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2.
3.
4.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2,(1):102-102
《越南政治经济与中越关系前沿》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潘金娥研究员编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全书共22.4万字。 相似文献
5.
自2015年10月的拉森号事件以来,美国频繁派遣军舰擅闯我国南海岛礁邻近海域,开展其所谓的航行自由行动,挑战我国南海的海洋权利和主张,严重侵犯我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本文运用实证分析法,通过对近年来美舰擅闯行动进行数据统计、分类,归纳出美舰擅闯行动主要挑战的三类事项,即军用船舶在领海的无害通过须获事先批准、西沙群岛的直线基线、南沙群岛部分岛礁的领海主张。通过分析美舰挑战这三类事项的原因及意义,可得出这三类事项在短期内仍然是美舰擅闯行动挑战的重点,且该行动的挑战重心正转变为西沙群岛与南沙群岛并重。经过分析可以预判在未来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美舰针对我国南海岛礁邻近海域的擅闯行动不会停止。据此,我国有必要尽快制定有效的对策应对美舰的擅闯行动。 相似文献
6.
面对中日关系的现实,我们拟将以下三种思维方法或理论视角融合起来,从战略的高度来加以把握,那就是:(1)地缘政治学,它属于传统的现实主义;(2)相互依存理论,它是建立在经济全球化基础上的,结果是有力地否定了政治现实主义的几个基本命题;()文明特性学说,它强调文化,尤其是政治理念上的差异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总体而言,这三种看似矛盾的理论视角,也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反映了“两强并立”状态下中日关系的复杂性。一、理论分析框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位置也是一种性质。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国家间关系的不确定性,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7.
《太平洋学报》2016,(3)
阿基诺三世上台之初即把菲律宾的国防重点从国内安全转为对外防卫,把南海政策从大国平衡转为借美制华,把南海油气开发政策从中菲合作转为独自开发。在挑衅中国南海主权的行为遭到挫败后,阿基诺政府彻底抛弃了与中国进行双边谈判的可能,把本国的南海政策与美国的亚太战略绑在一起。菲律宾国内的家族政治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小集团思维,外加根深蒂固的亲美传统,是推动阿基诺政府南海政策转变的根本原因。但菲律宾国内叛乱分裂问题悬而未决,以及菲律宾国内对增加美国驻军人数的反对意见,限制了阿基诺政府南海政策进一步激进化。由于阿基诺政府的南海政策并未使菲律宾获得实际收益,并且阿基诺政府也深陷腐败案件,这为菲律宾下届政府调整南海政策提供了动力。鉴于阿基诺政府南海政策的僵化以及任期即将结束,中国应重点关注菲律宾下届总统的南海政策趋势,并需要在维护南海主权和适当向菲律宾释放善意之间取得平衡,帮助主张改善对华关系的总统候选人获得更多的政治空间。 相似文献
8.
《太平洋学报》2015,(10)
南海区域秩序是指以南海的海洋秩序为中心的地区秩序,是南海地区各行为体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共同价值目标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结构。在西方殖民者到达南海之前,南海地区已于中国明代前期形成了共同发展、和睦友好与和平稳定的区域秩序,基于西方海权观的殖民侵略者却解构了这种秩序,但只是解了而没能重建。直到今天,南海区域仍处于海洋霸权与海洋主权争端并存下的无序乱局中。这表明西方传统海权观有本质上的历史局限性,重构南海区域秩序需要新型海权观。在这方面,中国的和谐海洋理念与强大的经济、海上力量使得中国主导重构南海区域秩序成为必然。为此,中国必须努力促成南海各争端方搁置主权争议,实现共同开发。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金融发展的视角来分析中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文章指出金融发展可能加剧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加剧了居民金融资产的分化,由此引发资产贫困等问题,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国际法事例中的健康权保障——基于《国际法上作为人权的健康权》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康权是国际人权法及许多国家宪法所确认的一项基本人权.国家对健康权的义务已经进入了有约束力的国际法领域.国际法层面的健康权保障事例具有开创性和启发性.通过对伯吉特·托贝斯所著的<国际法上作为人权的健康权>一书中列举的健康权事例进行分析可知,健康权在一定意义上指向的是获得健康条件的权利和维持既有健康状况不被恶化的权利;健康权并不是一个只能逐渐实现的积极权利,它也具有可诉性;多种多样的非司法途径也对健康权的保障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作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签署国,维护公约的精神和严肃性是我们应尽的义务。我们既需要坚持公平和正义的原则,保持航道畅通和航行自由,又必须援引公约,捍卫在领海的主权和专属经济区及大陆架内的主权权利,坚决反对某些国家恶意利用公约,并以公约之名行侵犯中国权利之实。本文围绕相关国家对公约的不同释义而产生的分歧,探讨公约在争端解决中的优势与缺失,以及其在南海争端中应发挥的效用。 相似文献
12.
13.
近年来,越南国内的民族主义围绕南海问题表现出激化的趋势。越南政治精英通过不断将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利用媒体舆论加强宣传等形式,表现其民族主义;越南知识精英则通过著书立说、成立民间宣传团体等形式,表达其民族主义;越南草根阶层,特别是青年学生、广大网民等,受到政治精英、知识精英的影响与煽动,通过互联网、现代传媒等方式参与示威游行,并形成以维护岛礁主权为宗旨的实体组织,宣扬其民族主义。越南的民族主义不仅使越南政府在对外交往中受到国内舆论的牵制,而且也给中越两国人民间的交往带来了消极影响。越南政府如不加控制,将会影响到中越两国关系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15.
近年来,有效控制理论成为国际法院解决领土主权争端的重要国际法依据之一。我国南海部分岛礁被邻国占领虽是事实,但这些国家无法依据有效控制理论取得其非法占领岛礁的领土主权。中国对南海诸岛拥有历史的、无可争辩的主权,且从未放弃或停止行使对南海诸岛的有效管辖。争端国家的占领行为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其针对争议岛屿的所谓"主权行为"是非法的、无效的。我国应当在强化对南海诸岛的历史性权利的同时,通过立法、行政和司法等手段加强对南海诸岛的有效控制,明确我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 相似文献
16.
从新海洋法看中日东海划界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日划界应当通过协定实现,谈判过程中双方应抱着取得积极成果的真诚意愿, 并做出必要的让步。就划界实体法而言,由于冲绳海槽中断了两国间的自然延伸,因此不应 使用日本所主张的中间线作为两国间东海大陆架的界线,否则就是对中国主张的直到冲绳 海槽构成其领土自然延伸的全部大陆架这一权利的否定。另一方面,鉴于钓鱼岛等岛屿的 地理位置和自身的各种情况,公平的划界要求将其加以忽略。 相似文献
17.
18.
Zeng Lingliang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17,38(3):140-156
The rule of law has international as well as domestic attributes, so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levels: the domestic rule of law and the international rule of law. Using the thinking behind the international rule of law to build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 is both necessary and inevitable. China should put into practice the idea of the international rule of law at the institutional and the governance levels, and should at the same time participate in the UN’s rule of law activities and in international rule-making, thereby extending its rule of law discourse power and influence in the international sphere.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在 15世纪最先发现钓鱼群岛。根据当时国际法上的发现即占有的“先占”原则 ,钓鱼群岛成为中国领土。此后数百年间 ,中国政府和民间对钓鱼群岛进行了有效的统治和开发 ,使对该群岛的主权得以有效存续。日本 1895年占领钓鱼群岛不符合“无主地先占”要件 ,不具备取得钓鱼群岛主权的法理前提 ;中国政府和民间的抗议行为在国际法上使日本欲以时效取得钓鱼群岛主权的企图无法实现。中日两国应依据国际法寻求和平解决钓鱼群岛问题的最佳途径。在主权问题彻底解决之前 ,搁置争议 ,共同开发 ,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 ,是积极务实的做法。 相似文献
20.
作为《国际人道法》的签署国,推动国际人道法在中国的传播和实施既是中国履行国际人道主义传播义务的表现,也有助于塑造自身打动世界的国家形象.本文分析了国际人道法在华主要传播路径,指出传播中存在缺乏吸引力、媒体素养不足、主流报纸不够重视等问题.虽然国际人道法在华传播存在一些障碍,但是加强多元主体协调力、运用新媒体提升传播整合力、改善传播亲和力等策略的实施,将有助于国际人道法与人道主义价值理念向中国普通民众普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