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院的产生与南宋书院的发展周群华,萧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一种教育机构,它不同于一般私学,更不同于官学,从宋初到清末一千年间,书院时兴时废,在不同时期,其情况和特点也不同,它是时代的产物,对中国古代教育发展曾起过很大的作用。然而,书院是如何产生?它在...  相似文献   

2.
师生关系是教育组织机构中最基本的一种关系。中国传统书院师生关系以"道"为价值基础,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基础上建立,通过考课、讲学和交游酬唱等活动以"情"为纽带展开。书院师生关系建立之初、发展之时就具有区别于同时期其他教育机构的特征:长效性和稳固性。其价值在于整合书院的教学、生活空间,营造人文性教学氛围,促进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传统书院师生关系,是维系书院发展最稳定、最具人文性的要素之一,也是现代书院回归教育的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中国书院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朵奇葩。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中国的书院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教育制度在明清之际传入日本,尤其是《白鹿洞书院学规》对日本私学的发展影响深远。日本私塾咸宜园是江户时代最大的汉学塾,虽然它不具备书院祭祀、藏书等功能,但深受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影响。无论是中国的书院还是日本的私塾都实行开放政策,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注重知识教育和德育教育相结合,并且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刻苦钻研学问来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4.
张轼在城南书院的八年教育实践,积淀了城南书院教育圭臬,历经千年,被湖南一师早期师范教育传承发扬。其成果在清末民初这一特别历史时期以井喷式出现,成为中国师范教育史上的奇观。  相似文献   

5.
杨铮铮 《学术论坛》2016,(4):115-119
书院是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岳麓书院作为古代四大书院之首,其学术思想传统绵延千年,乃岳麓山儒、佛、道文化融合之结晶,亦先哲圣贤振英声于兹之产物。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岳麓书院形成了一种以儒教正统为主体,综合佛道思想的书院文化,完成了儒学的思辨化转型。自两宋至清末以降,岳麓书院以书院教育制度为核心,大力培养儒生,举行各种儒教仪式、祭孔大典,树立国家儒教信仰,以促进儒教的组织化,对引导古代中国社会提升德性,净化人心,和谐发展,担负过重要的文化使命。系统梳理岳麓书院文化中之宗教性,尤其是儒教功能之体现,对于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凝聚民族情结,提高道德水平,促进公民道德建设,复兴中华文化的文化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书院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机构,既是悠久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推动者。宋代书院兴起,与唐宋之际的复兴中华文化、重建儒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传统文化复兴的当代中国,传统书院也在悄悄兴起,这对当代中国的文化复兴将会发挥重要推动作用。从世界文明的宏观视野考察,中国书院不仅仅是世界教育体系中的一种类型,而且体现出中华文化的独特模式与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7.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体制,从宋初到清末,存在了近千年之久。书院在组织管理形式和教育制度、教学方法等方面,跟官立的太学、郡县学迥然不同,有它许多鲜明的特点,对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魏静 《甘肃社会科学》2004,52(4):152-154
甘肃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开始于清末的教育改革 ,本文着重论述在旧的教体系向新的教育体系过渡中 ,旧式书院的内容、特点以及它对教育改革的制约性 ;另外 ,清末甘肃地方教育兴革的过程中 ,新式学堂的特点、性质及其所发挥的作用也是本文的论述重点  相似文献   

9.
孙青 《江苏社会科学》2023,(1):171-180+243-244
甲午战后,朝野议变科举的呼声日益强烈,在省及州县层面,清廷诏命酌改书院为新式学堂。各地为了安抚和安置因变书院而生计受困的老生员,留出部分书院暂改为“校士馆”。这类过渡性机构以“新学”课艺为考课形式,继续发放膏火养士。新学课艺这种知识表述形式在清末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逐渐固定下来,影响及于民国初年及以后。随着科举改制的推进,清末书院、地方校士馆这类传统的国家知识统制空间也相应发生了近代转型,而转型后的书院、校士馆,又在新学课艺的推广和近代知识的普及与引渡中扮演了不容忽视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清末河南封建传统教育已到了穷途末路,官学形同虚设,有名无实,私学和书院虽有发展,但亦步官学后尘,成为科举的附属机构.而此时,不断兴起的带有民主进步色彩的教育改革运动,使得陈腐的河南教育一度出现过勃勃生机.尤其是新教育制度的确立,促进了河南近代各项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肖永明 《人文杂志》2007,(6):147-154
书院的兴起是唐宋之际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一)科举制度下社会流动的加速及社会成员对文化的崇尚,为书院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与社会基础。(二)雕版印刷的发展带来了书籍数量的增加以及书籍传播面的扩大,为书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三)唐宋之际官学系统的衰颓为书院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四)唐宋之际的私学教育活动或直接演变为书院教育,或为书院产生、发展提供了办学思路和运行模式的启发。  相似文献   

12.
书院改学堂是清末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这一改革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晚清社会变革是书院改学堂的根本动因,书院自身积弊丛生是内在动因,而新式学堂的出现则是重要的外部动因。这对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也给我们教育改革留下了诸多的反思。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代史上,梁漱溟是现代新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一位具有独特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他对于现代知识性学校教育之弊端的批评尤其切中当今教育的时弊,今天读来依然令人警醒。在国人对于固有民族文化的信心有所恢复的今天,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的民间教育组织不断涌现,书院这一古老的教育制度正是其中一支令人瞩目的力量。本文回顾、评价梁漱溟的教育思想,探讨今天的书院如何定位、发展以及担负怎样的历史文化功能,但愿对当今中国教育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赵尔巽与湖南近代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尔巽(1844-1927年),字公镶,号次珊,又号无补,汉军正蓝旗人.原籍辽宁铁岭,世居山东泰安.署户部尚书、盛京将军、湖广总督、四川总督、东三省总督等职,是清末满洲贵族中少有的干才,也是当时比较有见识和作为的封疆大吏.赵尔巽于1903年4月至1904年6月担任湖南巡抚,是清末湖南颇有影响力的巡抚之一.抚湘期间,他励精图治,厉行新政,并把发展教育作为新政的"首务"、"急务"、"第一要务",大力进行书院改制、整顿原有学堂、开办新式学堂等活动,极大地推动了湖南近代教育的发展.而且,赵尔巽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具有鲜明的特色,在清末新政时期的督抚大员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对我们今天发展教育事业仍不乏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秀丽 《中州学刊》2012,(2):156-160
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在教育方面实行改革,令全国府级书院改为中学堂。河南省遵从清政府令,将全省府级书院改办为中学堂。由旧时书院改为新式学堂,相应对师资也有一定的要求。这一时期,各级各类新式学堂都属初创,而中学堂教员又需高级师范学堂毕业生才符合定章。就河南而言,所需师资数量与实际培养能力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这就迫使河南的教育行政官员不拘一格开辟培养师资的渠道、吸纳各方面人才,以解决河南中学堂教员短缺问题。  相似文献   

16.
李光生 《兰州学刊》2011,(2):133-137
宋代书院与理学一体化的互动关系,是宋代教育史上一大特点;宋代语录体是书院制度的直接产物,反映了书院教育、理学与文学的联姻与背离;宋代语录体促进了中国白话文学的发展,但也给文学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维吾尔族世俗教育的兴起是新疆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新疆与内地、中亚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结果.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处于急遽变革和转型时期,在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新疆维吾尔族世俗教育由传统的旧式经文教育向新式现代教育转变.  相似文献   

18.
丁平一 《船山学刊》2002,(4):60-63,101
近代以降 ,在西学东渐的冲击下 ,中国教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迁。这一时期 ,湖南教育也面临着急骤而全面的大转型 ,这一转型 ,标志着湖南教育开始由古代传统的教育模式向新的现代教育模式转变 ,显示湖湘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迈出了极其重要和可喜的一步 ,它为湖湘现代教育奠定了最初的基础。这一影响深远的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湖湘书院向现代学校的转型湖南书院向现代学校的转型起始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它是在省府大员和维新人士的密切合作下进行的。当时 ,省府几位要员陈宝箴、江标、黄遵宪、徐仁铸都非常支持书院的改革…  相似文献   

19.
李朝军 《殷都学刊》2014,(3):109-112
胡适是我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泰斗级人物,他对书院的研究有浓厚的兴趣。胡适的"书院情结"有其早期教育、个人求学经历和家庭社会环境的根源,学习西方、反思传统、探索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救国之路,是胡适"书院情结"的根本原因。胡适对古代书院的源流、制度、经费及运作模式和精神内涵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凝炼了古代书院的教育思想精华,总结了中国传统教育资源的独特价值。他对比中国古代书院和西方现代型大学之后进行的深刻思考,至今仍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清代书院官学化增强,很多书院重视科举文教育,在科举文教育方面作出了重要努力.在利禄的驱使下,一些书院甚至以科举文教育为鹄,此举不仅导致生徒畸形发展,而且使国家难以羁縻实才,不少学者对这种浮而不实的教育现象进行了批判,而阮元在诂经精舍与学海堂中不课科举文的大胆举措是对这种现象所作的一次重要反击.在家长厚望、生徒需要等诸多压力下,清代很多书院对道德学术教育与科举文教育进行了调和.清代末期,西方实学浪潮对一些书院的科举文教育有所冲击,不过,在科举尚未废止的情形下,实学对清末书院科举文教育的冲击程度极为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