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姜丽华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7-18
《娇红记》是元代最具影响力的小说.本文认为,其超越前代众多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对于恋爱过程、恋爱心理的细腻描摹与准确把握.小说反映的是具有现代意味的爱情,他们(尤其是娇娘)要求专一、平等、心意相通,要求爱情的纯粹,为爱而生,也情愿为爱而死--这是小说的感人之处.本文在分析人物时力求深细,在探求悲剧意蕴时力求观照到他们所生活的社会与家庭,认为社会道德规范,尤其是顽固势利的家长最终造成了申纯、娇娘的爱情悲剧. 相似文献
2.
《娇红记》的美学特征及文化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颖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0(2):67-70
《娇红记》是元代艺术成就较高的文言小说。在元代特定的文化语境下,《娇红记》形成了两个突出的美学特征,即戏剧性审美和悲剧质性。元代特殊的文化政策及繁荣的戏曲文化孕育滋养了这两种美学特征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红与黑》爱情描写特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明蓉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8(4):35-37
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 ,通过主人公于连与两个女人之间的爱情描写 ,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后王政复辟时期整整一代小资产阶级青年的憧憬、追求、奋斗、苦闷 ,从中可以看到当时法国的整个社会风貌 ,也揭露和鞭挞了查理十世的黑暗统治。《红与黑》不愧为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力作 相似文献
4.
明末戏曲家孟称舜的传奇作品《娇红记》是传奇史上的佳作,它在艺术特色、思想特色等方面成就突出。本文从主人公先进的爱情观、侍女飞红追求爱情体现出的人本主义、传奇自身的悲剧性,以及《娇红记》文本体现出的社会风潮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5.
张冲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4):18-19
王娇娘是孟称舜《娇红记》中的女主人公。她的命运是那个思想极度僵化的社会所造成的,然而她的结局却是自己选择的。同时在这部作品中还有一个令人难忘的娇娘,那就是翠竹亭前的鬼魂,即假娇娘。通过对比找出真假娇娘在性格行为上的异同,可以初步探讨作者安排假娇娘的用意。 相似文献
6.
7.
张则桐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4,24(2):59-62
王实甫《西厢记》的爱情描写具有鲜明的理想品性 ,具体表现为崔、张爱情的纯粹性、互动性和专一性。市民文化对题材的改造、元初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王实甫的思想素质是形成《西厢记》理想化爱情描写的主要因素。它对后代文学的影响分别向性欲的膨胀、社会属性的强化、爱情内涵的深化三个方向流变。 相似文献
8.
李春艳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47-148
晚明剧作家孟称舜的戏曲《娇红记》全名《节义鸳鸯冢娇红记》,是据元代同名小说《娇红记》改编而来的,通过比较戏曲和小说在人物塑造方面的异同,可知戏曲在借鉴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特点的基础上,对"情"作了更为深入的阐释和丰富的表现,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进一步突出了人物个性意识的觉醒,体现了鲜明的晚明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9.
黎晓玲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4(3):225-228
《百年孤独》是一部反映拉丁美洲孤独落后与封闭现实的伟大长篇小说。小说中 ,作家马尔克斯描写了马孔多小镇上布恩蒂亚家族整整六代人的生活与爱情。马尔克斯认为 ,“布恩蒂亚家族之所以孤独 ,是因为他们不懂得爱情。”[1 ] 但是 ,当“百年孤独”这四个字随着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名字逐渐成为一个固定词组时 ,当人们在津津乐道百年的魔幻与百年纠缠不清的爱情时 ,甚至包括马尔克斯本人却都忽视了另外一段也许是很不起眼的故事 :那就是布恩蒂亚家族第四代奥雷连诺第二和其情妇佩特娜·柯特以及妻子菲兰达·德卡皮奥之间的纷扰爱情。而实际上 ,这段爱情虽不起眼 ,但却偏偏延续得历史最久 ,而作者马尔克斯也正是在对这段纠葛爱情的描写中表现出了他思想的独到和深刻。对这段爱情的描写 ,马尔克斯是通过三个层面来进行的 :那就是爱情的功利性、爱情的爱情性、爱情的亲情性 相似文献
10.
宋钢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文章阐述了《诗经·国风》爱情描写的文化内蕴,认为风诗所昭示的文化意蕴包括:揭示了男尊女卑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肯定和颂扬了对爱情的忠贞和对婚姻的专一,张扬了在爱情婚姻上自由意识的萌发和个性的觉醒,展示了具有传统色彩的“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中庸之爱 相似文献
11.
洪越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9(1):64-74
中晚唐作家中,元稹的写作在自述恋情上有最多样的尝试。从二十多岁到三十出头这十年间,他用不同文体、从不同角度反复书写年轻时的一段情爱经历,包括追忆恋情美好瞬间的短诗,讲述与自己的情爱有千丝万缕关联的故事《莺莺传》,以及反思这段感情的人生意义的自叙诗《梦游春七十韵》。从这些尝试可以看到中晚唐自述恋情的写作在伦理、文体(自叙诗、艳体诗、传奇故事)的规约上遇到的问题,以及元稹为解决这些困难所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李明军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26(4):44-49
明清艳情小说中的因果报应观念,是情节结构中的重要因素,是由欲的极度张扬到曲终奏雅的"空"之间必不可少的转换环节.将为大众普遍接受的因果报应观念引入艳情小说,是为了强调艳情小说的劝惩意义,从而为艳情小说在大众文化中赢得一席之地.然而正是小说中的"以淫报淫"观念,以及分辨情欲的二元标准,暴露了以男性为中心的性别伦理的荒诞之处.男性纵欲的果报由女性承担,已从根本上背离了倡导众生平等的佛教观念和因果报应的主旨.明清艳情小说中的这种双重因果观念,是男权中心主义的集中的、直露的表现,因而具有重要的文化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周志雄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3):97-101
性爱叙述大量出现在当代小说中,我们需要追问的已不是要不要写性的问题,而是为什么写性的问题.性爱叙述涉及文化体制、读者、市场、媒体等多方面的因素,涉及性爱叙述的作品多有制造文坛事件的历史,受到的争议与误读也很多,它要求文学批评既要宽容,又要认真分析批判. 相似文献
14.
赵克平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3):105-108
近年来高师在校生恋爱现象渐趋普遍,表现出谈恋爱比率上升,时间前移等一些特点,并随之产生“多角恋爱”现象增多,学生家庭负担增加,学业成绩下降等问题,寻求精神依托、从众心理等是促使大学生谈恋爱的主要因素。解决高现院校学生恋爱现象中各种突出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恋爱观,了解和接受健康、正确的有关恋爱知识。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不同特点。浪漫主义诗人分为两大流派 :积极浪漫主义诗人和消极浪漫主义诗人。通过比较和分析三首分别由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拜伦和雪莱所写的爱情诗 ,将他们在诗歌创作中的艺术特点的相似性和差异、各自诗歌的风格、诗人的个性及诗人对崇高爱情的追求充分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6.
铁凝小说的独特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晶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0(4):49-53
铁凝依靠自己独特的发现和理解,构筑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艺术空间。她的小说中充满独特的意味。她对人生的尴尬状态以厦人性中隐秘之处的挖掘,是属于潮流之外的个体思考,她对人性的独到理解以及出色的艺术表现拉近了其作品与经典的距离。 相似文献
17.
金正连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2(3)
文化自信是习近平寻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久而恒定的支撑力量和前进动力的必然结果;文化自信是习近平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深层基因的精准剖解,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脚踩大地、落地生根;文化自信体现出中国人民对中华文化传世价值的珍爱与继承,对中华文化神奇创造力的笃信;文化自信提示我们要有效消解西方的文化霸权,警惕西方价值观的侵蚀,拨正当下一些人的文化无知行为,通过文化创新再创中华民族的辉煌文化. 相似文献
18.
理念化的爱情话语——巴金作品中的爱情描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慧贞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4):69-73
巴金笔下的几种主要爱情类型,本质上是作家传达某种社会理念的“借用品”,激励社会叛逆是其主要文学功能;而个体化、人性化的生命体验则是其爱情话语的先天弱势。这一创作现象的存在,有其历史的、文学的和作家个体的深层背景。从作品的共时轰动效应向经典阅读效应的转化,可以印证20世纪中国人性觉醒的履迹。 相似文献
19.
范正生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3):94-97
中国古代的狐狸描写受到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伴随着文人强烈婚恋幻想意识的注入,狐狸描写中展现出鲜明的婚恋文化意义,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婚恋描写的重要内容。一是婚恋理想的梦幻实现方式,是文人生命价值与社会伦理道德矛盾的产物,是心理学中快乐原则指导下的创作。二是婚恋丑行的教化惩戒作用,是文人对婚恋梦幻实现的恐惧和伦理道德说教的产物,是心理学中现实原则指导下的创作。 相似文献
20.
李汇群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64-69
"忆语"散文是指有清一代直至民国时期出现的一种新型悼亡散文.与此前的悼文散文相比,它在写情上有很大的突破它填补了中国婚恋文学中自传性"婚前爱情"描写的空白,并且将描摹的笔触大胆地伸向了夫妇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