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自编量表对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新生入学适应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新生在自我意识、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适应不良,"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是突出问题.对新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提高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2.
不同生源地大学新生的适应差异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为测量工具,对西南交通大学2005级新生的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和满意度等进行多元方差分析(Manovn)的结果表明:不同生源地大学新生适应状况存在显著差异(P<0.01),农村、小城镇学生的总体适应状况较差,且适应难度大.必须针对不同生源地的新生进行入学教育,对新生的人际交往技巧、人际关系调节方法加强引导,并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校史和学校优势专业的宣传教育,增强新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荣誉感,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和心理承受力.  相似文献   

3.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广西部分高校460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的大学新生心理是健康的,但仍有部分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不同程度存在问题.我们应构建合理有效的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体系,对大学新生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健康人格教育,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大学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浅谈农科大学新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是顺利完成大学学业的关键.本文总结分析了近几年农科大一新生的迷茫性以及独生子女的脆弱性,高分学生的波动性,低分学生的凑合性等对大学生活不适应的种种状况及原因,提出抓入学教育,稳固学农思想;抓新生管理,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抓基础课教学,引导学生步入正规的大学生活等措施,以使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8年秋在南京某高校进行的“研究生新生的学校适应状况”问卷资料,探讨了他们的心理适应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整体适应状况较好,约有1/5的存在适应困难;除性别、家庭居住地、主观家庭经济状况外,学校适应的其他三个维度对其心理状况也有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越好,其心理适应越好。  相似文献   

6.
采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以安徽科技学院大一新生为施测对象,分别在入学一个月和入学三个月施测,分析大一新生的总体适应状况及不同专业类型的大一新生在适应方面的不同表现。结果显示:大学新生的总体适应状况较差;在前后两次测试中,第二次测试的平均分比第一次均有所下降,且不同类型的大学新生在适应的七个维度上存在不同表现。在以上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大学新生产生适应问题的原因,同时提出了提高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高师新生学习适应问题的调查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问卷法对596名高师新生在学习方面的适应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新生的学习适应问题主要存在于学习态度消极、缺乏学习兴趣、不适应大学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学习心理紧张等方面,其中教学方法方面的适应问题最多,学习方法方面次之。同时考察了性别、报考志愿、学科系别、地区、性格等因素对新生的学习适应状况的影响,对解决学习适应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着眼于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对高校新生的角色适应及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分析高校新生的心理健康一般状况,并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进行对比,总结出高校新生主要面临的心理困惑。同时分析了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与作用,阐述其在高校新生角色适应过程中的内容体系、必要性与意义,旨在阐明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新生心理健康中的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9.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合肥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127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发现大部分的新生心理是健康的,但仍有部分新生的心理健康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高校应构建合理有效的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体系,对大学新生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健康人格,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  相似文献   

10.
应用大学新生适应量表、班级气氛量表、自编适应自我评估问卷等对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的117名新生的心理适应状况、班级气氛进行前后测量,探索班级团体辅导对高校新生的适应能力和班级建设的影响。结果显示实验班的大学新生适应量表、班级气氛量表、自编适应自我评估后测得分比对照班有显著性的改善,同时,实验班的大学新生适应量表和班级气氛量表后测得分显著优于前测。结论:班级团体辅导有助于高校新生适应能力提高和健康班级建设,值得在新生教育中推广。  相似文献   

11.
每位大学新生都面临着一个适应大学生活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许多大学新生存在典型的心理冲突表现,如果处理不好,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大学生涯,因此,正确认识和应对大学新生适应期的心理冲突是摆在学校和新生面前的重要任务。本文采用自编问卷——《大学生新生适应状况问卷》,对大学新生适应期心理冲突的表现进行了调查,得出了一些数据分析,进而提出一些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大学一年级学生由于学习、生活和环境的改变,他们在适应新生活过程中常常遇到不少困扰和挫折,从而引起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新生们的正常生活和健康成长。为了尽快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十分重要。对93级、94级、95级新生进行心理素质抽样调查,调查结果反映出民院新生心理卫生状况,为我们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3.
大学新生开展团体辅导策略与效果探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针对大学新生面临的不适应问题,通过对团体辅导在新生适应方面的作用探讨及对比试验,发现团体辅导可以使新生增强自信心,提高社交能力,改善心理健康状况,增强适应能力及团队意识,同时为优良班风的形成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4.
我国高校新生教育研究综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大学一年级是新生适应和转变的关键时期,新生教育理应成为高校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文章对当前教育界在大学新生教育研究方面的学术观点进行综述,内容主要涉及新生教育的功能与作用、新生不适应大学生活的表现与成因、新生教育的内容与对策.  相似文献   

15.
大学新生适应性障碍成因及对策新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文章在分析大学新生适应性障碍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了人际环境对适应状况的影响,以及“来访者中心”的咨询态度在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中的积极作用,提出应加强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咨询态度教育。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洛阳理工学院2007级8个专业新生的学习状况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学习能力方面,大学新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有了较高的发展,而解决问题能力和自学能力急需提高;在学习技能方面,21%的大学新生不具有听课技能,15%的大学新生缺乏记笔记技能;在学习态度和兴趣方面,有20.2%大学新生不能认真学习,没有强烈的求知欲。根据大学新生的学习状况,对他们的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将有利于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相似文献   

17.
通过采用大学新生适应性自评量表对某地方工科高校860名新生的适应性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工科院校新生适应性总体状况良好,在具体维度上,情绪适应最差,生活适应最好;在性别、籍贯、生源、住校经历、工作经历、年龄和高考成绩的差异上的比较中,新生适应性状况表现不一。  相似文献   

18.
旨在通过对某工科院校新生开展负性生活事件、 社会支持、 适应情况的调查,探索负性生活事件、 社会支持对新生适应的影响.研究发现负性生活事件中的人际关系压力因子与大学新生适应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中的以前朋友支持因子及现在朋友支持因子与大学新生适应显著正相关,大学同学支持在人际关系压力与大学新生适应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帮助新生在同伴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对于缓解他们的人际压力和适应大学生活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某独立学院的2643名新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独立学院大一新生的总均分及各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青年常模,在性别差异比较中,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男生.最后就产生这种心理状况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为了考察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状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选取大学新生军训的特定时间段,应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症状自测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等问卷综合测量3 122名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用量化形式评估军训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影响。测量结果显示:军训对于大学新生的人格心理有着正面促进效果,男女新生基本处于同一水平,但来自不发达地区或经济困难群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低于普通值;军训对于大学生的乐群性有增进作用,但焦虑、精神病性、偏执等军训后高于军训前;高特质焦虑学生选择负向应对方式的频率与较低特质焦虑学生相比较显得更频繁。因此,应加强对大学新生军训的组织管理,做好思想动员、团体心理辅导、建立"心声档案袋"等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