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我国大学科技园孵化器体系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大学科技园的迅速发展,其孵化器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中。文章在介绍大学科技园孵化器概念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其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孵化基地、创新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及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的三大孵化功能,并对大学科技园孵化器体系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2.
大学科技园是科技人才和创新资源的聚集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我国大学科技园为研究对象,梳理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探索未来发展趋势;建立合作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完善服务体系、提高企业孵化水平,加强多方联动、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等是促进大学科技园快速发展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策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面对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的现实需要,高校要积极行动起来,依托优势学科发展特色产业,通过大学科技园搭建产学研创新平台、孵化高技术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吸引社会资本,创新产业机制和科研立项机制,建设中试基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管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相似文献   

4.
国家大学科技园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园区建设与发展的全局,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主题,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积极服务地方经济,依托学校的人才科技优势,不断提高科技成果孵化功能,构建了孵化体系、管理经营体系、投资融资体系、人力资源体系及综合服务体系为支撑的科技产业平台,有力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了大学科技园的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各高校通过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使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取得许多重大的建设性成就,并在理论方面获得较多研究成果。但以往的建设经验和理论研究大多偏重于硬件建设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当大学科技园经过多年努力形成一定规模、技术结构及人员组织结构后,其发展就不同于以往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发展,转向一种更强调自身软件条件提升的集约型发展。为此,笔者提出建设大学科技园文化的理念,在当今社会科技水平、硬件设施趋于同质化的情况下,文化已成为核心竞争力,成为一个组织在竞争中成败的关键。本文从探讨园区文化的形成特征入手,通过分析影响园区文化的因素,提出大学科技园园区文化的功能及作用,并对我国大学科技园应具有何种文化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产业化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科技园建设是知识经济条件下产学研一体化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实施途径 ,也是高等学校技术创新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点。目前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 ,普遍存在着园区建设步伐慢、成果与市场需求差距大、企业产权问题多、信息不畅通以及科技园与大学关系不协调的问题。观念、制度、机制和环境的改善是解决问题的核心。为此 ,应转变科技园管理和科技成果转化思想并积累经验 ,协调大学与科技园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系 ;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产权制度 ;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建立并完善科技园以及成果转化的配套制度与环境 ,特别是建立中介服务机构  相似文献   

7.
大学肩负基础研究、科学探索的使命,大学科技园主要为基础研究与科学探索服务.大学科技园不同于一般孵化器,它只承担预孵化的功能.大学科技园在承担创新企业人才聚集与培养功能时,要利用有效的组织形式(如矩阵组织)解决与教学、基础研究的冲突.大学科技园是产学研结合的连接器,但对于经济发展的关注不应超越人才培养、探索研究的范畴.  相似文献   

8.
大学是科技创新的基地 ,是孕育高科技成果的摇篮。大学科技园的建立 ,为学校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了一个有效平台。文中从大学科技园的意义出发 ,论述了大学科技园的六大功能和四种模式 ,并提出了大学科技园应实行封闭式管理、开放式运行、企业化运作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大学科技园作为高校联接社会的桥梁,蕴含着丰富的创业教育资源,可弥补高校在创业教育实践方面的不足。大学科技园建设与高校创业教育紧密结合,在促进创新企业孵化和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将发挥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大学科研是大学实现其社会服务功能的基础之一,将大学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是其产业功能的最主要体现.大学科技园应该与高新区相区别,立足孵化,在促进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大学产业功能的同时促进大学科学研究的发展,推动学校产学研互动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风险沟通是保证风险决策科学性和正当性的关键。从分析风险沟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入手,在借鉴发达国家风险沟通经验的基础上,以我国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颁发为例,分析我国在有争议的科技决策中存在着风险沟通不足。提出了完善我国科技决策风险沟通机制的建议:应加强风险沟通意识;积极回应公众关心的问题;制度化公众参与决策;实行决策过失问责制。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00-2008年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了科技投入与出口之间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出口在滞后1~3期的情况下都是科技投入的格兰杰原因,而科技投入只在滞后2期的情况下才是出口的原因;科技投入的冲击对出口的影响和出口的冲击对科技投入的影响相似,均为正值,作用稳定,持续时间较长;方差分解中,科技投入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要大于对出口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冲击无论对出口的影响还是对科技的影响均是负值。方差分解中,外商直接投资对出口和科技均有一定的贡献,但对经济增长几乎没有贡献,要加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宏观管理。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技智库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级科技智库的建设及科技工作者参与决策咨询的积极性,对一个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建设、完善科技智库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新概念、新思维是建设科技智库的基础;二是建设科技智库要注重专业理论的进展;三是建设科技智库要注重务实性;四是建设科技智库要注重为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  相似文献   

14.
客观、准确、全面评价区域科技创新绩效对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收集2000—2009年中部六省的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数据,用 DEA 方法分析各地区科技创新绩效,得出中部六省科技创新绩效的总体趋势与阶段性变化情况.分析表明:湖南、湖北两个省科技创新绩效领先于其他四省,中部六省科技创新绩效水平在2000—2009年间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江西、山西两省下降趋势更为明显,这说明,中部地区在增加科技创新投入的同时,应更加关注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5.
科技创新链视角下科技政策完备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政策的效力取决于政策系统的完备性和各项政策的成效,考察中国科技政策的整体效力如何,首要的问题在于研究科技政策是否完备。通过构建基于科技创新链的科技政策分析框架,从政策数量、政策等级和政策针对性三个方面,运用文本分析方法对2006年以来国家层面339项科技政策进行梳理分析,研究发现当前中国科技政策较为完备,但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如应用研究环节政策数量较少、产学研结合缺少专门政策支撑等。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研究现状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科技推广是联系着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的纽带,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因此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在评述国内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问题,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提出中国农业科技推广应重视资金的投入、推广机构管理制度的完善以及依靠法律的力量保障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2004-2008年辽宁省的科技实力在全国排名第8,科技实力指数有所下降,与排在第7位的山东省的差距明显扩大,由第一梯队降为第二梯队.主要原因是科技发展水平有所下降,企业创新能力由第2位降为第14住,科技产业化能力由第9位降到第12位,科技直接产出由第7位降到第10位,科技基础有所弱化,排名由第8位降到第11位,科技机构数量增长缓慢,每万人口中拥有国有企事业专业技术人员数有所下降,科技投入增长相对缓慢等.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要巩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大科技人才投入力度,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培育和完善技术市场;拓宽资金投入渠道,优化投资结构;政府提供政策支持,推进高技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科技产业集群在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了环境的严重污染.要解决这一问题,只能建立生态园区.科技产业集群的生态园区建设分为三种模式:改造型园区、规划型园区、虚拟型园区,但无论哪种模式其核心工作都在于生态产业链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民间科技奖励已经广泛地发展起来,与国家科技奖励一起构成了我国科技奖励系统。但民间科技奖励与政府科技奖励存在着显著区别,表现为:1.奖励主体、评奖的标准和范围;2.奖励客体;3.社会影响和奖后效应;4.获奖者的年龄特点;5.奖励的分布;6.申报和评审程序。总体说,民间科技奖励的存在地位和作用是我国国家科技奖励的有益补充,但是它也有自身的不足,民间科技的发展方向应该与国家的宏观政策相协调,才能更好地发挥奖励应有的作用,推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地方高校是我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力量,是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将高校内部从事科技创新的组织分为两类,即科技创新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通过静态博弈分析深入探讨了在完全信息和非完全信息情况下两者的合作竞争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