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将姚莹<论诗绝句六十首>中对钱起、郎士元、韦应物、柳宗元等诗人作品评价的三首绝句作了一些解说,从而帮助初学者对姚氏论诗绝句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姚莹<论诗绝句六十首>中韩愈、刘禹锡、白居易等诗人作品评价的三首绝句作了一些解说,从而帮助初学者对姚氏论诗绝句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姚莹<论诗绝句六十首>中对李白、王维、李颀、高适、岑参、孟浩然等诗人作品评价的三首绝句作了一些解说,从而帮助初学者对姚氏论诗绝句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元遗山《论诗三十首》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论诗三十首》置于我国文学批评史的坐标系中,将它与其前、其时、其后之诗论加以比较,较科学地评价其历史地位与理论价值。文章认为:《论诗三十首》对钟嵘《诗品》和杜甫《戏为六绝句》有继承有发展,如对陶渊明、谢灵运、王粲、潘岳的评价比《诗品》科学、准确;又特别强调了《戏为六绝句》中并不突出的“别裁伪体亲风雅”,从而抓住了最根本最重要之点,对后世影响极大。《论诗三十首》切中金代文坛时弊,富有现实意义。其后,遗山又克服了《论诗三十首》中存在的一些偏颇与不足,提出了一系列更加成熟的见解,确立了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正>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继承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加以发展,评论了自汉魏以至唐宋的许多诗人和诗歌流派,提倡豪放刚健,反对纤弱;提倡天然真谆,反对失真;提倡清省,反对繁冗;提倡亲身体会,反对暗中摸索;提倡自然,反对怪异等,这些都是好的,但《论诗绝句》中,也有论人、论诗的话,卢兴基同志认为,似乎没有掌握好分寸,还可再讨论的。这里提出九首来作探讨,把我认为可斟的文字注在原文下面,再加说明:  相似文献   

6.
郁达夫是一位小说名家,但更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文学生涯,既始于诗的创作,也终于诗的创作,可以说是诗陪伴了他飘零的一生。郁达夫作诗,虽缘于他的性情与兴趣,但更多地却是缘于他对诗的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在诗学方面有着扎实的基础与深入的研究,对历来的诗坛风气与诗人创作往往有精辟独到的见解,而这些见解除表现于他的一些诗学专论以及散文、书信之外,还通过七言绝句的形式来加以阐明,《论诗绝句寄浪华》(五首)、《盛夏闲居,读唐宋以来各家诗仿渔洋例成诗八首录七》两组诗,是他以绝句论诗的代表。以绝句的形式来论诗,风…  相似文献   

7.
陈晓云 《宿州学院学报》2006,21(5):47-50,136
《姚莹论诗绝句六十首》,是从诗骚、汉乐府到唐宋元明清历代诗歌用“绝句”形式进行评述,对历代重要诗人的创作成就,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大略可概括为:肯定推动了诗歌发展的代表人物,批评了诗歌创作中的不良风气;强调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社会作用;歌赞了一些爱国忧民的优秀诗篇;重视诗歌作者的人品,称赞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8.
论诗绝句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学批评体裁,言简意精、凝练含蓄.比起抽象的说理来,给人的印象更为深刻而具体.它能把复杂的含义浓缩在极小的篇幅之中,这就是论诗绝句在文学批评作用上所恃有的最大长处.自唐代以后,历代文人递而祖述,绵延至今,使论诗绝句已成为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重要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9.
绝句发源于金代,现存两首作品:王中立《题裕之乐府后》和元好问《题山谷小艳诗》。王诗约写于泰和五年(1205),评论元好问成名作《摸鱼儿》(恨人间情是何物),是16岁的新人元好问的新作催生了词学批评的新样式;元诗写作时间不详,表现出对山谷艳词的理解和宽容。论词绝句的兴起,与金末词学创作和讨论、论诗绝句写作活跃相关。王、元之后,长期无人继写论词绝句。造成论词绝句写作的中断,实与元代诗学、词学衰落有关。  相似文献   

10.
以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作为开端,我国丰富多采的古典诗歌理论,在“以文论诗”之外,又添上了“以诗论诗”的新体例。短短一首论诗绝句,就是一篇匕首式的诗论,琅琅上口,易诵易记;而且寓抽象的说理于具体的形象描绘,既比较显豁易解,又  相似文献   

11.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14.
从小说《周渔的喊叫》到电影《周渔的火车》,我们应从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化的不同受众,以及文字和图象媒介产生的不同艺术形式来阐释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社会语言学将理想的语言模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作为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以R.Brown和A.Gilman的著名理论为出发点,以话剧对白及调查问卷为依据,对现代汉语中第二人称单数的使用规律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是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诸方面与《史记》高度认同的一个标识。《聊斋志异》对于《史记》从体裁、题材、创作思想、价值观、艺术观到表现手法甚至作品编排形式的追寻是全方位的,都是以社会教化为己任追求立一家之言,都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多采的人物画廊,都在文章取材与体式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都具有通过编排形式传达创作主旨的良苦用心。而最为本质的特征是都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广的忧愤。  相似文献   

17.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18.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