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蒯小明 《云梦学刊》2010,31(5):78-81
近年来,越来越严重的犯罪问题和群体性事件对我国农村的反贫困提出了紧迫性要求,而我国以扶贫开发为主的反贫困政策导致反贫困的不完备性,扶贫政策只能解决一部分个体的一部分贫困问题。由于政府责任缺失,我国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与运行状况不理想。我国农村的反贫困体系应该包括扶贫开发、社会救助和产业救助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根据当前贫困地区农村劳务输出的现状,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实地观察等方法,对湘西南一个贫困村庄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劳务输出对当地农村反贫困起到了关键作用,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促进了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有利于个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贫困是个人或家庭依靠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人不能维持其基本生存需求的一种生存状态。反贫困是世界性的,是人类迈向二十一世纪急需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中国的反贫困是世界反贫困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78年以来,国家实施了种种扶贫措施,使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总量从2.5亿人下降到1997年的6500万人。反贫困不可能有统一绝对的模式。广西百色地区在反贫困过程中,既没有照搬照套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中的资本积累、收入分配均等等反贫困模式,也没有仿造国内的苏南模式。珠江模式等,而是从本地实际出发,经过13年的艰…  相似文献   

4.
对四川凉山州甘洛县的调查研究表明,农村低保制度建制逐步完善,救助人数和家庭明显增加,农村女性、老年人和未成年人救助率增高,保障标准缓慢提升。但是,该县农村低保制度也面临着制度内普遍性问题和制度外的特殊挑战。制度内普遍性问题表现为:制度运行公平性不足、救助待遇低制约购买力、评审程序不规范激发社会矛盾、社会化发放推行难、制度监管缺位。制度外的特殊挑战则包括:因灾致贫人数多、矽肺病和艾滋病患等特殊困难人数增多、地方政府财力严重不足、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这些因素对农村低保制度减贫成效的精准性和公平性构成了损耗。基于反贫困政策体系的整体性视角,本文从社会保障制度与其他社会反贫困政策两条路径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与"教育反贫困"战略的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提出的问题是"在'十五'计划中期的中国西部农村,哪些特征因素影响农户的贫困状况?选择什么样的反贫困战略?"通过对2004年2至4月进行的大型调查的分析研究,我们将贫困线设定在每人每年637元的收入水平,得到了西部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估计.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分析的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农村产生贫困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贫困"和自然环境、经济结构、历史因素等构成累积的贫困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选择"教育反贫困"战略.本文立足于这一点,对中国西部农村"十一五"期间"教育反贫困"战略的实施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云南农村的反贫困事业曾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与全国农村的情况相比,云南农村的贫困状况还是非常突出。在反贫困的博弈中,存在着与反贫目标相悖、事倍功半的现象,而实现决策部门、地方政府和贫困农户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反贫困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前,中国农村大地正酝酿一次深刻的变化,即由家庭企业化逐渐向村级经济联合体转变.这一变化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如何认识这个变化,怎样引导其转变,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想就此谈些个人的浅见.一、对农村家庭企业化的简要评价80年代初期,我国农村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成为生产经营的基本单位.在发展商品经济中,家家搞生产,户户搞经营,这些以家庭为单位,以企业面貌出现的生产组织,可称为农村家庭微型企业.农村家庭企业既有专业性的家庭农业企业,也有兼业的家庭农业企业;既包括种植业企业,也包括家庭饲养业、手工业、渔业等各类企业.各种类型的农村家庭企业构成了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这就是农村家庭企业化.农村家庭企业化的出现,同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相适应的.首先,它适应农村多层次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在我国农村,从事农业生产主要是依靠手工和畜力,手工劳动占很大比重,只有少部分地区初步实现了农业的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其次,它适应农业生产分  相似文献   

8.
贫困文化视角下的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文化是贫困地区长期贫困的重要精神原因。在大力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要想尽快改变贫困地区的现状,实现农村富裕,除了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方面的变革外,关键在于要解决农村的贫困文化问题,应当着力实施反贫困文化战略,帮助贫困人口重构反贫困文化的价值体系,探索反贫困文化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反贫困过程中民间信用的作用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曙霞 《东岳论丛》2005,26(5):44-50
中国反贫困已经步入“扶贫到户”的阶段和开始寻求非政府组织力量扶贫的思索,农村民间信用也已经在政府“睁一眼闭一眼”的管制中渐成规模,客观上需要扩大农村的市场融资份额。中国农村民间金融可以成为中国现阶段反贫困的最适合的金融制度安排。抑制农村民间信用的消极作用,充分发挥其在反贫困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是一个“多赢”的选择——农村资金富余者致富和贫困人群脱贫,同时为政府排忧解难。  相似文献   

10.
关注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老年群体生活状况,努力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他们存在家庭赡养形式简单、家庭养老面临困境;精神文化生活匮乏、交往范围狭窄;婚姻损缺现象严重、日常生活寂寞空虚等问题.老龄化加剧和家庭结构变化是产生问题的现实原因;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缺位是深层原因;法制不健全和执行不力是重要原因;农村尊老观念弱化是内在原因等.为此,需要从家庭、个人、政府和社会工作者等多层面构建农村老年群体的社会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1.
贫困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消除贫困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人民群众生活在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却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城市贫困人口。在城市反贫困中,政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由于政府自身的局限性,以及在城市反贫困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具体局限,只靠政府一己之力不能完全有效地解决城市贫困问题。因而在城市反贫困中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尤其要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城市反贫困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生计视角下我国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的有机衔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民可持续生计内在地要求政府农村反贫困行动相互配合和有机衔接。因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与扶贫开发两项基本农村反贫困行动孤立进行,农民生计改善的非持续性已相当突出。为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建议突破目前最低生活保障仅为扶贫开发提供低保对象的劳动能力信息的衔接思路,实行三种衔接路径有机结合的复合型衔接模式,充分发挥两种反贫困行动在农民可持续生计目标实现中的协同作用,并进行三方面的配套性制度构建。  相似文献   

13.
贫困和发展是21世纪中国西北乃至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面临的极为严峻的生存挑战和必须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少数民族地区反贫困是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反贫困的突出难点,本文利用对民族贫困社区的调查和访谈数据,从民族社区农户基本情况、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社会生活等方面,对民族贫困地区社区现状进行分析,旨在发现造成民族地区贫困的基本根源,从而为全面制定新时期民族贫困地区扶贫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的各项农村经济政策的逐步贯彻落实,农村家庭企业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农户家庭经营已是我国农业经营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更好地发挥家庭经营形式的作用,有必要认真研究农村家庭企业的经营决策问题。一农村家庭企业的经营决策,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农户根据承包的生产事业和自己拥  相似文献   

15.
8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贫困"问题研究过于强调经济学分析方法,从而致使政府扶贫行动与民族地区人文特性出现背离.要纠正贫困问题研究范式的这种工具理性误区,需要反思现有的制度化了的贫困经济学分析方法.笔者在回顾经济社会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概括经济社会学理念和研究方法特点,并以其为分析立足点,从经济社会学视域构建"少数民族贫困"问题的分析方法与研究重心,包括:考察社会群体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影响少数民族贫困发生与再生的各种社会因素及社会条件;支配少数民族人口的经济行为与社会行为的主要因素以及其行为对贫困与反贫困的影响;对少数民族贫困群体的经济过程进行社会学分析;少数民族地区反贫困政策实施的社会依据和社会条件.在此基础上,从过程、行动、互动三个方面建构了今后"少数民族贫困"研究的重心.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企业迁移意愿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浙江省经济较为发达的海宁市为研究对象,以200家企业的问卷调查为基础,利用Logistic模型等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认为影响农村企业适度集中的主要因素是不同区域内企业家对生活的满意度及企业的迁移成本两个方面。为此,可采取的对策主要有加强政府领导作用,创造工业小区发展的良好条件;建设住宅小区,保障迁入家庭的利益等方面,并因地、因时、因行业而采用不同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社区主导型发展是一种适用于农村基层社区的上下合作式新型反贫困治理结构.新阶段农村扶贫开发中推行社区主导型发展可以提高扶贫资源响应农民需求的效率,增强农民和基层社区的发展意识和反贫困能力,推动长效反贫困机制的形成,但也面临着贫困瞄准、"搭便车"和社区发育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前,在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等背景下,民族地区农村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的功能逐步弱化,需要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理论上来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反贫困作用主要体现在制度模式、制度设计、制度实施等环节中。民族地区积极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在预防和缓解农村老年贫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与制约因素。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加快实现人群全覆盖,建立非缴费型养老金制度,加大中央财政投入。  相似文献   

19.
中国西部农村反贫困的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论述了中国西部农村反贫困的成就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对西部反贫困的几个制度创新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1)按照新时期的特点对反贫困战略作新的调整;(2)建立覆盖广泛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3)调整宏观收入分配制度,加大对西部农村反贫困的财政投入;(4)以农户能力开发为重点,实施教育扶贫计划;(5)改革劳动就业制度,为西部农民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岗位;(6)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生产组织结构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农村居民养老支持力系统模式是缓解我国农村老人养老困境的必然选择。新农保的出台填补了政府缺位的状态,弥补了政府支持力的短板。然而,以新农保为主的政府支持力在高参保率的“泡沫”褪去之后产生了参保老人福利水平不升反降的“倒逼效应”,导致农村老人获得的来自政府的支持力水平大打折扣。其背后的机理在于新农保制度设计中关于集体经济是否参与养老支持的自愿机制设计和新农保缴费中家庭参与强制机制设计也即捆绑缴费制度。建立弹性的集体经济强制参与机制,壮大农村居民社会养老支持力;发展地方经济,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给予家庭自愿机制下的政策经济支持,夯实家庭养老支持的基础和条件,充分发挥家庭在养老支持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是我国政府应对当前农村老人养老问题的关键着力点;逐步做大财政直接支持的力度,真正起到兜底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