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綦毋潜是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诗人,其生平事迹,世人所知甚少,.目前有关綦毋潜事迹的考证,主要有马茂元《綦毋潜里贯仕履及诗》(《唐诗札丛》,载《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4辑),傅如一《綦毋潜生平事迹考辨》(载《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第4期,以下简称《考辨》),陈铁民执写的《唐才子传校笺》中“綦毋潜传”笺注(以下简称《校笺》),及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中的有关论述.经数家检索查考,潜之身世渐明.然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几家却各持一说,歧异颇大.问题主要集中在綦母潜的乡贯及其江东别业所在、任宜寿尉及初次归隐的时间上.本文拟就此四个问题,辨析诸家之说,出以新证,以期有所澄清.  相似文献   

2.
<正> 南宋张孝祥的词,向来受人重视.但直至建国前尚无人为治年谱.宛敏灏先生的《张孝祥年谱》五十年代发表(《安徽史学通讯》1959年第四、五期合刊)后,于近年定稿问世(《词学》第二、三辑),华东师大出版社1983年10月、1985年2月出版.以下简称《宛谱》).经过订正的《宛谱》对谱主的生平、行迹、著作进行了广泛而详细的考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干宝的《搜神记》可算一部重要著作。因此,在史籍载录不全的情况下,多方搜集有关干宝的材料,整比考订,纂辑成文,对小说史的研究工作是很有意义的。葛兆光同志的《干宝事迹材料稽录》(载《文史》第七辑,以下简称《稽录》),正是这样的工作。然近检史书,发现其中所载干宝事迹颇与《稽录》歧异,且有为《稽录》所遗者,爰加考订,以就正于《稽录》作者。  相似文献   

4.
往读杨廷福同志编著的《谭嗣同年谱》 (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七年出版),觉其于谭氏事迹、思想所作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深有裨于学者.但其中也不免有一些史实方面的错误.研究历史“应该根据正确的不容争辩的事实来建立一个可靠的基础”,因此不嫌琐碎,草成此文,谨以就正于编者和同志们. 一、同治八年,“先生戊戌殉难同志,康有为之弟康有溥(广仁)生”(《年谱》24页,以下只举页数). 按《康南海自编年谱》载康广仁生于同治六年六月十三日,此作八年,误. 二、同治十二年,“先生的老师欧阳中鹄和先生的朋友皮锡瑞考中举人”(27页). 按《浏阳县志》欧阳中鹄中同治十二年癸酉科拔贡.皮锡瑞亦于是年举拔贡,见皮  相似文献   

5.
王梵志诗研究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似乎已将进入汇校汇释阶段。然而,入之愈深,其进也愈难,梵志诗校释中所存在之难题尚多,若不精心探索,逐一解决,汇校、汇释亦将流于肤浅。笔者研读之余,偶有一愚之得,井窥管见,聊供读者参考。本文于各家论著,多有引用、商补,兹将名称、作者及简称总列于下: 张锡厚:《王梵志诗校辑》(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版,简称《校辑》。本文诗题、编号悉依此。) 项楚:《〈王梵志诗校辑〉匡补》(此文析为两篇,篇名全同,一载《中华文史论丛》1985年第4辑,一载《敦煌研究》1985年第2期(总第4期)。为兔烦琐,两篇同简称为《匡补》,不加分别。)  相似文献   

6.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3期发表拙文《论民族法调整对象》后,毛为民、周春梅同志撰写了《民族法调整对象新探——兼与吴宗金同志商榷》的文章(载《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2期,以下简称“毛周文”)。现仅就毛周文提出的几个问题做如下回答和辩正。  相似文献   

7.
<正> 陆澹安先生《小说词语汇释》(以下简称《汇释》)再版以来,先后有白维国《〈小说词语汇释〉误释举例》(载《中国语文》1981年第6期)。张鹤泉《小说词语释义辨误》(载《中国语文》1985年第5期)等文指出了其中一些失误。此外,证之以云南方言或小说中的其他用例,尚有若干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文达三于1988年在《湘潭大学学报》发表了一篇题为《“诗中有画”辨》(以下简称《辨》)的文章,笔者读后觉得有诸处不妥,便写了一篇文章兼与之商榷,题为《试论王维诗“诗中有画”的主体内涵——兼与文达三同志商榷》(以下简称《内涵》)也在同刊1991年第1期发表;文达三阅后写了一篇《答赵玉桢同志》(以下简称《答》)的驳论文。观其文章,我认为,仍有必要澄清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 我们的《荀子天道观试析》(以下简称《试析》,载《南都学坛》一九八七年第四期)对张松辉同志的《荀子人定胜天思想的缺陷》(以下简称《缺陷》,载《南都学坛》一九八七年第一期)中的某些观点提出了商榷意见,松辉同志很快就做了答复,在《哲学  相似文献   

10.
廖四平  张倩 《东方论坛》2014,(5):126-128
正李建军的《文学还能更好些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以下简称《文学》)是一部论文集,除"自序"外,共三辑:第一辑由几篇论述文学批评的理论问题以及当代文学批评现状的论文组成,第二辑是几篇对有影响的小说进行"质疑性批评"的论文,第三辑包括几篇"反驳性的‘批评的批评’"和侧重肯定性论述的论文。总的来看,《文学》具有如下特点:一、敢于质疑《文学》所论述的对象虽然或为名家,如莫言、  相似文献   

11.
《横江词》是李白很重要的一组诗。我在《关于〈横江词〉的两个问题》(载《郑州大学学报》1980年第四期)一文中,对“横江”地点及诗的写作年代作了探讨。后来,何庆善同志针对拙文写了《谈〈横江词〉的写作背景——兼与李协民同志商榷》(载《郑州大学学报》82年第一期,以下简称“何文”),同意拙文关于“横江”地点的论述,但却认为前人黄锡  相似文献   

12.
《费燕峰先生年谱》(以下简称《年谱》)为研究明末清初四川思想家费密(1625—1701)的重要资料。由于《年谱》只得钞本,因此流通不广,鲜有研究费密的论著提及此书。即使在书目方面,亦只有杨殿珣《中国历代年谱总录》及来新夏《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二书有《年谱》的记载。关于《年谱》的编者,谱前并无扉页注明,惟谱中每卷卷首均题“孙  相似文献   

13.
刘会山同志《<郑伯克段于鄢>》解歧》一文(载《山西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以下简称“刘文”),批评肖泰劳、马麦贞老师和我合写的《古代汉语教学札记》(载《山西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以下简称“肖文”)中关于“郑伯克段于鄢”部分的注释,认为八条注释中有七条都解释错了。我们仔细地读了刘会山同志的这篇文章,觉得有必要提出再商榷。受肖、马两师之托,我执笔来答复刘文的批评。  相似文献   

14.
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的写作年代,莫砺锋博士所着《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考辨》(《文史》第26辑,以下简称莫文),认为是在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或次年初,而否定宋吴曾的作于“绍兴癸丑”(1133)之说。英文提出了三条佐证,但另有几条反证莫文未予引录并证伪。一种科学的结论,既要求真,又须证伪;若不能证伪,则结论也难信以为真。本文提出几条反证,权作献疑,并希得到证实或证伪。  相似文献   

15.
《历史研究》一九七八年第十期刊载了周维衍同志《台湾历史地理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以下简称周文),读了之后,觉得其中的一些见解值得商榷。现将自己的一些看法提出来向周维衍同志和诸位读者请教。  相似文献   

16.
《社会科学战线》一九八一年第四期发表了赵克勤、许嘉璐二位同志的《谈<古代汉语>(王力主编)文选的注释原则——兼答薛正兴同志》一文(以下简称为“赵许文”),这主要是针对笔者《<古代汉语>注释疑义讨论》(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八一年第一期)一文所提出的若干问题,以及笔者文中未曾提及而是“有一些读者或专家提出过”的问题,开展讨论,以期说明《古代汉语》(王力主编)文选的注释原则。读了赵许  相似文献   

17.
路大荒先生,是我国蒲学研究奠基人之一。他编撰的《蒲松龄年谱》(以下简称《年谱》),在学术界,享有很高声誉。为适应蒲学研究发展的需要,《年谱》先后曾四次修改出版。匆庸讳言,《年谱》中也存在不足,甚至是错误。对此,捷克斯洛伐克汉学专家雅洛斯拉夫·普实克及国内的国培之与劳洪先生,都曾对《年谱》提出质疑。一九八○年,齐鲁书社重版的《年谱》,又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所以,对《年谱》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是促进蒲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我们对《年谱》中的几个问题存有疑问,提出与大家共同商讨。  相似文献   

18.
“以杀青书”补议张子开刘向作书录所习用的“以杀青书可缮写”一语,历来有在“书”后逗和在“青”后逗两种读法。近来又陆续有文论之,如《漫说“以杀青书”》(《书品》1988年第1期,以下简称《漫说》)、《也说“以杀青书”》(《文史》第36辑,以下简称《也说...  相似文献   

19.
<正> 读了《中国经济问题》1986年第一期胡培兆同志的《“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并不存在》(以下简称《胡文》)和1986年第六期刘惟佳同志与胡商榷的文章《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规律是普遍经济规律》1以下简称《商榷》),深受启发。故谈谈自己的浅见,以求教大家。  相似文献   

20.
蒋绍愚同志《〈王梵志诗校辑〉商榷》(见《北京大学学报》1985年5期,以下简称《商榷》,张锡厚《王梵志诗校辑》仍简称《校辑》)一文,考订精审,发人深省,然千虑之一失,或在所不免。现就《商榷》“校勘”部份第24条、第64条中对“去”(一作“安”)字之校释提出意见,就正于方家。先抄录《商榷》原文于下: 24.粗饭众厨(冫食),美味当房去(266) 《校辑》校记云:当房去,原作“当房佉”,……据文义改,当房去,即美味归入各自房中去,不与父母。《商榷》按:据文义,“佉”应改为“弆”。弆,藏也,谓美味藏于自己房中。且本诗押上声韵,“弆”为上声,“去”为去声,亦以“弆”为宜.当然,“去”亦可通“弆”,但据《校辑》所说“归入各自房中去”云云,可知作者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