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对<修辞精品六十格>中谭永祥先生所创建的"移意"、"会意"两种辞格能否取得"格籍"持怀疑态度.认为,因"移意"缺乏表现力,不应被立为辞格;鉴于"会意"定义的模糊性,难以让读者把握其本质特征,应重新命名和界定,或划归现有辞格.  相似文献   

2.
<吕氏春秋>虽被列为杂家著作,但却与一般的杂家著作不同,该书以治国理政之道为要旨,可谓"见王治之无不惯".其中,尤以"用贤"思想最为突出,不仅强调了"用贤"的重要性,而且,进一步提出了访求贤者的具体方法和使用贤者的原则要求.<吕氏春秋>所以能有如此丰富的"用贤"思想,无疑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3.
界定典故多歧义《辞海》定义应遵循--论典故的定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什么叫典故?一方面,尽管<辞海>对其早有界定,然人们对其定义自有看法,致使典故的定义多达10余种,这些"自有看法"的定义,提出了不少的问题,给人们研究典故开拓了视野、开启了思路,无疑于典故的深入研究大有裨益;另一方面,<辞海>中的"典故"条作为一个条目的定义,它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它仍然是一个不失为稳妥的定义,是我们辨别典故、界定典故、运用典故时可以大胆遵循的.  相似文献   

4.
皎然"格高"说是古代诗论"格调"说的重要一家.皎然不以气骨之力为格高,他的倾向清雅高逸闲旷,还包含识度高明的意思.这种"格高"说和王昌龄<诗格>以意阔心远,气骨天纵为格高明显不同.皎然这种思想倾向对一些诗家的评价可能多少带有一点家族观念.可能还受到吴中地域文化的影响,但是更主要的是反映了当时士风和诗风的变化,有的可能带有某种理想化的成份.  相似文献   

5.
皎然<诗式>是唐朝一部重要的诗歌理论著作,其中的"三格四品"之论是解读吴中诗风的重要一环,它的形成和理论内涵与"吴中诗风"密不可分.不了解皎然的"三格四品",很难对中唐诗歌思想的全貌有全面准确的把握.  相似文献   

6.
<老子>一书的性格,与老子史官的职业及其隐士的归宿有关."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应该成为<老子>解读的历史依据.老子以"道"为最高的存在,而"道"的原初意蕴,却与中国古代"天道"学说有着明显的渊承关系.因此,老子以"道"为宇宙的本体,也就是把时间形式作了本原化处理.本文从"道为时间"的考释入手,阐明老子之"德"为"变化的过程与显现",并进而论证老子"弱者道之用"所显示的隐士式人生规律.  相似文献   

7.
细斟薛涛十六岁到二十岁入乐籍期间所作的<十离诗>和其他咏物诗之创作背景与情感内容,前人有关薛涛"诗格卑下"殊乏雅道"的评说是欠妥帖公允的,必须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8.
作者提出了一个内涵较全面的"物业管理"定义,表述了"物业管理本身是个社会巨系统工程"的观点,分析了<孙子兵法>中的"率然功能观"在当代物业管理中的重大应用价值及操作上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9.
拟刊于<文心雕龙研究>第六辑的拙文<〈文心雕龙〉撰成年代综考>,用十个证据考证该书的撰成年代不是"南齐之世",而是萧梁之初.其中,证据之一是避讳.本文专对此做补充考述.  相似文献   

10.
彝族历史神话31集电视连续剧<支格阿尔>第一次把有关远古彝族英雄支格阿尔的民间文学再创作成一部长篇影视文学作品.这部作品内容丰富多彩,故事情节神奇而动人,用特色鲜明的艺术手法,比较全面、真实地反映了远古彝族历史社会生活及其独特、深刻而重大的思想内容,是一部具有开创性意义和重要价值的作品.  相似文献   

11.
孟子尚勇,他认为真正的大勇是深明大义,能够通过自反而作出进退选择的“理性”之勇,是合于气节、道义,敢于担当的道德之勇。孟子以气养勇,以义配勇,崇尚‘啥生取站’,其勇与“心”、“志”、“气’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一种体现情感与行动统一的德性。勇的培养需要立其志,养其气,从而最终形成其理想人格——“大丈夫”。  相似文献   

12.
陈江风 《南都学坛》2006,26(2):26-31
“七夕”作为中国最具民族特色、最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之一,其中蕴含了上古文化演变的许多奥秘。首先,过去对于形成神秘数字“七”崇拜的原因揭示不够,通过对七曜、二十八宿、北斗七星等天文崇拜形成的历史原因的分析,可使神秘数字“七”崇拜成因的民族文化心理基础得以多角度、深层次的揭示。其次,牛郎织女故事的发源有着坚实的中华文化基础,从文化发生的角度探讨该故事的起源地,对于认识“七夕”文化的民族特性不无意义。再次,过去对于“七夕”乞巧与女性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有足够认识,而对其中隐含的生殖文化内涵少有研究。从两种生产的角度深入考察,对于揭示“七夕”文化的本质特征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主张将张岱年先生哲学称为"新气学"."新气学"的显著特点,就是用"辩证唯物论"来阐释、理解与发展中国传统的"气学"思想.分三个部分论述之首先论述张先生一生始终信服"气学"思想,并揭示他所以信服"气学"思想与其一生信奉辩证唯物论,主张将辩证唯物论与"气学"创造的综合有直接的关系;其次阐述张先生对"气"范畴的现代诠释,以说明他对传统"气学"的超越;最后对张先生超越传统"气学"的理论贡献予以评论,以强调"新气学"对中国古代"气本论"哲学的现代诠释与超越,不仅为我们正确理解"气本论"哲学提供了新范本,而且使我们找到了谋求中国哲学现代化的新路数,即创造性的综合辩证唯物论、逻辑分析方法与中国特色的唯物论(气本论)于一体的路数.这一路数对于中国哲学现代化的指导意义是重大的.其之所以重大,是因为它有别于牟宗三一派之承继陆王"心学"、冯友兰等人之承继程朱"理学"以求中国哲学现代发展的设想,足以与现代新儒家所设计的路数相抗衡,使中国哲学现代化运动不至于一味地走唯心主义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气”范畴为中国古代学术的伟大发现 ,古希腊的原子论仅具有哲学意义 ,而“气”则从一开始就既具有哲学意义 ,又具有科学的应用价值。“气”是中医学的立足之根 ,但对气的认识目前还停留在比较浅显的阶段 ,终有一天 ,中国古代的“气”概念得到挖掘和阐发 ,将可以跃升为具有现代或后现代意义的科学理论。“象”的实质是气 ,是气的流动。中医学以“象”为依据 ,来理解人体构造和生命机理 ,这与西医学以形体为本质不同 ,在整体层面上又高于以形体为本质对人的研究 ,使中医学比长于把握事物的静态类别的西医学 ,在把握动态的个别方面 ,具有优势 ,这就是中医辨证论治能够因人制宜并使药物的副作用减少到最低限度的原因 ,这种治疗上的成功在科学方法论层次上具有重大意义。因此说 ,中医学因为有自己深刻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论 ,从而它的发展根本上不是对西医式的物理化学模型的还原 ,而是有着特殊的广阔远景 ,甚至对现代科学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略论李邕     
李邕是盛唐时期在文坛上有着崇高声望与巨大影响的人物,他直言极谏的政治品格,爱民疏财的仁义举动,能文养士的领袖气度,驰猎自恣的豪侠生活作风等,正是盛唐文士极其张扬个性,扬厉奋发的精神风貌的突出表现。在文章创作上,他是盛唐时期的一代文宗,其文章风格具有形象鲜明,格调高昂,气象恢宏,气势充沛等特征。置于文学发展史中,可以看出李邕是改革南朝文风,推进古文运动的一位杰出代表。但是长期以来,对李邕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这应该说是唐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疏漏。  相似文献   

16.
三仙姑和曹七巧不是完全同类人物 ,不能认为赵树理丑化了三仙姑 ,张爱玲却创造了与祥林嫂并列的不朽的艺术典型。实际上 ,三仙姑是一个符合生活真实 ,具有一定典型性的形象 ,赵树理对她进行讽刺批评并写出她的思想发展是无可指责的。而曹七巧只是一个只有变态心理和变态行为而缺乏真实个性的人物 ,她的极端和复杂不是从生活中来 ,而是张爱玲主观编造的 ,张爱玲在对曹七巧的描写中无形地流露了她的贵族心理 ,投下了她的心灵阴影  相似文献   

17.
“菱荡”和“聋子”是《菱荡》的两个关键性意象,“菱荡”代表着世俗、实用,“聋子”代表着“封闭”、快乐,二者共同体现着废名的追求和乐的精神世界。《菱荡》并非一般田园牧歌,作者的用意在自我修为,这与儒家修齐治平思想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8.
古代文献中的“气”主要有三种涵义 :气态物质之气 ,生化之本之气 ,符号—关系模型之气。生化之本之气是以主客相融的方式 ,通过心灵“体验”对世界的发现。因此 ,用以主客对立的方式建立起来的科学方法 ,不能证明“气”的真实性或虚假性。最有力的办法 ,是认真按照主客相融的方式 ,亲自去做一下 ,看到底有没有“气”的存在 ,这是问题的关键。气是无形虚体 ,其作用必定采取无为的形式。无为不是不作为 ,而是不在对立的关系中作为 ,故不可得见。气的作用也就是时间的作用 ,而时间也体现着气。  相似文献   

19.
成语"望其项背"的运用存在着肯定与否定不对称现象.其肯定用法趋于萎缩态势,否定用法则呈相对活跃状态.此外,"望其项背"有表示"赶不上"意思的新型用法,这种变异用法多出现在肯定句,可以看作平衡肯定与否定的一种自然生态调节.  相似文献   

20.
苏童的小说迄今已有四部被改编成了电影,分别是改编自《妻妾成群》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张艺谋,1991),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红粉》(李少红,1994),改编自《米》的《大鸿米店》(黄建中,1995)以及改编自《妇女生活》的《茉莉花开》(侯咏,2004)。其中除第四代导演黄建中改编的《米》之外,其他三位第五代导演改编的均是苏童“女性小说系列”中的作品,横向看来,其艺术理念和创作心态的异同颇值得回味。本文仅以张艺谋和侯咏这两位男性导演改编的作品为代表进行比较,探讨一下他们在将小说转换成影像时不同的处理手法和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