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4 毫秒
1.
文章以揭示土地出让收入与宏观经济间的数量关系为途径,以土地出让收入与GDP、固定资产投资为变量,在数据预处理后,利用Eviews软件对数据进行初步描述,并采用格兰杰因果分析、脉冲检验与自回归滞后分布模型探索变量间的关系,分析得出起土地出让价款与GDP、固定资产投资间的数量关系,为各界真正了解土地财政以及政府把握土地供给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提供一个理论途径。  相似文献   

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及其防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方融资平台在拉动地方经济回暖和解决城市投资建设资金短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弊端,隐藏着一系列的财政、金融与经济风险.文章通过分析地方融资平台运行中潜藏的各类风险,进而提出防范与化解这些风险的应对措施,优化地方政府的投融资行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财政与货币政策配合的角度来研究政府债务,认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实际上是过于激进的地方政府财政扩张与中央银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之间失配的结果.在发展落后的区域金融市场上,地方政府的债务扩张会挤占稀缺的金融资源,对当地的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一方面使得经济增速低于债务增速,另一方面利率上升造成政府还债压力,最终酿成债务风险.并利用间接的地方政府债务数据,通过面板VAR模型来对政府债务、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检验了所得结论.  相似文献   

4.
融资难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传统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融资来源主要包括财政投资和金融信贷.然而由于政府财政投资的不足和金融支持的低效性,致使现有的各种融资方式难以满足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需要,如何化解此融资困境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迫切需要创新性金融支持模式解决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融资困境.  相似文献   

5.
利用陕西、宁夏的农户数据,从农户收入异质性视角分析了农户融资渠道选择及产权抵押融资现状,并甄别了农户贷款可行性及产权抵押融资约束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而测度了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对不同收入农户的融资约束程度及差异。结果显示: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对不同收入农户的融资约束程度不同,随着农户家庭收入水平提高,其受到的融资约束程度呈递减趋势,中低收入农户是融资约束的主要人群;总的来说,农户受到的风险约束、交易成本约束较大。基于结论,提出缓解农户融资约束、缩小农户融资缺口和进一步推行农村产权抵押融资业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徐超等 《统计研究》2019,36(6):42-53
我国制造业金融化是当下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遏制制造业企业“脱实向虚”是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借助2009年增值税转型改革准自然实验捕捉实体税负的外生变化,基于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考察了实体税负与制造业金融化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发现,增值税转型改革引发的实体税负下降显著降低了制造业企业的金融化水平;改革对于重资产企业和融资约束较小的企业影响较大,对于轻资产企业和融资约束较大的企业影响则相对不明显。激励机制检验表明,增值税转型改革相对提高了制造业企业实体资产收益率,并引导企业加大了固定资产投资和研发创新投入。本文将为政府部门制定和实施去金融化的相关税收政策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冀云阳等 《统计研究》2019,36(7):91-103
本文研究了土地融资对我国城市化失衡的影响效果、地区异质性表现以及背后隐藏的债务风险。利用2007-2015年间地级市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地方政府的土地融资活动显著促进了“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这一失衡现象的形成,并且此影响在人口流出地和中西部地区的城市表现得更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负债型”城市化融资与“供给型”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可能引致较大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主要体现为土地融资会加重发展失衡城市的债务负担,而投资回报和效率较低是造成这一结果的重要机制。以上结论意味着不考虑需求因素而盲目依靠债务性投资驱动城市化发展的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应探索建立推动城市化良性发展的融资体系,并在土地融资与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之间建立稳定的投入联系。  相似文献   

8.
文章利用我国2000—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基于地区土地流转视角构建面板门槛模型,实证分析土地流转在农村金融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非线性关系中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第一,农村金融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存在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关系。第二,农村金融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倒U”型关系是基于农村土地流转的门槛效应。当土地流转程度低时,金融机构对农户具有较强信贷约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随着土地流转程度提高,金融机构对农户信贷约束得以缓解,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第三,“输血性”财政功能难以充分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需要充分发挥政府财政支农“造血性”功能。  相似文献   

9.
罗琦 《统计与决策》2007,(16):115-117
本文通过对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投资支出与内部资金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企业在外部资本市场上遭受的融资约束程度随企业规模的增大而降低。进一步地,本文检验了银企关系对融资约束的影响。结果显示,与银行关系越密切的企业,其投资相对于内部资金的敏感度越低,说明日本银企关系对于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具有重大作用。本文研究进一步提出了构建我国新型银企关系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视角,利用我国深交所中小板上市公司2004~2012年的数据,对供应链金融发展能否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本文最后根据我国现实发展状况提供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余静文等 《统计研究》2021,38(4):89-102
中国银行业在金融体系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一直是金融发展的重要部分。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银行业以国有银行为主的结构出现了重大变革,银行业竞争程度不断提高。关于银行业竞争的经济效应存在“市场势力假说”和“信息假说”两个假说,本文尝试在银行准入管制放松政策的背景下和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情境下,利用匹配的微观层面数据来实证检验以上的假说,主要得到以下几个结论:首先,银行业“松绑”有助于企业“走出去”; 其次,采取倾向性得分匹配方法应对样本选择问题, 并用工具变量方法应对内生性问题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最后,银行业“松绑”引起的融资成本下降是银行业“松绑”影响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渠道,企业“走出去”的分析结果也支持了中国情境下银行业“松绑”的“市场势力假说”。本文的研究为银行业改革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证据,并验证了中国情境下银行业“松绑”的“市场势力假说”和“信息假说”,有助于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评估中国银行业改革的经济效应,对更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与国内外大多从财政收支角度来研究地区的策略性竞争行为不同,本文通过建立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了我国地区间金融策略性行为,通过构造相对资本深度指标研究了这种背景下地区资本深化对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地区之间的金融策略性竞争行为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受地方财政资源充裕程度的影响;从平均意义上来看,全国总体的金融配置并不符合各地资源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最优相对资本深度,存在效率损失,但在不同区域和不同阶段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合理引导地方政府行为以及有效协调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对于促进地方金融健康发展进而提升区域经济效率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94—2012年的中国省际经济数据,对地方财政收入的空间非均衡特征、收敛性与极化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地方财政收入具有显著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地方财政收入空间分布的总体差距呈现缩小趋势,其中地区间差距是地方财政收入差距的主要来源;考虑空间相关性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考虑空间相关性后,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绝对β收敛速度大大上升,条件β收敛速度大大下降;地方财政收入空间极化程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赵凯  刘成坤 《统计研究》2018,35(10):15-27
本文基于中国35个大中城市2005至2015年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具有“空间依赖”性质的房价地价空间面板联立方程模型,深入研究房价与地价关系、地方政府行为对房价和地价的作用机制以及城际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临近城市间的房价相互“模仿”并一同推动地价上涨,房价对地价的影响呈现“模仿促进”的作用特征;各城市通过尽可能抬高本地地价来拉大与临近城市地价水平的差距,进而推高房价,实现“以地生财”。此外,研究还证实地方政府通过“价格途径”和“政策途径”均能对房价进行有效调控,且“价格途径”具有一定的传染性;而“数量途径”和“结构途径”作为地方政府控制地价的有效手段,具有较强的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5.
基于财务柔性组织理论,本文利用2007-2017年我国A股上市非金融类公司微观数据,从理论和实证检验分析了企业财务柔性能力对持续性创新的影响,结果显示企业财务柔性对持续性创新存在正向促进作用。进一步,本文探讨了财务柔性可能存在的“协调创新效应”和“自适应效应”两种机制。协调创新效应相关检验结果显示企业储备的财务柔性能力能有效协调内外部资源,释放融资约束的负向影响,从而正向促进企业持续性创新。检验结果还显示,企业主动地调节财务柔性储备,能够在不同维度环境的不确定性影响下发挥“自适应效应”,助力企业实现持续创新的目标。总体而言,本文结论改善了企业断点式或阶段式的创新投入方式,切实提升了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和质量,对`实现我国创新“量质平衡”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孙文浩等 《统计研究》2021,38(6):102-115
研究政府减税何以提升高新技术“僵尸企业”的创新能力,对推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使用2008-2014年全国创新调查企业数据库,借鉴ABBGH(2005)的一般均衡模型,界定了高新技术“僵尸企业”的概念与识别方法。主要发现:第一,给高新技术“僵尸企业”减税对企业创新存在显著促进效应,尤其对创新型“僵尸企业”减税存在较强的“杠杆效应”;第二,给高新技术“僵尸企业”减税对企业创新的促进效应显著高于非高新技术“僵尸企业”;第三,政府对偏向科研固定资产投资的创新型“僵尸企业”和倾向基础科学研究的效率型“僵尸企业”增加减税额度更有利于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是促使高新技术“僵尸企业”起死回生的重要途径。政府可利用创新型“僵尸企业”“重资产、轻科研”与效率型“僵尸企业” “重科研、轻资产”的创新策略优化税收优惠政策,为平稳、持续、高效推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新的治理框架。  相似文献   

17.
公司持有现金的对冲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琦  张标 《统计研究》2012,29(2):58-65
本文探讨融资约束下公司现金策略与投资策略的内生联动性并引入对冲需求的思想,对公司现金持有量促进投资支出的对冲作用进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公司面临融资约束时通过变动现金策略以避免投资计划的改变,这种联动性导致公司现金策略变化而投资策略不常变动,公司因此具有较高的现金-现金流敏感度且现金-现金流敏感度比投资-现金流敏感度更能够有效反映公司融资约束。我们还发现,现金持有量促进投资的对冲作用受到市场的认同,投资者赋予公司现金策略和投资策略更高的价值评估。  相似文献   

18.
基于1999-2013年全国30省际数据,利用动态面板模型,考察了财政分权深化下地方政府的努力方向。结果表明:在财政分权初期,地方政府因获得更多的资源支配权,其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出来,并极大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但随着财政分权进一步深化,其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逐渐减弱,而对地方财税增加的推进作用依然存在,地方政府的努力方向由此产生扭曲,稳定并提高地方财税增速成为其首要目标。建立合理的地方政府考核制度,完善财政分权制度,对于稳定地方经济增长速度,突破中等收入陷阱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