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覃伟 《科学咨询》2010,(18):54-55
钱学森刚刚辞世,安徽高校的11名教授联合给教育部部长及全国教育界同仁写了《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11’的公开信,一时间,“钱学森之问”变成了网友之问,媒体之问,学者之问、教育之问、国家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直指我们的教育,再次重重地敲打着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心。  相似文献   

2.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过程中提出了学术界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从知识产权理论的视角解读这一问题,有助于我国建立科技、经济、法律协调发展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讨论运用产权制度的观点解答李约瑟难题、这对于我国保护知识产权、加强知识产权法制的建设,提高中华民族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自主创新型社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西方民主”还是源于西方的民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既然笔者不采用“中国的民主”的说法,自然也不会采用“西方的民主”的说法。这种说法不能区分“属于”还是“源于”,容易把本质论与发生学混淆起来。许多学者喜欢比较中西或者东西(方)历史、文化、制度、思想,却没有意识到这里面隐藏着许多理论和方法上的陷阱。在文化比较研究中,有两个最著名的问题,即所谓李约瑟问题和韦伯问题。模仿这两个问题,也可以针对民主提出:“为什么在中国没有产生现代民主?”“为什么偏偏是在西方产生了现代民主?”在试图回答之前,应当审查在提问中是否暗藏玄机。让我们先从考察李约瑟问题和韦伯问题…  相似文献   

4.
钱颖一 《决策探索》2014,(18):19-20
在中文里,“人才”是一个词,并不是“人与才”。事实上,我们通常都把“人才”简单地落脚为“才”。古人讲的“不拘一格降人才”,讲的是“才”。我们今天讲的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讲的也是“才”。像清华这样的研究型大学还特别强调“拔尖创新人才”,讲的还是“才”。所谓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讲的仍然是“才”。  相似文献   

5.
钱学森刚刚辞世,安徽高校的11名教授联合给教育部部长及全国教育界同仁写了<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1]的公开信,一时间, "钱学森之问"变成了网友之问,媒体之间,学者之问、教育之问,国家之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直指我们的教育,再次重重地敲打着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心.  相似文献   

6.
<正>在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的今天,"钱学森之问"的现实意义愈加凸显,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在深层次上进行挖掘钱学森的担忧被概括为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2014年,中国科技研发人员总量达到38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国际科技论文数量稳居世界第2位。全社会RD(研究与开发)支出达13400亿元,其中企业RD支出占76%以上。  相似文献   

7.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从2005年起,病榻上的钱学森多次问前来探望他的温家宝总理。如今,大师早已西行,他留下的世纪之问人们还在苦苦寻求解答。在《钱学森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中有这样一段话:问题在于,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那么,封建思想是怎样阻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呢?江苏大学教授王长乐对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李约瑟难题”和“汤浅现象”实质上引发的是一个“科技中心生成和转移问题”,众多学者对其进行的多方位的解答可总的归结为科技发展的内外因说,本文认为中西或各国科技发展的内外因的差异推动了中心的生成和转移,即可称之为“差异变动说”而差异和变动的最初因素是自然环境,至于包括自然环境在内的众多因素中哪个或哪几个较为关健则是个具体的历史的问题,但可将这些因素分为“力”的因素和“向”的因素,关于后者的研究要先于前者且比之更为重要,这就是研究李约瑟难题和汤浅现象的最大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领导决策信息》2010,(19):F0004-F0004
面对“钱学森之问”,我们慰藉。“雨砸学道”培养了我们获取知识的能力;铭记“校训”,坚持写·‘成长日记”.培养了我们的自我教育能力;在“学习合作体”中,我们提高了管理与合作能力。雨田“杰出青少年培养模式”已在不断地摸索中构建。  相似文献   

10.
《福尔摩斯探案集》向来为中外读者所喜爱。福氏断案时逻辑严密的“曲线思维”,反映了此君懂得“透过现象看本质”,“凡事皆须多问几个‘为什么’”的真谛。中国宋朝的包拯,在“陈州放粮”、“智审一文钱”等公案中,秉公坚持原则时是“直”的,察看“蛛丝马迹”推断事理时是……  相似文献   

11.
5个“放”     
刘墉 《领导文萃》2009,(14):108-108
新来的小沙弥,对什么都好奇。秋天,禅院里红叶飞舞,小沙弥跑去问师父:“红叶这么美,为什么会掉呢?”师父一笑:“因为冬天来了,树撑不住那么多叶子,只好舍。这不是‘放弃’,是‘放下’!”冬天来了,小沙弥看见师兄们把院子里的水缸扣过来,又跑去问师父:“好好的水,为什么要倒掉呢?”师父笑笑:“因为冬天冷,水结冻膨胀,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思维方式角度出发,分析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两大特征即整体性和直观性,揭示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下中国不能产生近代科学的内在原因,即"李约瑟难题".  相似文献   

13.
著名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去世之前,曾满怀忧虑地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安徽十一个教授联名上书新教育部长袁贵仁,希望他能够解答这个问题。我想,做一个抽象的回答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要具体地变革,涉及到很多方面。  相似文献   

14.
“新常态”,本来是习近平总书记用于描述中国经济的一个词,可是近来越来越被“跨界”指称中国政治,一些媒体更是将其合二为一统称“习近平新常态”。这或许会引发一些讨论,但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中国社会为什么会出现新常态,为什么又能够出现新常态。  相似文献   

15.
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中涌现了大批的杰出人才,科举考试中也不乏能人辈出,从古至今,许多优秀的人在各个领域往往都是凭借着自身的卓越才学谋取官职或者扬名立万,也成就了科学、文学、数学等其他领域不凡的成就。因此,在传统的个人英雄主义被西方的通力协作打败时,我们茫然了;当其他国家的高科技水平远远领先我们时,我们懵了;当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一出时,我们惊呆了……  相似文献   

16.
古往今来,但凡非常之人,必举非常之事,成非常之功。“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就是中国现代科技史上的非常之人。他胸怀满腔赤子之情,攀登世界科技之巅,为国家强盛创建了奇特之功,他的名字同辉日月,独放光彩。  相似文献   

17.
范作惠 《办公室业务》2011,(11):49-50,51
历届美国总统都有在各种场合发表演讲的传统和习惯,其中许多经典名句至今被人们所引用或津津乐道,并在美国社会中产生着重大影响。比如罗斯福总统的“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肯尼迪总统的“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及奥巴马总统的“Yes,wecan.”(是的,我们能)等。然而却很少人知道,这些著名语句并非出自总统本人之口,而是出自他们的文字工作秘书或首席撰稿人之手。  相似文献   

18.
"李约瑟之谜"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林毅夫教授在其文章中指出,"李约瑟之谜"产生的原因在于中国人口规模的转移和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本文笔者从构成"李约瑟之谜"的三个问题入手,对林教授的观点做进一步的分析和补充,全面的解释"李约瑟之谜"。  相似文献   

19.
在自治与行政之间——解析“一乡两乡长”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新生 《决策》2004,(4):33-35
简单地说,“一乡两乡长”事件的发生,说明中国的农村自治制度与国家的行政制度之问出现了缝隙,中国的乡镇行政体制需要改革,而中国的自治制度也需要谨慎地发展。  相似文献   

20.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为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巨人贡献,被一些报刊誉为中国“导弹之父”,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的,可钱学森却多次坚拒:导弹是大家研制出来的,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研制出来的,绝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所以不希望新闻界这样宣传我。许多人想去采访他,写他的传记、报告文学,都被他谢绝了。就是偶尔见到一两篇颂扬他的文章,他也马上给作者和报社打招呼“到此为止”(见《中华儿女》伍绍祖文)。老科学家这种虚怀若谷、淡然面对荣誉的精神,使我不由想起太史公司马迁的一句名言“高山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