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诗人熟谙《风》《骚》中的词语、语句及典故,在诗歌创作过程常常会为诗人所接受,成为自己诗歌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发挥文学的积极作用。大凡唐代诗人,没有一个未受过《风》《骚》精神的熏陶。在他们的诗作中,人们总是可以或多或少地见到《诗经》与《楚辞》语典之身影。唐代诗人对《风》《骚》语典的接受极其认真、普遍而广泛,犹如江海,不胜尽勺。仅举《诗经》"飞蓬""黍离""甘棠"与《楚辞》"摇落""惆怅""木叶"之部分语典,粗窥唐代诗人对其接受之概况,以收管窥见豹之效。  相似文献   

2.
元好问的文艺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著名的《论诗绝句》三十首及他为前人和同代诗人诗集所作的序中。他的文艺美学思想,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尚刚健、悲壮之气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三十首中开篇第一首;“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诗人一开篇就指出诗坛上存在的事实,即汉魏古诗、风雅传统的丧失。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有:“别裁伪体亲风雅”句。元好问所说的“正体”正是与“伪体”相对的风雅传统,而这种风雅传统若由汉魏上推其源,实得之于诗三百。元好问论诗宗旨就是从这里出…  相似文献   

3.
刘咸炘诗学文献非常丰富,涉及多种选本、诗话等。他以钟嵘《诗品》的《风》《小雅》《楚辞》三系为据,突破门户观念,重新建构了古典诗歌史。他执着于对诗本质的探求,在对古典诗论系统的梳理和阐说基础之上,将源于《诗》教传统的"主文而谲谏"作为诗之特质。针对后世比兴衰而赋存、风衰而骚盛的现实,他有针对性地提出"以风救骚""风骨"等救弊理论,并以系列选本和自己的创作去践行。其诗学观念受到"御变执两"的道家循环观、章学诚文史校雠之说和清代重整诗学史风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清人胡文英《屈骚指掌》在《离骚》题解中说:“《离骚》先述祖、父,中及其姊,末曰‘国无人’。玩其严整,应是初被疏放时回秭归故居所作。”虽胡氏所谓“初被疏放”及“回秭归故居”之说缺乏根据,但他意识到了《离骚》的开头、结尾与创作地点有关,却不能不说是卓识。我在《<离骚>的创作时地》一文中已论证了《离骚》作于怀王二十四、五年被放汉北之后的两三年中,具体说来当作于二十五年到二十七年之间。《抽思》中说的“江潭”,当  相似文献   

5.
《离骚》是屈原的长篇抒情诗,诗题“离骚”二字历来众说纷纭。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王逸说:“离,别也;骚,愁也.”(楚辞章句·离骚序》)班固《赞骚序》说:“离,遭也:骚,忧也。”郭沫若则认为,“离骚意即“牢骚”.据今人考证,又认为“离骚”是“劳商”二字的异写,“劳商”本是古代  相似文献   

6.
冯至是20年代即已成名的诗人,他曾被鲁迅称之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建国前,冯至出版过3个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和《十四行集》。《昨日之歌授五四时期白话诗影响比较深,多以自由体出现,缺少锤炼的功夫,句子较散漫,在诗人的情感与表现之间还存在着一些生涩的障碍。它反映着新诗初创时期,诗人们探索路上留下的稚拙的痕迹。不过,冯至毕竟有着独到的天才,没多久,就挣脱了他人所施的“影响的焦虑”,开始以独特的风格面貌出现于诗坛之上,《我是一条小河》、《在郊原》、《蛇》等的问世,标志着诗人走向成熟。而…  相似文献   

7.
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爱 国诗人。一九三五年,朱自清在《中国.新 文学大系·诗集》序言中说闻一多“是个 爱国诗人,而且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爱国诗人”抗日战争时期,朱自清在他的 《新诗杂活》中曾指出,闻一多“在抗战 之前,他差不多是唯一有意大声歌咏爱国的诗人。”一九四六年,闻一多壮烈牺牲之后,朱自清在痛悼老友时,再一次强调 《红烛》和《死水》的“特色之一,是那些爱国诗。在抗战以前,他也许是唯一的爱国新诗人”①。象朱自清先生那样稳健、持重的学者,用历史的验证,先后几次以“爱国诗人”的高度赞誉,评价闻一多在中国现代…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诗词,其意蕴博大繁富,其表现手法多彩恰切,其文化气脉贯通古今。而佛、道精神的有机融会,更使诗词具有了一种迷离神秘的色彩。曹雪芹深知,作为创作,应该吸收人类历史上的一切文化精华,融会贯通,再铸新品。在《红楼梦》诗词中,他不但批判地继承了中国的孔孟文化、楚骚文化、唐宋文化、元明清文化等,而且吸收了宗教文化,如老庄文化、佛教文化等,使其诗词在意象上具有“《山海经》的浑沌苍茫,在章法上具有《易经》的无穷变幻,在风格上则如同《诗经》中原始民歌那样纯朴清新”①。特别是他对道家“无用无为”、“自私快…  相似文献   

9.
孙蓉蓉 《求是学刊》2004,31(2):95-100
文章通过对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宗经”进行分析辩正 ,指出其“宗经” ,目的在于“为文”。刘勰认为儒家经书是“衔华而佩实”的典范 ,从而提出为文师法经书。而《正纬》和《辨骚》两篇 ,刘勰虽按经验纬和依经辨骚 ,但他却提出了“有助文章”和“自铸伟辞” ,肯定了纬书和屈原作品对“为文”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赋、比、兴”是前人总结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艺术手法和艺术创作经验而提出的一组概念。最早见于《周礼·春官》 :“太师……教六诗 :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颂”。又见于《毛诗大序》 ,但有所不同 ,《毛诗大序》改称“六诗”为“诗六义”。经学家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解释说 :“风、雅、颂者 ,《诗》篇之异体 ;赋、比、兴者 ,《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 ,风、雅、颂是《诗》之成形 ,用彼三事 ,成此三事 ,是故同称为义。”理学家朱熹也认为 ,风、雅、颂是“三经” ,是“做诗的骨子” ;赋、比、兴…  相似文献   

11.
因风说俗     
人们习惯把“风俗”二字当成一个完整的复合词来看待和使用,但我总觉得风与俗之间还是大有区别的。汉《地理志》曰:“凡民函五常之性,其刚柔急缓音声不同,系水土之见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无常,随君之情欲,谓之俗。”用今天的眼光来考察,这种让择已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了。先说风。街上引人注目、效法的对象流行起来,这是风;这“热”那“热”,也是风。风能在短时间内在广泛的领域中形成一种有声势、有影响的潮流,推动着、裹挟着人们身不由己地随波逐流。风往往来得急去得快,风行之日.热闹非凡,风去之时,冷落非…  相似文献   

12.
清初词坛的“错位尊体”理论———“攀附《诗》、《骚》”与“雅正寄寓”,互为发明,关系密切;一者直攀经典,欲从正统观念上推尊词体,以求彻底摆脱词为小道的地位;一者倡导雅正寄寓,欲从教化功能上推尊词体,以求使词承担起言志载道的作用。二者的做法,虽然有颇高尚的理念诉求,却有悖于文学艺术的发展规律。同时,二者一方面攀附推尊,一方面又自认“小道”,显见理论的矛盾与思维的混乱。因此,尽管“攀附《诗》、《骚》”说与“雅正寄寓”说在清初词坛热闹一时,然而,无论在理论建设或创作实践上(尤其是后者)皆无法取得显著的积极效果;反而不可避免地陷入矛盾、困惑的窘境;最终只能导致词体诗化、回归诗教,以致造成词体发展的自我迷失  相似文献   

13.
“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序志》篇),这是《文心雕龙》的总纲。因此,刘勰把《原道》篇列于全书之首。但是人们对《原道》篇的“道”,却存在着两种完全对立的理解,并由此导致对刘勰的世界观的看法也互相对立。有些同志认为刘勰所说的“道”就是“自然之道”,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因而他的世界观基本上也是唯物主义的。另一些同志则认为刘勰的“道”来源于《老子》,或认为他的“道”就是“太极”,这与黑格尔的“绝对观念”、“三段论”是近似的,因而这种“道”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刘勰的世界观自然也只能是客观唯心主义的。  相似文献   

14.
从《神曲》看“三”的运用坚毅《神曲》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的代表作,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丁是承上后下、继往开来的伟大诗人。恩格斯称赞他说“封建的中世纪的络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但丁,他...  相似文献   

15.
《东西南北》2012,(16):32-33
曹植,字子建,史称陈思王,192年约10月15日生,安徽亳州人,历任正地市级的平原侯、临茁侯,副省部级的中郎将,少将军衔的征虏将军,副国家级的陈王。曹植是三国时期的诗人、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才高八斗”的成语由此而来。曹植的代表作品有《白马篇》、《洛神赋》、《七步诗》等。  相似文献   

16.
如何看待古典诗歌,怎样利用旧形式 创作新诗歌,在诗歌战线上是有争议的问 题。“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相当多的新 诗人,曾把旧体诗词同发辫小脚等量齐观,对它抱着宗派主义,采取排斥态度。”①直到五十年代以后《毛主席诗词》、《鲁迅诗注》、《郭沫若诗抄》、 《十老诗选》、《陈毅诗词选集》等公开 出版以后,“五四”以来新旧涛对立的局 面才宣告基本结束,旧体诗词在诗坛上也 就有了一席之地。 诗人臧克家极力倡导新诗应当向古典 诗歌学习,多次论述过古体诗的特点和优点。他认为古典诗歌,“构思新颖,结构谨严,想象高超,字句精炼,能够把丰富 …  相似文献   

17.
叶赛宁是十月革命前后苏联诗坛上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感情真挚,韵律优美,画意盎然,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艺术大师高尔基称他为“俄罗斯大诗人”。二十年代的苏联《真理报》曾经认为他是:“俄罗斯文坛唯一真正的抒情诗人”。但是,一九二五年,正当这位才华横溢的抒情诗人刚刚进入三十岁时,却以自杀结  相似文献   

18.
《读骚十论》是戴志钧同志十年治骚的结晶。关于他的治学态度与方法,张志岳教授在《序》文中已作了介绍,说他“每撰写一篇论文,都能在全面进行史实考核和作品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印证,触类旁通。稍有疑滞,冥思苦索,往往数易其稿。”本文则试图通过其研究特点,方法的分析对该书作一具体介绍。始终把屈原放在战国中期社会变革而引起的各诸侯国之间的斗争和楚国内部矛盾历史条件下加以研究,是该书的重要特点。列宁说:“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  相似文献   

19.
魏珞宁 《浙江学刊》2023,(5):211-218
唐前与清代材料描述的建安以前诗歌史从纷乱变得整齐,蔡邕是“前史”成立的关键。蔡邕的诗人身份日渐重要是其进入诗史的基础,身份转变又倚赖诗作的发掘。明代增续《文选》、编纂总集和别集的活动中,《翠鸟》《饮马长城窟行》等诗经由不同路径被统一划归为蔡邕的代表作。这些性质、旨趣各异的文学活动基于文献的递承利用,拼接出有关蔡邕诗歌的知识,进而孕育他的诗史评价,这是推动文人诗“前史”成立的基本机制。蔡邕的诗人身份能被认可,与其诗歌在汉晋之间具有一定影响相关,这是“前史”成立的内在潜力。  相似文献   

20.
陈百川 《东西南北》2012,(15):70-71
司马相如,原名司马长卿,因仰慕战国时的名相蔺相如而改名。生于公元前179年生,四川蓬安人,西汉时期的辞赋家。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子。同时,他与卓文君《凤求凰》的经典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中评价说:“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