结合的方法,在对传世"样式雷"图档和相关历史文献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惠陵工程从选派人员、实地踏勘、画图贴说、钦定吉壤等陵寝选址各个环节和具体操作程序。对中国古代陵寝风水理论的实质和选址程序等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明代土木之变后,统治者在解决皇位继承问题时,出于抵御瓦剌的现实需要,采取了变通办法。这种办法违背了封建统治的的基本要求,客观上造成了最高权力不够集中的局面,从而导致了长达十几年的皇权之争。此后这种斗争日趋激化。直到天顺中期,随着最高统治权绝对集中的局面再次出现,这场斗争方始告一段落。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汉代太学产生、发展及演进的历史进行了简要地梳理 ;对汉代太学在教育教学管理上的特点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与探讨 ,尤其是对汉代太学在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材管理和教学管理上的特点进行了较为细致地分析概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