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贺贻孙是明末清初重要的诗歌理论家,他具有十分丰富的诗歌美学思想,在中国古代诗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贺贻孙对独标的"化境"说所包含的审美意蕴作了深入地发掘与丰富,成为其诗歌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的诗歌作者将其奉为诗歌创作的圭臬.  相似文献   

2.
"微时代"浪潮的到来,以一种革命性变革的方式挑战着传统的美学思维与原则,碎片化审美成为一种日常,呈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审美时空被打碎,各种碎片化的信息替代了整体认知.碎片化审美满足了现代人对审美活动的新需要,同样也带来了诸多困扰.审美是人存在的本真显现,哲学的真实意义就在于守望人的本真存在,"微时代"下的碎片化审美,使哲学思维方式的养成遭遇了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3.
绘画的空间表现问题是艺术创造以及艺术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人的对象化“视界”与心灵“化境”所构筑的双重“空间场”的意义上。以空间为存在方式的绘画艺术就其实质而言是绘画主体对“空间事物”存在方式的意象性把握与美艺性创造,主要表现为绘画主体在具体的视觉对象与个性化审美心理的基础上运用多维绘画技法实现对“空间事物”的艺术展现。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十年,随着知识经济新时代的到来及其无孔不入的渗透,社会生活诸领域的"趋零距离"正剧烈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生活心态及审美文化心理.如果我们依然将文学审美当做挚爱生命的一部分,依然热切关注自身生存的价值,文学审美与新世纪"趋零距离"的"远"与"近"就是我们现今必须正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韵味"说融会"神似"、"化境"二说,符合中国美学以"味"为"美"的特征,集中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审美理想,也是对译文读者的关注,同时又将作者、译者和读者统一到翻译活动中来,以利于整体考察文学翻译活动的全过程.因此,"韵味"说作为翻译美学的标准,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也为翻译实践指出了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6.
李泽厚的"实践美学"在后期发生了重大的转向,由前期强调"工具本体",转向强调"心理本体",特别是提出建构"情本体";李泽厚美学由前期的"实践乌托邦"转向后期的"情感乌托邦".李泽厚的情本体论依然延续了实践美学的主体性路线以及意识哲学的立场,而这也是它的致命弱点.现代人类为了摆脱生存困境,确实需要一个精神家园--审美乌托邦.审美乌托邦建立在存在(生存)本体论基础上,它超越了主体性与客体性的对立,也超越了意识美学和身体美学的对立.审美是自由的生存方式和超越的生存体验,体现出超越现实的终极追求.它能够在物质丰富、精神匮乏的现代社会,为人类建立一个精神家园.当代哲学走向审美主义,根据也在于此.  相似文献   

7.
从“化”字的含义着手,发现钱钟书“化境”说翻译理想的哲学基础在于道家,并结合他的翻译实践,对翻译的“化境”的基本特征、“化境”译文的审美感受和实现“化境”的翻译方法作了阐释。希望这种研究能促进传统翻译理论的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8.
"元宇宙"是数字技术的产物,也是大众意识自觉参与的空间场景."元宇宙"重新构建了大众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活动方式,计算和保存具体化的审美风格,以视觉、听觉等感官元素传达给消费者.消费者沉醉在他者的审美牢笼中,甘愿为数字技术打造的梦幻世界买单.通过梳理"元宇宙"中"吃播"的文本呈现、粉丝评论等内容,分析吃播粉丝的审美趋势,以及吃播视频的消费与审美的关系.吃播视频的粉丝群体大部分是青年一代,他们从吃播视频中获得生理和情绪的满足,并以崇拜的视角跟随着意见领袖.而吃播博主深谙其粉丝心理,以平易近人的方式,伪造成与粉丝有共同审美需求的同类,获取粉丝的消费能力,体现为一种"元宇宙"空间的消费审美特征.吃播视频俨然成为资本获取消费手段的媒介,社会个体、传播主体、媒介平台和国家机构需要共同为防沉迷消费主义而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审美意象经历了"易象"、"意象"和"审美意象"三个发展阶段.本文从纵向对审美意象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梳理,目的在于明晰古典审美意象的发展历程,厘清"审美意象"这一范畴的内涵、外延及其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0.
"化"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代表着极高的艺术境界.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其诗学理论中多次运用"化"来探讨相关问题,极大地丰富了"化"这一范畴的内涵.胡应麟所谈的"化"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是指代化境,是一种静态的美学意义上的艺术表现;其二是将"化"作为动词使用,既重视变化的过程,又突出"化"之后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探究"十七年"乡土小说的时代特征、新农民形象、艺术方式、审美理想、文化精神,有助于正确认识赵树理、孙犁、柳青、李准笔下展示的新中国农业合作化道路.  相似文献   

12.
自然审美的性质究竟为何?美学史上最通常的解释是"人化说"."移情说"与"实践说"为其两种主要形式.虽说这也是对一种常见的自然审美方式的有效说明,但严格说来却并未切中肯棨.因为这类审美的真正对象尚不是自然物本身,而是对象化了的人自己.本文认为真正意认上的自然审美应当回到物"自身".这方面的经验表明,其中所发生的是一种现象学的"悬置"不仅要悬置观念的、实践的兴趣,而且也要避免主观性的"移情"或"比德".只有种悬置才能使物返回到"自身".所谓"自然美",其实就是从这种人和物同时各向其"自身返回时所形成的那种关系中绽放出来的."  相似文献   

13.
味最初是一种感受,后来演变为审美体验.中国美学以味论诗的本质在于"口弗能言,志弗能喻"的整体风貌之感悟.这种感悟贯彻为文,逐渐演化为以创"味"为核心的言说方式.  相似文献   

14.
阳明心学注重"心上工夫",即通过本心对"良知"的缘机体认和直觉领悟,使良知在本心直觉中真体朗显,活泼澄明.这种"心上工夫"使其心学美学带有生命直觉和现象直观精神:其审美把握的角度是境域中的时机化体认,其审美体认的方式是无现成、无绝对、无理障的直觉领悟,其美学形态则是由伦理思辨美学转向心性体验美学.  相似文献   

15.
中唐以后,以雅、俗作为文学审美标准现象的出现,标志着封建贵族文学的审美标准逐渐向封建地主文学审美标准转变.以浪漫之美为特征的盛唐文学及文艺的雅文化,从中唐开始,寻求着与地主文化建构新相适应的美学范式.具体而言,就是在"雅"、"俗"之间寻求适合地主阶级审美理想."唐音"向"宋调"的趋变,正与雅俗消长相融的轨迹相吻合,笔者选择"都市豪估"与"韵外之致"、"村夫子"之讥与"杨、刘风采"之誉、"柳七郎风味"与"弄笔者的自振"三例雅俗之争的个案来透视中唐到北宋审美标准和理想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考察朱熹"讽诵涵泳"的基本意蕴与"兴"的内在一致性入手,对"讽诵涵泳"诠释方式的心理流程作了基本探析.朱熹的"讽诵涵泳"是中国传统诠释理论尤其是接受理论成熟的标志."讽诵涵泳"是中国最具特色的诠释学理论资源之一,从而使得"讽诵涵泳"与中国古代的审美方式及审美创造有着极为内在的联系,在中国美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近代以来的美学转向使得"艺术审美经验"一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当前国内学术界热烈展开的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艺术的边界"等问题的讨论也无不涉及到对"艺术审美经验"这一概念的理解.因此总结历史的经验、综合各派的观点,从理论上澄清"艺术审美经验"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应该是很有现实针对性."艺术审美经验"这一概念包括外延和内涵两方面的意义.从外延方面看,艺术审美经验的能指范围是不断拓展的,但不能突破"艺术"和"审美"所界定的底线.从内涵方面看,艺术审美经验的所指意义不只是它固有的美学内涵,还应该包括哲学内涵、心理内涵和人文内涵等多重内容.  相似文献   

18.
朱光潜不仅是公认的美学大师,而且还是臻于"化境"的翻译家,同时也是颇有建树的翻译理论家.他的翻译理论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翻译的性质,翻译的标准,翻译的种类,译者的资禀与修养,译者的条件和态度,翻译所使用的语言,等等.朱光潜的翻译理论以平实稳健为基本色调,对我们当前的"糟糕语言"具有十分突出的警醒价值.  相似文献   

19.
禅宗以其一个关于"梵我合一"的精致周密的世界观理论,一套"自心觉悟"的解脱方式,一种"以心传心"的直观认识方法,对中国文学产生全方位辐射,渗透和影响到审美及其他各个文化领域.在审美理论方面,禅宗在庄玄哲学影响的基础上,对"意境"理论的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意在言外等主要内客,以及意境的艺术创造,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促就了"意境"这一美学理论的最后生成.  相似文献   

20.
"丽"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审美范畴,贯穿于中国古典美学的整个历程.先秦两汉时期的"丽",尚处于孕育和萌芽阶段."丽"在先秦时期作"形容词"、"数量词"、"动词"等属性论初具审美内蕴,但基本上未有意识地被纳入艺术审美视野."丽"在两汉时期文论视野中,在"文体论"、"鉴赏论"等层面,表现出审美质性,但几乎都是文论家们自发地对之理性把握,揭示的也是一些表面的、直接可感的审美属性,并不具备多方面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