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章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蔬菜出口8强国家蔬菜出口竞争力进行了动态测算,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蔬菜出口8强国家进行了综合比较,采用贸易引力模型探讨了中国和其他国家间蔬菜出口量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表明,中国蔬菜出口呈现增长趋势,蔬菜出口优势较强,蔬菜产业竞争力进入全球第一方阵;出口对象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总收入对中国蔬菜产业的贸易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双边贸易国间的距离对蔬菜出口具有逆向影响.  相似文献   

2.
刘美频 《统计与决策》2017,(19):129-132
文章结合Antràs与Costinot的研究,从产业上游度视角出发,给出了一种比较出口产业竞争力的新方法.利用OECD_STAN数据库,通过测算1995年、2000年、2005年及2011年中、美国两国21个出口产业的上游度,验证了上游度指标的稳定性.并通过比较中、美两国出口产业上游度差,指出了中、美两国出口产业相对竞争力的差异及变化情况,得出中国出口产业竞争力落后于美国,且存在差距逐渐拉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冯烽  叶阿忠 《统计与决策》2012,(21):118-121
文章以中国1983~2010年的人均工业废气排放量作为环境污染指标,人均工业能耗、人均出口量与人均实际GDP为解释变量构建了半参数库兹涅茨曲线模型。结果表明,中国的环境污染主要来自于工业化生产;出口加剧了环境的压力;人均实际GDP与环境压力二者之间不符合EKC假说;剔除工业化与出口因素影响后人均实际GDP与环境压力呈斜"U"型,其边际效应曲线呈"N"型,2007年后的人均实际GDP对环境压力为正的边际效应且迅速增加。  相似文献   

4.
广东经济的外向度很高,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工业产品 1/3以上要通过国际市场实现价值。1998年广东外贸进出口总额1300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41.2%,占全省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四成以上,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外贸对广东的重要性。1999年11月15日,中美就有关中国加入WTO的条件达成协议,中国最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指日可待,此时就加入世贸对广东外贸尤其是出口的影响进行探讨非常必要。 一、加入WTO给广东外贸带来的机遇 1.从出口商品类型的角度来说,加入WTO将会令广东外贸有较大收益。以19…  相似文献   

5.
一般认为,出口、投资、消费三大经济增长引擎共同发挥作用,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现在,美国华尔街金融海啸波及全球,全球经济进入萧条,金融危机必然带来经济危机。西方国家纷纷出现经济增长减速或负增长,全球经济衰退,国际市场需求降低,使中国企业出口订单减少,依靠出口的企业生存困难,经济增长引擎之一出口疲软。  相似文献   

6.
《统计教育》2005,(9):64-64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 F)近期公布的2004年按汇率法计算的世界180个国家和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 D P)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结果,2004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前10位国家座次排定。位居世界前十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中国、加拿大、西班牙和韩国。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方面,卢森堡、挪威、瑞士、丹麦、爱尔兰、冰岛、美国、瑞典、卡塔尔和日本分居世界前十位,中国居世界第112位。2004年,中国以国内生产总值16494亿美元,居世界第七位,与上年持平。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269美元,仍为中下收入国家水平,居世…  相似文献   

7.
1998~ 2 0 0 2年 ,全球经济发展极不稳定 ,在亚洲金融危机、美国经济衰退、日本经济低迷、欧洲经济下滑等全球经济环境趋于不景气的情况下 ,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 ,使国民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快速健康发展。这 5年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 7 7% ,而同期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3 2 %。 2 0 0 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 6位、对外贸易总额居世界第 5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2位 ,人民生活从总体上达到小康。  一、经济增长率居世界前列 ,国内生产总值上升到世界第 6位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步入世界中…  相似文献   

8.
马丹等 《统计研究》2018,35(10):44-57
本文提出利用大型统计数据直接测算中国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的方法。通过建立含有潜在不可观测变量的混频动态因子随机波动模型,实现利用月度和季度大型数据测度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利用1994—2017年中国60个月度统计指标和4个季度统计指标,测算了我国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结果表明:(1)中国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不确定性的变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传统的景气监测指标并不是一致最优的同步监测指标。(2)在测算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时,有必要将核心指标作为观测到的因子予以保留,不仅提高了结果的解释性,也能得到更符合经济事实的结果。(3)宏观政策变动是引起经济不确定性上升的重要因素,但政策的影响往往具有滞后效应,未预期的政策变动将触发更高的宏观经济不确定。  相似文献   

9.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连续高速增长。研究表明:截至2002年,25年来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不是均衡的,而是分阶段的。文章基于对25年来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收入以及人均消费的关系的研究,提出一个更为合适的分段模型———线性误差模型。同时,给出该模型中参数的估计方法。  相似文献   

10.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企业利润和就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富江  江源 《统计研究》2010,27(12):30-34
 人民币在金融危机后重新与美元挂钩,这一做法在今年上半年遇到了巨大的外部压力,从长期看,汇率固定和大幅升值均不可取,关键是升值的时机和力度。本文利用2009年8万家出口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了人民币升值情况下出口企业影响的模拟测算和压力测试,以及2005-2007年人民币升值期间主要出口行业的利润率和亏损面情况的实证分析,发现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的负面影响被夸大了。研究表明,只要把握好升值时机,升值幅度渐进可控,对出口企业的总体影响就不大,而且有利于稳定出口企业预期,使出口企业对汇率的长期变化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并逐步适应汇率的正常变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出口产品质量提高了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明益 《统计研究》2014,31(5):24-31
本文基于Khandelwal(2010)的出口产品质量测度思路及Berry(1994)的嵌套Logit模型,构建了测度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的理论框架。测度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总体的质量水平呈缓慢上升趋势,但各行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出口产品质量决定因素进行了多维度的经验考察,得到了以下基本结论:我国人均国民收入较高时,它与出口产品质量显著正相关;随着一般贸易份额的增加,其对出口质量的提升已超过了加工贸易;企业研发对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质量贡献最大,对资本密集型产品质量贡献最小;人力资本对出口产品质量的贡献刚好跟国内研发相反;外资出资方式对出口产品质量影响与其采取的贸易方式有关。另外,企业中间品投入、资本强度及政府的研发补贴都会对出口质量产生影响。据此,本文认为在引资导向上应逐步引导外资与一般贸易方式的结合力度;适度加大对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研发力度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需加强企业中间投入品的投入,优化要素投入比例,积极培育高质量、适合各行业实际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本。  相似文献   

12.
陕西省二氧化碳库兹涅茨曲线的形状、拐点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中国首批低碳试点地区——陕西省为研究对象,利用1978—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库兹涅茨曲线进行了经验估计,发现曲线形状为N型,两个拐点分别在人均GDP为3 370.31元和4 070.06元处。对影响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因素进行研究,利用迪式分解法进行短期分析,发现经济收入和能源消耗强度对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影响较大,而能源结构的影响很小;利用协整方程进行长期分析,结果表明,能源消耗强度、能源结构和第二产业结构对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作用都比较大,其中最大的是能源结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出口贸易活动中的能源消耗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启荣 《统计研究》2011,28(5):41-46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利用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2002年和2007年我国出口贸易活动能源消耗量;然后,实证分析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本文的研究表明:“入世”后,我国出口贸易活动能源消耗呈现迅速增长态势;高能耗产品的出口贸易额在我国出口中所占的比重较大,我国目前的出口贸易结构不利于国内节能目标的实现。研究还表明,我国以煤作为生产与发电主要能源的成本相对较低,使得我国的能源密集型产品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4.
魏巍贤 《统计研究》2000,17(6):47-50
一、引言关税与贸易总协定(theGeneralAgreementonTariffsandTrade,GATT),从前被人们看作是一个置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于不顾、而专门解决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争端的机构。近20年来,发展中国家逐渐认识到将本国经济与世界市场整合的重要性,许多发展中国家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TradeOrganization,WTO,以前的GATT)看作是整合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了乌拉圭回合中的相互市场准入谈判,但在现行的基本上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主宰的国际经济…  相似文献   

15.
自控制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国际共识以来,“碳排放责任核算”问题迅速成为全球气候治理领域的热点议题。本文以京津冀及周边晋、陕、蒙等资源型省份为阐述重点,立足于自主编制的特色地区间投入产出表,借助MRIO分析方法,基于“生产者责任”、“消费者责任”和“收入者责任”三维责任视角的碳排放责任界定模型,重新核算了中国分省碳排放责任,并对比分析了三维视角下各省人均、地均、部门排放量和碳强度水平,为进一步科学合理界定中国分省碳排放责任、向全球气候治理领域贡献国内省际责任分解的“中国方案”提供技术支撑。研究发现:中国不同类型省市在三维责任视角下应承担的减排责任差异较大,经济中心京津冀三省市在“消费者责任”视角下的排放量高于“生产者责任”视角下的排放量,而其主要资源支撑省份晋陕蒙三省则恰好相反;“收入者责任”视角下各省市排放量(除河北省外)均高于“生产者责任”视角排放和“消费者责任”视角排放;各省人均排放量、地均排放量和碳强度指标存在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关键部门在三维视角下排放量的差异特征是形成各省市承担不同排放责任的主要原因,“收入者责任”视角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源供给型省份应承担的碳排放量。本文据此提出中国在未来分省碳排放责任界定时要综合考虑各类视角、针对仅采用一种视角核算的弊端须作出前瞻性政策安排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建立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和人均GDP关系的LSTR模型,分别以经济增长速度和能源强度为转换变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和人均GDP的关系在不同经济环境下有所不同。为实现碳减排和经济增长之双赢,必须在降低能源强度上下功夫。由能源强度的结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SVECM)的脉冲响应分析得知,短期内,能源价格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成为"迅速"降低能源强度的关键;长期而言,必须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彻底改变能源消费结构。  相似文献   

17.
陈立敏 《统计研究》2011,28(5):33-40
 内容提要:截止2011年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正好达到十年,本文对1990-2009年中国制造业整体及七个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突变点分析,来检验入世的影响,结果发现:入世使中国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发生向更强增长趋势的突变,而国际竞争力的趋势突变为增长减缓;中国制造业整体的国际竞争力在入世后发生了趋势突变,但七个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都没有因入世而发生趋势突变,仅有部分子产业的出口竞争力发生了趋势突变;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增长来源,只有一部分来自于国际市场份额的增加,而另一部分来源于国内市场占有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基于1997-2012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和空间计量模型,探讨了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对中国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结果显示:中国省域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和人均GDP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对本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空间溢出效应为显著负效应,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空间溢出效应则不显著。最后,根据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显示的不同空间效应,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对沿线国家的出口贸易总量已经有所突破。与此同时产品出口是否也变得更加稳定?出口贸易的稳定性决定贸易联系的长期发展,稳定的贸易联系有利于中国企业的稳定发展。本文利用高度细分且重复观测的出口纵向生存数据,利用Cox随机效应混合模型进行两种时期的对比研究,并在模型中考虑交互作用。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总体上,向沿线各国出口贸易更加稳定,各地区差距明显缩小,高技术产品出口稳定性显著提升,技术型产品与非技术型产品拉开了差距,出口产品结构有所优化。同时,倡议的提出对于GDP或人均GDP较低国家的出口稳定性推动最明显,尤其体现在技术型产品上。“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出口贸易几乎不受汇率波动影响,倡议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远距离对出口的不利影响,且较大的初始贸易额所带来的优势对高技术产品出口稳定性的促进作用最明显。双边贸易联系的紧密性体现得更明显,而且双边贸易联系越紧密越有利于技术型产品出口。  相似文献   

20.
周宏  胡亚权 《统计研究》2010,27(5):48-52
本文将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划分为经济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利用1997-2006年省际面板数据,分析知识产权保护对人均GDP增长率的影响程度。我们发现,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和中等发达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对人均GDP增长率的影响不显著。而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知识产权制度的初始发展阶段,知识产权保护对人均GDP增长率有促进作用;但是到了快速发展阶段,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又有阻碍作用。本文最后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