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时期宗教文学从宗教的精神拯救性质出发,试图为人们出示一个神性的意义世界。以北村、张承志、史铁生为代表,分析了宗教文学现象和它的超越、救赎的特点以及神性维度和人本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2.
当梁晓声用悲壮的笔调去写《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张承志用充满激情的笔歌颂草原母亲,史铁生深情呼唤《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时,另一位知青作家阿城却以平静如水的态度向我们讲述他和他同时代人的故事。1984年阿城《棋王》以其老辣清逸的笔调给知青文学带来了全新的意境,与此同时的知青作家朱晓平则以他相继发表的《桑树坪纪事》、《私刑》为知青文学展示了独特的视角,小说的悲剧意蕴无疑拓展知青文学原有的题材范围。创作上已有较大影响的梁晓声、史铁生也有了  相似文献   

3.
文学革命的核心理念——解读胡适文学进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进化观应是五四文学革命的核心理念,与其他文化先驱的文学观念相比,胡适的文学进化观具有独特的思想内涵与功能效用:文学进化观与时代结合首先提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文学的命题;文学进化观演绎出非同寻常的文学革命论;文学进化观引入历史领域形成"历史的文学观念论";文学进化观与比较文学研究融合则获得"高深的方法与观念"。文学进化观的哲学基础非是一般的生物进化论,而是与进化论密切相关的实验主义。  相似文献   

4.
西方美学思想不断传入,使中国传统的文学观逐渐削弱,近代文学观逐渐嬗变。比较明显的是,现代游戏文学观得到提倡,反映文学观得到加强,以及审美文学观逐渐产生。  相似文献   

5.
西方美学思想不断传入,使中国传统的文学观逐渐削弱,近代文学观逐渐嬗变.比较明显的是,现代游戏文学观得到提倡,反映文学观得到加强,以及审美文学观逐渐产生.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八种文学思潮及流派的哲学背景进行考察 ,认为其文学真实观可归纳为四类 :本体论的文学真实观、由本体论向认识论过渡中的文学真实观、认识论的文学真实观和语言论的文学真实观  相似文献   

7.
林少华既是一名翻译家,又是一名作家。两种身份之间的互动频繁默契,其翻译与创作共用一套思维方式,文学观、文学翻译观、文学创作和翻译实践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一套循环系统。文学观、文学创作在先,对翻译观、翻译实践产生深刻影响,翻译实践影响文学创作的主题倾向,文学创作再进一步巩固并强化文学观,文学观继而影响翻译观,如此循环反复。  相似文献   

8.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具有独特的悲剧性生命体验的作家,自从21岁的那场磨难之后,以轮椅为伴的生活简单得甚至有些乏味,命运没有给他太多的浪漫而曲折的经历,传统意义上的创作话语资源十分匮乏.但在"写作之夜"里史铁生参悟了写作的真义,通过对生命记忆的诗学转化,在对生命记忆的重复性思考与体味中使话语资源由有限化为无穷.  相似文献   

9.
“上剥远非下补近失”不是个别观点,而是皮日休整体文学观的一个表征。这个文学观,由文学理想论、文学作用论、文学批评与创作论等三个分支组成,是皮日休作为唐末新儒家承前启后的中介人物在追踪并摹仿韩愈过程中形成的。三者散而为文学观的不同支点与不同侧面,合则为整体的文学观。皮日休的文学创作就在这种文学观中展开,而他的政治活动,乃至生平,也都在这种文学观的影响下逐步完成。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文学:挑战传统与更新观念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网络文学的悄然兴起给文坛带来活力,也给传统的文学观念带来挑战和变异。作家身份的网民化、创作方式的交互化、文本载体的数字化、流通方式的网络化和欣赏方式的机读化等,是网络文学的基本特征;文学存在方式、文学创作模式和文学价值理念的变异,则是网络时代文学的新挑战。要构建网络的文学观,需要树立信息时代的文学生态观,培植开放而宽容的“大文学”观和“准文学”观,同时还要涤除贵族意识,倡导平民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学观主要有杂文学观和纯文学观,这两种文学观在西方现代文学观的强烈冲击下,仍然得以延续。阮元的纯文学观、章太炎的杂文学观、刘师培的纯文学观与杂文学观都与传统的杂文学观和纯文学观密不可分,可谓传统文学观的现代余绪。  相似文献   

12.
运用社会分析和比较方法,对晚清到"五四"时期文学观的衍变进行了勾勒,试图梳理这两个历史阶段文学观之间的渊源关系,凸显它们的不同特点、优长与局限,并为建构一种较为完善的文学观提供借鉴.晚清梁启超的启蒙功利文学观和王国维的超功利人本文学观分别开启了"五四"时期"为人生"和"为艺术"两种文学观,但这种影响却是曲折的、复杂的."五四"时期这两种文学观缺乏晚清两大文学观的纯粹性,它们各自都具有多种文学观交相为用、看似分裂实则互补的特点,因而共同地呈现出驳杂的风格.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宗教文学从宗教的精神拯救性质出发,试图为我们揭示一个神性的意义世界。文章以北村、张承志、史铁生为代表,分析宗教文学现象和它的超越、救赎的特点以及神性维度和人本主义精神。宗教写作企图返回人类心灵的原始状态,用信仰填充生存虚无的梦境,向我们昭示了一条精神拯救的无极之路。  相似文献   

14.
著名文学翻译家方华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译联誉为中国当代最多产的文学翻译家。本文简述方华文的文学翻译实践及其文学翻译观,并以切斯特曼提出的翻译伦理模式分析方华文的文学翻译观,认为方华文的文学翻译观蕴含了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基于规范的伦理和承诺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5.
文学进化观在近代文学观念中很值得研究,从梁启超和刘师培都可见这种文学观念的影响。而刘师培的进化文学观尤其复杂。本文从他立论的基础即俗语和骈文,从语言文字和文体变迁两个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认为他的进化文学观只是一种论证的策略,承认俗语和为骈文立正统分别合于他的启瀹齐民和保存国学两个立场。刘师培只是从不同的立场和不同的角度来使用他的进化文学观,以至于他的进化文学观不成系统,但是它却暗合了文学发展的潮流。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文学社会学视域中工农兵文学受众观的特点:受众是提出各种要求的工农兵文学的主动策划者,而不是听命于作家的被动接受者;受众不但阅读作品,而且检验作品;阅读作品的主要目的是接受思想教育,在接受教育的前提下进行艺术欣赏。这种受众观和其他的通俗文学、精英文学的受众观完全不同。而这种独特的文学受众观,是由毛泽东的政治文学观所决定的。从今天的角度看,它有违于文学的本质规律,但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萨特的文学观是建立在其哲学自由观的基础上的,在某种意义上,他的文学观是其自由观的印证。萨特的自由观存在着潜在的冲突,因此,在对文学活动的认识上,他一方面宣扬作家在创作中具有绝对的自由,读者的阅读行为是一种“自由自在的梦”;另一方面又否定自己的言说。作者指出,源自自由现的潜在冲突构成了萨特文学观的内在解构力,唯有从其自由观中我们才能找到理解他那捉襟见肘的文学观的理论线索。萨特的文学观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不能过于绝对,对之我们应该有分析地汲取。  相似文献   

18.
日本无赖派文学是二战后日本最早出现的有典型性的文学派别。而坂口安吾作为该无赖派文学的两大泰斗之一,其文学观代表着日本无赖派文学的特征。其独特的文学观与其个人性格、自身经历、当时的社会状况紧密相关。堕落颓废、反叛传统、人性自由、孤独虚无等思想构成了其文学观的内涵。无论是日本学界,还是中国学界对其文学观都有不同的评价和看法。  相似文献   

19.
"文源于道"是一个古老命题.根据对"道"的不同理解,各家形成了其相应的文学观.本文在比较易学、儒学、老庄"道"论的基础上,指出庄子文学观的特质是根于无为、虚静的"境界"之"道",是源自动静与天地同流的"大化"之"道".道"化"生万物,万物"化"而入道,就是"物化".在道的物化背景下观照文学,就形成了庄子独特的"物化文学观".物化文学观,重视文学的道缘与化境,破解文学的僵滞与现成.文学缘道而生,向道而化的本质决定了其重化、求真、尚正的本真品格.这也构成了庄子"物化"文学观与儒家"尚用"文学观及老子"法自然"文学观的区别所在.  相似文献   

20.
刘师培的文学观呈现出新旧文学观转型期的特点,对于文学的阐释是其新型文化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学观从对于传统文学理论的总结、梳理和研究中,用西方的理论框架进行激活,寻找回应现代的资源,具有明显的近代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