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正>中国山水画是中国艺术的代表。笔墨、色彩与布局是构成中国画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张大千的泼墨画法以"泼"的形式打破了中国山水画的传统固有风格,开创了中国近现代山水画的新画风。阮荣春、胡光华所著《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一书提出:"西洋画的引进与西方艺术思想在中国的兴起,开创了中国绘画的新时代。"表明受西方绘画影响的泼墨画法对中国山水画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泼墨山水画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传承泼墨山水画的渊源,可追溯到唐代王洽,近代可追寻到晚清民国时期,张大千在其作品《高岩古寺》题记中提到:"自王洽创为泼墨,米老  相似文献   

2.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绘画史上举足轻重的传世名作,作品中的笔墨技法十分纯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是高等院校山水画课程研习的优秀临本。通过对其构图形式、技法特点、笔墨规律等的深刻体认是我们山水画教学中必须面对的环节,它将直接影响到山水画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乃至对黄公望艺术成就的真正认识。  相似文献   

3.
宗炳的《画山水序》是产生在特殊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一篇重要山水画理论著作。这篇画论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首次将“道”的概念引入了绘画艺术领域。第二,首次提出了山水画的透视处理方法。第三,明确地提出了艺术的目的在于“畅神”的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4.
杨冬晓 《理论界》2012,(3):116-118
宗炳的《画山水序》体现了借助形象传达神韵的"以形写神"绘画观。这与后代"重神轻形"的绘画理论形成对比,而与六朝文论中的"形似"观形成呼应。反映出六朝审美观念中对美感形式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杨景龙 《河北学刊》2022,(6):94-101
从汉末到盛唐的文人诗歌发展历程,也就是在汉乐府凸显叙事性之后沿着“古诗”开创的抒情路径,逐步完成乐府诗的文人化,将诗歌的抒情性推向高峰的过程,而李白无疑是站在这座高峰之上的标志性人物。正是在对《诗经》《楚辞》、汉魏六朝文人诗和乐府诗作了较为全面深入的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李白实现了对唐代之前抒情诗艺术的系统总结和整体超越。从中国诗歌抒情与叙事互动转换的关系上说,李白实际上是自风、骚以降包括汉魏六朝诗歌在内的前半部中国古代诗歌史的集大成者,杜甫则是李白之后的后半部中国古代诗歌史的开创者。  相似文献   

6.
谢赫提出的被后人引为绘画总法则的"六法"自古以来为画家所重视,"六法"中的"经营位置"不仅是绘画形式的重要法则,其中也凝结了画家的情感表达。本文从形神、意象、气韵这三个要点出发,分别对绘画空间的经营、绘画空间的形成以及空间形式的艺术表现作了阐述,认为中国山水画经营空间首先基于对绘画形神的关系处理,而山水笔墨意象的形成则是绘画空间创意经营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同时中国山水画气韵生动的意境创造是中国画经营位置的最高美学表现。文中举例说明了经营位置在绘画空间形式中的诸多美学表现方式,以此表明谢赫关于空间形式的美学理论在绘画艺术创作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远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盛况空前,名家辈出。如,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颐野王,都以人物画著称。迄于有唐,绘画尤为发达。除人物画外,山水花鸟也别出手眼,出现一个个高峰。这就为杜甫的咏画诗准备了条件。画家之见于杜甫者,有刘单宅、曹霸,韦讽、韦偃,王宰,姜楚公,薛稷等,所画有人、马、鹰、鹘、鹤、松、山水等。但人则附于山水画或松画之中,也有兼画人马的。先论述咏画鹰,共有三篇,其一为《画鹰》:  相似文献   

8.
《水浒》呈现出令人赏心悦目的绘画美。把绘画艺术的一些法则运用到文学创作中,读者从中感受到绘画的浮雕的立体美感和形象的可视感,是《水浒》艺术成功的一个因素。《水浒》的作者是用绘画的要求来对待自己的创作的,他说这些英雄“虽然不上凌烟阁,只此堪描入画图”(第十四回),因此《水浒》在总体结构上,具有连续出现一幅幅画面,而又具有动态的特点,能够给人以“彼此相生而相应,浓淡相间而相成,拆开则逐物有致,合拢则通体联络”的图画美。它为其他艺术门类如雕塑、绘画、戏剧对《水浒》的“再创造”与“转化”,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数百年来,产生了那么多“水浒戏”、“水浒画”,这不能不说同《水浒》本身所包含的绘  相似文献   

9.
白先勇是当代华语文学界不能忽视的重要作家,从坚持十多年的《现代文学》杂志到创作《台北人》《纽约客》《孽子》等文学佳品,其中的现代艺术手法在小说中的运用,特别是对海峡两岸政治离散中的乱离时世的人文关怀,造就了他的早期文学的高峰,而晚年对昆曲艺术的关心,对传统艺术进行的一种唯美意义上的追求,让他再次达到了自身文学艺术的又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10.
杨之的《路阳伽蓝记》已符合小说演进中的各种特质,譬如题材由志人、志怪演为四类,兼融史传笔记、稗官野史与神怪杂录,明显地看出其超越六朝小说题材的地方;再如艺术手法由缺乏结构主题,到结构曲折、主题繁复;文字由单纯叙述到有叙述有描写,间杂俗语、对话;文彩由朴质记录到骈散并行、修饰烘托。这一切都使杨之小说成为介乎六朝残丛小语与唐传奇之间的过渡形态。  相似文献   

11.
对魏晋南北朝辞赋的研究,相对于楚辞汉赋的研究来说,历来就显得薄弱。近十年的有情况所改变,研究论文,论著的数量比以前有较大的增加,无论是注意面还是研究深度都有所拓展。例如马积高的《赋史》就专以两章六节的篇幅探讨了这一阶段的赋作特点、作家、作品的详细情况;高光复撰有《建安辞赋述略》、《建安时期赋风的转变》、《晋代辞赋述略》、《南北朝辞赋述略》等文,对这一阶段辞赋的情况作了钩稽和概述;曹道衡的《试论汉赋和魏晋南北朝的抒情小赋》指出了魏晋后抒情小赋较之汉赋在抒情、风格、声律对偶等方面的进步;刘树清的《我国古代文苑中的珍珠玫瑰——试论汉魏六朝抒情小赋的艺术特色》掼出了汉魏六朝抒情小赋的四大艺术特色等等,这些都体现  相似文献   

12.
《林泉高致》完成于山水画全面发展的北宋时期。作为一份综合性著述,这本书的内容囊括了画法解析、鉴赏依据、画理画意各个方面,其中提出的“三远”之说不仅成为绘画史和画论史中的重要资源,且在当今士人绘画的讨论中仍然发挥着理论的重塑力和思想的启发性。在不同理论视角的相互交叠中,汇聚着理解山水画杂多又复合的诸要素。历史性追溯并还原这些要素所占据的绘画空间,揭示它们的关联方式和运作环境,不仅能辨析山水画视觉语言的内在节奏,且能结合具体实践阐明“三远”所包含的情感结构和精神人格,由此得以揭示北宋时期独特的士人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13.
黄宾虹余任天的艺术道路和艺术思想,不无相通相似之处,毕生致力于山水画创作,在山水画的艺术境界和审美追求上都崇尚浑厚华滋的艺术理念,为二人终生所追求。二人的山水画创作都经历了师古人、师造化和融化古人造化创自家风格的蜕化成蝶过程。晚年都患眼疾,所作乱头粗服,因笔墨功深,逸笔写意,却具内美。绘画之外,重视书法且有极高的造诣,诗书画印皆通,融为一体,并精通金石鉴赏和致力于美术理论研究。对二人的艺术作一番比较,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写实:山水画勃兴的契机──宋代绘画研究之三叶青中国文化对于大自然的关注,由来久远。将自然当作一个中心,视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部分,并有意识地去探求、把握其丰富内蕴(即所谓自觉的自然意识),至晚在六朝时代,即已出现。作为一个频繁出现于中国古代诗文、同学...  相似文献   

15.
释“隐秀”     
中国艺术贵神韵意味的哲学基础是魏晋玄学中的“言意之辨” ,影响到其时名士的立身行事则重神理而遗形骸。余风所及 ,人物识鉴重神气 ,艺术贵神韵意味。《文心雕龙》所谓“隐秀”则是六朝审美艺术文化贵神韵意味的理论总结  相似文献   

16.
谢赫的《古画品录》是中国最早的关于绘画美学的系统化著作,其所提出的绘画"六法"则被视为中国绘画重要的理论依据之一。"六法"又被视为中国画六法,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特征所在。而"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则被谢赫视为绘画的最高审美标准,对后代的影响极大。通过对《古画品录》的解读和分析,本文将对谢赫《古画品录》中的美学思想进行全面的介绍。  相似文献   

17.
南宋山水画与日本美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山水画以其独树一帜的艺术手法和美学风貌,不仅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更通过文化传播给日本民族艺术带去一定程度的浸染和影响,在以马远、夏圭为代表的南宋山水画家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与日本传统审美范畴相近的艺术特色,而在日本艺术的独特个性背后,除了自然环境、原始信仰等民族艺术自身形成要素之外,受中国文化影响长达两千余年,诸多领域中自然深深浸染了中国文艺的印迹,本文着重探讨这其中、南宋山水画艺术和日本民族审美意识的一部分源流性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张世君 《学术研究》2002,(1):113-117
明清小说评点家以鉴赏山水画的方式评点小说 ,采用了一系列的山水画术语 ,利用空间意象在时间中的视觉次序寻求绘画的视觉功能 ,追求绘画的空间意识和境界。它表现了小说评点理论的空间性特点 ,奠定了中国空间叙事理论的一个基础面  相似文献   

19.
《东岳论丛》2016,(3):101-105
本文以老子的思想解读石涛(1641~1720?)的《庐山观瀑图》,以其为典型范例阐释了东亚传统绘画所蕴含的道家生态美学思想。对于东亚传统绘画尤其是采用山水素材的绘画的解读十分丰富,从素材到表现形式,此类绘画和古典哲学思想都有着很深的渊源。可以说,东亚传统山水画就是"视觉性思维空间"。老子的道家哲学思维对传统山水画有很大影响,因为从特定绘画中能窥见可称之为道家情趣的诗情画意。更进一步,这些以老子的思想作为诗意基础的东亚绘画,蕴含着画家们希望融入自然韵律的东亚文化思想中固有的生态美学。  相似文献   

20.
在卷帙浩繁的古典诗歌中,以抒发怀乡感慨为题材的作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不少怀乡诗句,如“不我以归,忧心有忡”(《邶风·击鼓》)、“王事靡,维嗣我日”(《小雅·杕杜》)。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及以后各代的民间歌谣中,这类怀乡诗也是屡见不鲜,如汉乐府中的《悲歌》、《古歌》,北朝乐府中的《紫骝马歌》、《琅琊王歌》等等。在文人诗作中,怀乡之作更是比比皆是,如《离骚》中有“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之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