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IPO盈余管理方式一直是备受人们关注的一个话题,IPO企业采取盈余管理的方式有效的保证了企业的业绩。本文通过对IPO企业中的盈余管理方式的分析,探讨了在相关的约束条件下,盈余管理方式对IPO企业的影响。目前,很多IPO企业不仅采用了应计的盈余管理,还深入的开展了真实的盈余管理,真实的盈余管理相比于应计盈余管理更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股票发行价格,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同的盈余管理方式对企业的业绩影响也有一定的差别,其中,应计盈余管理主要影响的是企业的短期类业绩,而企业的长期业绩,真实的盈余管理对其影响比较大。  相似文献   

2.
周晓苏  陈沉 《管理科学》2016,29(1):108-122
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使股东和高管利益不一致,信息不对称增加了管理层盈余管理的动机和能力,随着外部监管环境的改变,盈余管理不同方式的成本收益发生改变,使两种盈余管理的权衡可能发生改变。 选取2008年至2014年中国沪、深A股数据,基于修正的Jones模型和Roychowdhury模型计量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采用Dickinson模型净现金流量符号组合的生命周期计量方法,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动态视角,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实证检验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成长期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均显著低于成熟期企业,衰退期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显著高于成熟期企业,较之成熟期企业,成长期企业和衰退期企业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正相关关系更大,即不同生命周期企业中两种盈余管理之间存在互补关系,但该互补关系的程度在成长期企业和衰退期企业更大。企业生命周期是影响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重要因素,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程度逐渐增加,表明基于生命周期的动态视角探析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关系的必要性。 研究结果丰富了盈余管理和企业生命周期的相关经验研究,对提高企业会计盈余质量及中小投资者保护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会计信息监管机构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基于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引起学界广泛关注的现实背景,探讨具有IT背景的CEO对企业盈余管理活动产生的重要影响。以2010—2020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借鉴修正的Jones模型,检验CEO的IT背景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发现,CEO的IT背景能够显著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活动,提高企业盈余质量;同时,内部控制在IT型CEO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即具有IT背景的CEO能够通过改善内部控制质量,来增强对企业盈余管理的活动的抑制作用;CEO的IT背景对企业盈余管理活动的抑制作用在非国企组,以及低股权集中度组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张英 《管理与财富》2008,(11):92-92
盈余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盈余管理不限于会计准则范围内的会计方法选择,该定义将利润操纵以及其它非法行为包括在盈余管理当中;狭义的盈余管理定为会计准则范围内会计方法的选择行为。本文将盈余管理界定在狭义的盈余管理,从企业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着手,分析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的限制以及在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存在盈余管理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贾巧玉  周嘉南 《管理科学》2016,29(3):97-111
随着国际资本流动日趋自由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实行交叉上市,对交叉上市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捆绑假说是解释企业交叉上市动因的重要理论,该假说认为企业在外部监管较为严格的地区交叉上市,可以约束控股股东和管理层谋取私有收益,抑制公司盈余管理,从而提高公司盈余质量。然而,国内外学者以不同数据和方法对捆绑假说加以研究,并未得到一致结论。部分研究表明,交叉上市企业盈余管理水平低于非交叉上市企业,支持捆绑假说,而其他研究认为交叉上市企业盈余质量并未显著高于非交叉上市企业。而且,已有研究大多仅考虑应计盈余管理,忽略了真实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由于其隐蔽性强、会计弹性大等特点而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 交叉上市企业在面临更为严格的外部环境时会减少应计盈余管理,增加真实盈余管理。基于捆绑假说视角,探讨交叉上市企业盈余管理方式的转变。考虑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两种方式,采用修正的Jones模型和Roychowdhury模型分别估算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水平,以2007年至2014年中国发行A+H股、A+B股、A+H+N股的交叉上市企业和纯A股上市企业数据为样本,通过控制年度和行业的OLS回归方法检验交叉上市企业盈余管理方式的转变,并进一步研究交叉上市企业的上市地对其盈余管理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交叉上市企业倾向于减少应计盈余管理,但其真实盈余管理水平显著高于纯发行A股的上市企业;发行A+H股的上市企业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水平均与发行A+B股的上市企业无显著差异;发行A+H+N股的上市企业其应计盈余管理水平与发行A+H股、A+B股的上市企业无显著差异,但其真实盈余管理水平显著低于这两种上市企业。研究结果有助于增强对交叉上市企业盈余质量的理解,也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6.
选取2011—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为研究目标,分析企业金融化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分类转移盈余管理、联合盈余管理的影响。得出结论:真实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程度与企业金融化之间存在“U”型关系;分类转移盈余管理与企业金融化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企业金融化会促进企业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程度;联合盈余管理程度与企业金融化之间仍存在“U”型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与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金融化对应计盈余管理和联合盈余管理的“U”型影响更加显著。提出建议:优化金融机构资源配置效率,拓展企业融资途径和效率,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企业管理层应合理支配企业剩余资本,平衡好经营性资产与金融资产的比例;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加强对管理层作出金融化决策行为进行管控,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政府应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修订,减少企业过度金融化行为。  相似文献   

7.
作为金融服务的新型业态,数字金融要如何实现“普惠”功能,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2011—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的数字金融指数,探究了数字金融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的发展能够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且可以同时通过“融资机制”和“监督机制”发挥作用,即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和降低代理成本来加强对企业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但在“融资机制”中,数字金融主要是通过降低融资成本缓解融资贵问题来抑制盈余管理,并未缓解融资难问题。同时,在从地区、产权异质性和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以及数字化水平三个维度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进行了检验后,发现这种抑制作用在经济发达地区和非国企中更加明显,数字金融不同维度的发展水平对企业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也不同。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契约理论的角度分析企业盈余管理存在的客观原因及其必然性,从企业盈余管理对债权人的利益产生的影响,指出债权人及利益相关者必会采取契约限制性条约以保护自身利益,从而使企业盈余管理活动增加了契约监督成本,这个过程是通过企业债务契约的限制作用实现的。企业管理当局通过在会计政策内的会计数据变更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而债权人通过对契约的限制性条款以减轻企业管理当局盈余管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陈沉  李哲  王磊 《管理科学》2016,29(4):29-44
两权分离导致管理层与股东的利益不一致,信息不对称阻碍了公司实际经营信息的流动,使信息使用者不能有效判断盈余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说,管理层具有自利行为动机,管理层薪酬激励大多依赖于经营业绩指标,管理层控制权的增加使其对公司生产活动、销售活动及成本等的控制能力增加。随着外部监管环境和内部控制质量的改善,应计盈余管理的成本较大,被外部发现的概率较高,给管理层带来较大的私有成本。真实盈余管理是企业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这种盈余管理主要通过操控企业的经营活动、成本和酌量性费用等实现操控报告盈余的目的。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从管理层自利行为视角,实证检验管理层控制权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以2003年至2014年中国沪深上市公司A股数据为样本,使用ROYCHOWDHURY模型计量真实盈余管理,以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不同符号组合衡量企业生命周期阶段,采用STATA 11.0软件及多元线性回归加以分析,检验管理层控制权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以及企业生命周期对管理层控制权与真实盈余管理关系发挥的调节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层控制权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管理层控制权的综合指标与真实盈余管理的综合指标及维度指标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企业生命周期对管理层控制权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关系发挥显著的调节作用;管理层控制权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正相关关系在成长期企业和衰退期企业更强,显著高于成熟期企业管理层控制权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正相关关系。 研究结果验证了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探析管理层控制权与真实盈余管理关系的必要性,丰富了企业生命周期、管理层控制权和真实盈余管理相关实证研究,对于提高投资者保护、降低管理层控制权负面经济后果及完善会计信息质量等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0—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审计费用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审计费用越高,上市公司进行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越低;与高管无政治关联的公司相比,高管具有政治关联的企业进行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更高。异质性分析表明,高管政治关联削弱审计费用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但并未削弱其对应计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提高审计费用可以更显著地抑制其进行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此外,相对于非“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通过收取较高的审计费用,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抑制作用更强。机制分析显示,审计费用主要通过提升审计质量来抑制企业盈余管理。文章探讨了中国资本市场外部审计与政治关联的博弈结果,为优化企业资本配置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前关于"盈余质量"并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对盈余管理的理解犹如一个硬币的两面,既有利于加强公司治理的一面,也有故意造假甚至扭曲企业经营成果的一面。近年来,在银广厦、安然、世通等大公司财务舞弊事件相继出现的背景下,如何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进行评估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而中国股票市场具有明显的不规范性,盈余管理行为普遍存在,有些亏损公司甚至存在逆向盈余管理问题,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盈余质量堪忧。  相似文献   

12.
企业的正常运转离不开资产,而资产所含价值的增加则是企业成功的重要象征。但是,在企业的生产活动和运营活动中,不可避免会出现资产所含价值减少的问题。而我国对这方面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希望对企业有所帮助,并且起到规范和引导的重要作用。我国关于资产价值减少的相关规定对企业盈余方面的管理也存在重要的影响,关系到盈余管理的具体实施情况。本文最后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探讨了我国关于资产价值减少的相关规定对企业盈余方面的管理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新会计准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但是有些具体准则仍然为企业留下了盈余管理的可操纵空间.本文侧重探讨了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可能性的一面,旨在揭示管理层可能的盈余管理途径,以起防范之用.  相似文献   

14.
经过探讨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对企业权益资本成本的作用机制及影响,发现企业实施盈余管理使得资本成本上升;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实施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结合产权特征发现,国有企业实施积极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能够屏蔽盈余管理对资本成本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盈余管理(EarningsManagement)是一个近20年来西方会计学者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股份公司特别是A股上市公司直接融资比重的增大,IPO(首次公开上市InitialPublicOfferings)数量的逐步增加,人们也越来越关注会计盈余及其产生过程的质量问题。关于盈余管理的含义,美国著名会计学者凯瑟琳·雪柏(Katherine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人员为了获得私利,从而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会计报告过程的一种管理行为,亦称为“披露管理”(DisclosureMana-gemnet)。盈余管理虽然说是在公认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合法地进行,但是盈余…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管理者异质性基础上,运用相似吸引理论,研究了高管团队垂直对特征与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两种关系如何受到管理者权力和激励、控制人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董事长—总经理性别和学历差异会导致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董事长—总经理任职时间差异则有助于抑制企业盈余管理行为,而董事长—总经理年龄差异则不会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产生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董事长—总经理垂直对特征与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之间关系受到了总经理权力和激励、控制人性质的影响.本文为盈余管理行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对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乃至促进资本市场持续发展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2007~2011年我国制造行业200多家上市公司的数据,考察决策有用性盈余管理与企业成长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出于不同的动机需求,企业普遍存在决策有用性盈余管理行为,决策有用性盈余管理对企业成长有正向、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朱瑞明 《经营管理者》2011,(13):94-95,76
真实公允地反应企业的资产价值是会计的重要职能。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作为资产价值的备抵,将会更合理准确地评价企业资产价值,新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对高质量会计信息的披露和盈余管理人为操控的抑制起到了一定的防火墙之作用。但盈余管理的端倪并未因此而消失,本文在集中分析资产减值处理与盈余管理的抑制之关系基础上,探讨资产减值处理中盈余管理的空间,就当前减值处理中如何有效抑制盈余管理、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资产价值提出浅见。  相似文献   

19.
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这种不平衡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及其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基于外部治理环境视角,研究盈余管理的区域分布特征及规律,采用2003-2009年沪深两市836家上市公司数据,运用OLS回归方法检验了不同地区外部治理环境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了公司治理在薄弱的外部治理环境中发挥的替代保护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我国各地区的外部治理环境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存在显著的局域空间集群现象,分布特征有规律可循,即东部地区外部治理环境最好而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最低,中部地区外部治理环境一般,而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也居中,西部地区的外部治理环境最差且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最高;(2)外部治理环境因素显著影响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市场化程度越高、政府干预程度越低、法治水平越高,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越低;(3)公司治理水平的差异会显著影响外部治理环境因素对盈余管理的关系,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减轻外部治理环境对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过去的20年里,会计学术界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且研究大都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但盈余管理本身并不完全是一个会计问题,它还涉及一系列的管理和经济问题,盈余管理的存在有其特定的背景和条件。本文从盈余管理存在的条件出发,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并提出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