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勇”是伦理学与存在论领域的重要问题,综合先秦儒家与古希腊哲学家的观点,“勇”可以分为血气之勇与义理之勇两类。前者是感性意义上的情绪,后者是受理性指导的心境。孟子通过“知言”、“集义”而达到的大勇境界把勇气的生理、心理、社会、宇宙层面合而为一,解决了智慧的勇气如何可能的问题。今日中国,众多追逐欲望的人们沉沦为“大众”、“小人”,充满血气之勇却缺乏义理之勇。重视学习孟子的勇论思想,对于改善当前社会浮躁、贪婪、暴戾的不良风气,提高个人品德,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
《论语》中的勇:历史建构与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中"勇"字具有几种不同含义,集中表现在"子路之勇"论说上面.<孟子>、<荀子>中勇之类型学均致力于勇者人格的塑造,其"大勇"、"上勇"之"大丈夫"、"士君子"之德性既有内圣挺立之一面,亦兼有外王之内涵,而此勇者之原型游弋于"曾子之勇"与"文王之勇"之间.降至宋明理学,"勇"之论说生面别开,"颜子大勇"的论说成为各种"勇"论的主调,仁、智、勇三达德的排序亦成为"成德"与"入德"关系问题而得到专题讨论,勇德内敛为一种内在德性生命的品质.至近代,面临列强觊觎之危局,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士人重塑"勇"传统,"孔子大勇"定下了<中国武士道>一书的基调.胡适之<说儒>实属重谈"梁调".现代儒家的义理建构中,"勇"几乎不占有任何地位,作为"三达德"中的一目,勇德几近形同虚设.在"英雄社会"、"圣贤社会"不再的"当今时代"之中,还有无必要谈论"勇"以及如何谈论"勇"?他山之石,或可给予我们启发.  相似文献   

3.
孔子所说"知仁勇艺"的心理与教育内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所说的“知仁勇艺”,既与教育有关,也同心理相符,即“知”(智)相当于智育、认识;“仁”相当于德育、情感;“勇”相当于体育、意志;“艺”相当于美育、艺术心理。四者既是四特征的人格结构理念,又是四因素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孔子从知(智育)、仁(德育)、勇(体育)、艺(美育)的意义与目的、内容与任务、途径与方法等方面作了论述和分析,提出的观点和举措,至今仍有一定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孟子尚勇,他认为真正的大勇是深明大义,能够通过自反而作出进退选择的“理性”之勇,是合于气节、道义,敢于担当的道德之勇。孟子以气养勇,以义配勇,崇尚‘啥生取站’,其勇与“心”、“志”、“气’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一种体现情感与行动统一的德性。勇的培养需要立其志,养其气,从而最终形成其理想人格——“大丈夫”。  相似文献   

5.
成为君子,是儒家学者共同追求的目标。《论语》中,孔子与门弟子的相关语录及对话,已经为君子概念及其修养方法定下规模。具体讲,君子之修养以“智”、“仁”、“勇”三“达德”为起点和路径。虽取径因人而异,但三“达德”之间并非彼此孤立、没有层次。相反,三者互相含摄、互为基础。在“上智”、“大仁”、“大勇”的至高点,三者合而为一。此时所达到的道德之完成形态,亦即圣人之境。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心理学思想非常丰富,本文只是对“仁、知、勇”的分析,探索孔子的人格心理学思想。在奴隶社会里,“仁、知、勇”就作为奴隶主贵族上层人物的一种完善品格。当时,人格的核心是“忠君”,是臣对君的政治态度体系。到孔子时,其内容更充实,并把它推广到更为广泛的阶级、阶层中去,作为这些阶级、阶层的人格模式。这就使得后人得以通过剖析“仁、知、勇”的含义,探索孔子的人格心理学思想。孔子的人格结构——“仁”、“知”、“勇”“仁”孔子“仁”的含义既广泛又深奥。所以儒家学者称之为“众德之总”。(《六经  相似文献   

7.
勇卫营设置于明末崇祯年间,由四卫营、勇士营改编而成,是崇祯帝即位后京营改革的关键一环。勇卫营虽称天子禁卫,却常年四方作战,或北御清兵,或南征流寇,战果颇著,是明廷倚重的重要军事力量。崇祯十五年(1642年),督理勇卫营太监刘元斌因“杀良冒功”被崇祯帝诛杀,成为勇卫营重要的转折点。“杀良冒功”并非刘被杀的真正原因,是否存在杀良冒功之事亦存疑,这恰是崇祯朝政治气氛的独有特色。甲申之变后,南明各政权亦设勇卫营,但其战斗力不可与崇祯朝勇卫营相论,且常成为各方夺权斗争的主角,其命运与各政权兴衰息息相关,并最终与南明政权一起灭亡。勇卫营的历史是晚明军事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晚明政局的发展变迁,也是晚明朝廷政治公信力崩溃的真实体现。  相似文献   

8.
颜回不是亦步亦趋地追随孔子,而是一以贯之地坚持自己信奉的真理,是"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典范。颜回之一生行走在乐与勇的"内圣"之路上。颜回之乐体现为:恪守礼数,笃行仁德;好学上进,潜心修为;奉行道义,坚持信仰;安贫乐道,退藏于舍。颜回之勇体现为:勇于担当,坚守节操,勇于自省。颜回的"乐与勇"两者统一于"内圣"之中。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前期系列研究结果的梳理,发现包含个人取向与社会取向两个方面各3种特质的中国人勇气人格结构。根据理论构想,在3次预试共调查2213名有效被试的基础上,编制出中国人勇气量表。多次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都支持中国人勇气量表的结构,两种取向分量表均包含坚毅之勇、突破之勇和担当之勇。使用正式量表5次共测试1989名有效被试以检验量表信效度,结果表明该量表的信效度较好。?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0.
朱熹《中庸章句》对“知、仁、勇”的内涵作了诠释,认为“知、仁、勇”意在“择善”而“固执”,而且该三者既有区分,又互相关联;重要的是,朱熹对于“知、仁、勇”的诠释还与“中庸”结合在一起,而且特别强调必须以“诚”为根本。这可以为当今建构新的核心价值观提供更大的思想空间。  相似文献   

11.
学人论孔子人性思想,多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句作为代表。其实,根据孔子实质的人性论,他的人性思想远比这丰富、深刻而系统。孔子将人纳入理性考察范围,结合文明史情况,将观察他人、反思自我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发现人性的主要内涵是以“仁”、“礼”等为中心的德性,性近习远的现实人性被要求围绕这一中心而变化,从而确立其在人性内涵中的真正地位;他认定、推重的人性是人性中善的内涵,要求人们通过学习、克己等修养,化不良的现实人性为善的人性。所以,孔子的人性论是倾向于人性善说的;这成为后儒所谓“孔孟之道”的人性论基础。孔子的人性论,还存在着可以和马克思人性论相沟通的内容,可以作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代表,为人类普世价值建设提供积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2.
廖平的《公羊》学有早晚之别,早年的学说见于《公羊三十论》,主要有孔子改制说与对何休《解诂》的批评两大内容,而对后来廖平《公羊》学影响最大的是孔子改制说。较之《公羊补正》,廖平早年的《公羊》学虽然讲孔子改制,但并没有神化孔子,其说较为平实。  相似文献   

13.
子贡从一个孔子不太喜欢的有诸多缺点的学生成长为道德高尚、才能突出、深受孔子喜爱和信任的贤才,孔子的"因材施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习,子贡逐渐克服了自身的种种缺点,而孔子也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丰富和完善着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子贡和孔子的关系达到了亦师、亦友、亦亲的高度,其中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4.
孔子一生有志于仕途 ,希望以此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但他的学说在春秋时代并未真正获得各诸侯国执政者的赏识 ,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 ,尽管孔子是以“仁”作为其学说的核心 ,但他好周礼 ,把“礼”视为“仁”的外在表现形式 ,欲以“礼”规范“仁” ,并以“复礼”作为其政治纲领 ,不合时宜 ;其二 ,孔子迂阔、直傲、不苟且的性情虽然难能可贵 ,但却使自己显得更象个狷者、狂者 ,而不适合从政 ,他既不愿降志辱身以求进取 ,被排除在官场之外 ,实乃必然之事。  相似文献   

15.
论孔子之"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是我国古代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他周游列国,目的是为了宣传自己的学说,让诸侯国的国君接受他的治国策略,即接受他所谓的"政".孔子有关谈"政"的言论很多,内容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本文主要从某些方面对孔子"政"之内涵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6.
孔子的教育教学观体现在对教育教学作用的深刻认识、教育教学方法的全面创新、身教示范以及学习氛围和心态的重视上。本文研究了孔子的教育教学观 ,取其精华 ,以丰富我们的教育教学理论。  相似文献   

17.
君子是孔子在《论语》中树立的理想的人格典型。孔子对"君子"这个概念的含义做了重大的修正。他认为,君子是求"道",学以致其道的人。由于仁道很难直接把握,但礼乐、忠恕之道与仁道有极大的关联,因此,君子是通过克己复礼,掌握礼乐和忠恕之道来达到"道"的人。最后,求道有得——"德"——就成为了真正的君子,所以君子最主要就是指有德之人。这样的得道君子是符合道、与道为一、以身体道的人。在孔子看来,这才是获得了人之为人之本质的真正的人,真正的存在。所以,"君子"在孔子这里已经被赋予了存在论、本体论的意义。孔子的"君子"思想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8.
屈原的诗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在其创作实践中,体现出一种可贵的诗学精神,虽未上升到非常完备的理论形态,却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其诗学直接继承了孔子的观念,以美善统一为理论基础,以发愤抒情为思想核心,显示出个性鲜明的实践品质,产生了深邃久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9.
孔子“三案”辩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子“唯女子与小人难养”、“愚民”政策、“中庸”之道的贬义性几乎成为历史定案。通过考证,阐明孔子并没有把“女子”与“小人”等同之义,“愚民”政策也非孔子的本义,“中庸”不是指“不求上进”和“无社会责任感”,从而还孔子以真面目。  相似文献   

20.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创建文学批评的第一人,他的文艺思想对我国多年来的文艺创作和文艺思想的发展,具有极为深刻的影响,但孔子的认识又有其时代的局限和阶级的烙印,本文就是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来分析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